《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7):第二次世界大战(旧人教版)》

上传人:爱****虎 文档编号:166429690 上传时间:2021-02-0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7):第二次世界大战(旧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7):第二次世界大战(旧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7):第二次世界大战(旧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7):第二次世界大战(旧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7):第二次世界大战(旧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7):第二次世界大战(旧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7):第二次世界大战(旧人教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一、重点理解的内容1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理清各种因素对“二战”爆发所起的不同作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矛盾发展。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虽然造就了一个短暂的和平时期,但隐含了诸多不可调和的矛盾。首先是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凡尔赛条约对德国惩罚性的规定,使战后德国民族主义复仇主义情绪蔓延,成为法西斯势力兴起的土壤。战胜国之间同样矛盾重重,意大利和日本不满已得利益,伺机重新瓜分世界;美日之间的矛盾不断发展。同时并存的还有两种不同制度之间的矛盾。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对“二战”的爆发起了催化剂的作用。经济

2、危机引起政治危机,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形成了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垄断资本对于利润的追求导致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竞争,随着各国实力对比的变化,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日益激烈。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局部战争逐步演变而成的。法西斯蓄意发动侵略战争是局部战争扩大为全面战争的主要原因。“二战”前英法美推行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加速了“二战”的爆发。2关于“绥靖政策”。“绥靖政策”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以英法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所采取的姑息、退让、妥协、纵容的政策。其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牺牲别国的利益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一是

3、将祸水东引,牺牲苏联求得西欧无战事。“绥靖政策”的实质是:以牺牲局部利益和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欲望,尽可能把法西斯侵略矛头引向社会主义苏联,缓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绥靖政策”的主要执行者是英法,美国的“中立”,实质也是绥靖。英法推行绥靖政策,有着复杂的历史源渊和时代背景。“绥靖政策”的最大影响是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绥靖政策的主要执行者英法首先遭到德国法西斯的攻击,法国的沦亡是法国统治者长期推行这一政策的直接结果。3关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之前,英法和苏联都有联合起来制止纳粹侵略的愿望,于是自1939年4月开始,英、

4、法、苏进行缔结互助条约的谈判。但由于各方互不信任,终于未能结成抗德同盟。为了自身的安全,苏联同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这一条约杜绝了英法与德国结成反苏阵线的可能,并且使苏联赢得了备战的时间,但同时也使德国没有后顾之忧,敢于放手袭击波兰。4日本为什么要发动太平洋战争。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贫乏,国内市场狭小,这种地理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客观制约,使一部分日本人有一种极其强烈的“危机感”,一些狂热的军国主义分子认为只有通过战胜和征服别国,才能表明日本的强大。太平洋战争是日、美争夺以中国为重点的亚太地区的必然结果。早在19世纪末,日本和美国就开始了在亚太地区争夺霸权的斗争。1940年,日本正式抛出所谓“大

5、东亚共荣圈”计划,不仅要侵,而且还要向东南亚扩张,建立亚洲、太平洋地区的霸权,日美矛盾恶化。战争经济的需要是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经济根源。日本的国力经不起长期的战争消耗。随着战争的不断扩大,日本帝国主义把越来越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消耗在中国战场上,而“南进”则可以获取大量的石油、锡、橡胶等战略物资。英美等国对日本实行的贸易禁运,对战略物资严重依赖进口的日本打击沉重,促使日本下了“对美一战”的决心。德国在欧洲战场上的胜利及攻势,客观上助长了日本的侵略气焰,成为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外部动因。5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基础。德意日法西斯不断扩大侵略战争,给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带来了灾难,即使远在西

6、半球的美洲,希特勒也打算在那里建立一个“新德国”。法西斯国家已成为全世界人民最凶恶的敌人,对英法美等国的利益构成了最大的威胁。这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基础。二次大战爆发后,美国出于自身安全和利益的考虑,改变了以往的“中立”态度,加强了对英国等国的援助。罗斯福在美国还没有正式参战的情况下,与英国签订了大西洋宪章,显示出一个资产阶级政治家的远见。6欧洲第二战场的含义及其作用。所谓“第二战场”,是指英美在欧洲开辟反对德国法西斯的战场。即以英国为基地,横渡英吉利海峡,在欧洲西部登陆,开辟一个与苏德战场相呼应的欧洲第二战场,直接对德军作战。作用: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事件之一。第二战场

7、的开辟,拖住了法西斯德军的大批兵力,有力地支持了苏军的反攻作战,也消除了德军跨海征服英国的直接威胁;同时,它也鼓舞了欧洲人民的斗志,促进了抵抗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从此以后,德国法西斯陷于东西夹击、腹背受敌的困境之中。7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二战”是人类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对世界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战争,对后世的借鉴作用尤为重大。为了赢得战争,双方调动一切经济力量,使得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特别是战后的经济在高科技的推动下重新起飞之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已成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潮流。于是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之时,国际合作也成为绝对必须之事。正是这种相互依存的国际经济关系,形成了抑制新的世界大战

8、爆发的重要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更多地接受了历史的教训,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与危机时表现出更多的谨慎。今天,“妥协”意味着任何国家都不能以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意味着各国在捍卫自己核心利益的同时,必须承认和照顾他国的合理利益,达到某种有取有予的平衡;意味着反对和抵制国际关系中的任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所有国家应当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求得共同发展。二、重点记忆的内容1以“慕尼黑阴谋”为顶峰的有关绥靖政策的史实内容。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和扩大及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溃败的时间和标志。3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基础、过程及影响。1941年8月,罗斯福和

9、丘吉尔发表大西洋宪章,倡导自由、和平,反对侵略;英美对苏联提供了一些援助;1942年初,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4欧洲第二战场开辟的含义、标志及其作用。5列表记忆三次转折性战役6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性质和影响。三、纵横联系的内容1概括和比较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性质、后果和影响。从原因来看:决定因素都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它们都是民族主义恶性发展的结果。19世纪后期,一些国家的民族主义逐渐失去了维护本民族正当权益的进步性,蜕变为维护资产阶级统治集团利益的极端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并给人类带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灾难。“

10、一战”之后,这种蜕变的民族主义在意大利、德国和日本进一步发展,并与法西斯主义相结合,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两次世界大战对战败国的处理不同,结果也不相同。凡尔赛体系对战败国德国的处置是残酷无情的,也是失败的,为日后法西斯势力的兴起埋下了祸根。雅尔塔体系对战败国的处置更多的注重于铲除法西斯势力和战后的民主建设,确保德国、日本不再对新的国际秩序构成危胁,是比较成功的。但两者的性质不同,“一战”是帝国主义的争霸战争,“二战”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从大战的后果和影响来看:20世纪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根本改变了19世纪以来欧洲支配全球的世界格局。与欧洲的不断衰弱同步的是殖民主义的步步后退以及

11、最终被迫退出历史舞台。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的世界殖民体系的解体过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终于得以完成。这是人类历史的极其巨大的进步。与欧洲的衰弱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美国与苏联的不断崛起,这一过程同样开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完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它使美苏对峙的国际关系新格局取代了西欧列强主宰全球的时代。这个新的两极格局的基石,就是“二战”后期由“三巨头”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确立的雅尔塔体系。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反法西斯战争的产物,雅尔塔体系反映了“二战”以后的世界现实,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2关于美日矛盾的发展。早在19世纪末,日本和美国就开始了在亚太地区争夺霸权的斗争。日本提出以“征韩

12、侵华”为中心的“大陆政策”;美国则在美西战争后立即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企图与诸列强争夺和分享在中国的利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上,美国通过四国条约拆散了英日同盟,孤立了日本;通过五国海军协定束缚了日本军备竞赛的手脚;通过九国公约排斥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行动。到了20世纪30年代,日本加紧对华侵略,企图排斥美国在华势力,进而独,美日矛盾逐步激化。1940年,日本正式抛出所谓“大东亚共荣圈“计划,不仅要侵,而且还要向东南亚扩张,建立亚洲、太平洋地区的霸权,日美矛盾恶化。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是与美国在太平洋地区长期争夺霸权的必然结果。3关于美国对外政策的演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企图凭

13、借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实现统治世界的野心,对外推行金元外交。在拉丁美洲、东亚、欧洲,到处运用金元施加影响。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对外推行“中立”政策,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中立法,规定美国在世界其他地区发生的战争中保持“中立”,不得向交战双方输送军火和战略物资,以防止美国卷入战争。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法西斯侵略的扩大,美国出于自身利益和安全考虑,逐渐放弃了“中立”政策,加强了对英法等反法西斯国家的援助。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与其他被法西斯侵略的国家联合起来,组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参加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4关于中国的抗日战争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注意横向比较,认识到中国

14、战场对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贡献,2000年上海高考卷就曾在这一角度出过问答题。四、一般掌握的内容1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定的背景及客观评价。2苏联建立的“东方战线”的范围。3德国1939年1942年在欧洲的扩张地图。4有关战役的背景: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海战、阿拉曼战役。5“二战”后期召开的国际会议中大国尤其是苏美两国对战后利益重新分配上的矛盾冲突。6有关中国问题的国际会议及文件。五、不必关注的内容 1有关波兰迅速覆亡的概况。2法国沦亡后的傀儡政权及戴高乐组织的“自由法国运动”。3有关战役的具体过程:敦刻尔克大撤退、英国组织的不列颠之战、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海战、阿拉

15、曼战役。六、典型试题剖析(一)选择题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使德军陷入苏军和英美盟军夹击中的军事行动是 A西西里岛登陆B诺曼底登陆 C突尼斯歼灭战D阿拉曼战役解析该题考查考生基础知识、历史地理知识能力。A项为英美盟军开始对意大利本土进行打击;B项为英美盟军从西欧打击德国法西斯势力,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C、D项英军在北非同德意军队较量,不存在与苏军夹击德军问题。因此,正确答案为B项。2以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没有被法西斯军队完全占领过的是:阿拉曼斯大林格勒卢森堡菲律宾A B C D解析本题为组合式选择题,考查对历史事实的再现能力。要特别注意领会“没有完全占领”的含义,它与遭到法西斯军队的进攻是不同的。正确答案为D项。31943年提出有必要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即后来的联合国),以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家是:美国苏联中国英国法国ABC 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本题判断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二战”中召开的四次国际性会议主要有中、美、英等国参加;另一种方法是依据1943年时法国被德国占领,不可能参加国际会议,因此可以把法国排除掉,答案在B和D项中确定,而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所以正确答案是D项。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