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简介100字

上传人:凹** 文档编号:166372895 上传时间:2021-02-0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闻一多简介100字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闻一多简介100字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闻一多简介100字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闻一多简介100字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闻一多简介100字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闻一多简介100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闻一多简介100字(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闻一多简介100字篇一:写给闻一多的颁奖词100字到200字 闻一多颁奖词 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直的高尚人格。这是他的人生品格,他以自己超人一等的才华,超人一等的努力和超人一等的奉献,来谱写一步部部著作。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写给闻一多 民族大义的卫士, 民族大义的卫士,书香儒雅的学者 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而他却潜心贯注,心会神凝,又向“古典新义”迈进,成为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做了再说,做了不说”是他身为学者的真实写照。 在国共关系紧张时,他挺身而出,向全国人民疾呼: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2、生命作为代价,起草了政治传单,大骂特工,并参加了游行示威队伍。最终用宝贵的生命,证实了自己的言行。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他,是中华民族学者的典范,革命者的代表 他,精忠报国,为祖国沥尽心血,历经沧桑 他,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十年艰辛,一部著作楚辞校补赫然而出 他,做了,做的是那么一丝不苟,潜心贯注,迥乎不同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他更是祖国的骄傲。 ,为民主 为和平 为大众 成仁取义 反独裁 反内战 反特务 虽死犹生 2,昆池为热泪流积 所悲国家人才 连遭毒手 历史是鲜血造成 要争政治民主 岂惮杀身

3、3,我辈犹生 变悲哀为力量 公等不死 继传统有人民 仰止高亭,永忆春之末章粉碎琉璃,一生奋斗为民主 长吟遗作,忍看你的脂膏泪流蜡炬,千秋不息向人间 他是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 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 仰止高亭,永忆春之末章粉碎琉璃,一生奋斗为民主 长吟遗作,忍看你的脂膏泪流蜡炬,千秋不息向人间 颁奖词写给闻一多 民族大义的卫士,书香儒雅的学者 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而他却潜心贯注,心会神凝,又向“古典新义”迈进,成为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是他身为学者的真实写照。在国共关系紧张时,他挺身而出,向全国人民

4、疾呼:反对独裁,争取民主!他以生命作为代价,起草了政治传单,大骂特工,并参加了游行示威队伍。最终用宝贵的生命,证实了自己的言行。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初一十五班 张宇轩篇三:闻一多颁奖词 为心灵寻找一个新的支点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 信念创造奇迹,感动诞生力量 他们影响一代人 震撼全中国人的心灵 感动无处不在 一个人的行动,升华所有人的心灵 用心灵体验,用信念超越 世界需要感动 他们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喊加油吧。 他,是中华民族学者的典范,革命者的代表 他,精忠报国,为祖国沥尽心血,历经沧桑 他,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十年艰辛,一部著作楚辞

5、校补赫然而出 他,做了,做的是那么一丝不苟,潜心贯注,迥乎不同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他更是祖国的骄傲。 为民主 为和平 为大众 成仁取义 反独裁 反内战 反特务 虽死犹生 .他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他本可远离世间,写书从文,可为了人民,他投笔从戎为革命而战。当命运的暴风雨来临时,他豪不惧怕,把生命保持在冲锋的状态。在人民需要他的时候,他站了出来,让混沌变的清澈。在他心里人民最重,自己最轻;自由最重,生命最轻。 篇二:闻一多介绍.docx 闻一多介绍 简介:闻一多先生介绍,了解课文中的主人公 闻一多 闻一多(1899年11 月24

6、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人物生平 青少年时期 闻一多生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湖北省黄冈市蕲水县(今黄冈市浠水县)巴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爱好古典诗

7、词和美术。五岁入私塾启蒙,十岁到武昌就读于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 1912年十三岁时以复试鄂藉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在清华度过了十年学子生涯。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入校时他的姓名是闻多,同学就用谐音的英文词widow(寡妇)给他起了绰号。那时候,闻一多的革命主张是废姓,朋友间直呼其名,潘光旦便建议他改名为一多,他从善如流,立刻笑领了。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兴趣广泛,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 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并任清华周刊新华学报的编辑和校内编辑部的负责人。 1919年“五四运

8、动“的爆发,闻一多紧随校园运动的潮流。他激清难捺,手书岳飞满江红,贴于学校饭厅门前,之后,毅然投身于这一伟大斗争中,发表演说,创作新诗,成为“五四”新文艺园中的拓荒者之一,并作为清华学生代表赴上海参加全国学生联合会成立大会。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8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 1922年3月,写成律诗的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赴美留学 1922年7月,他赴美国留学,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珂泉科罗拉多大学和纽约艺术学院进行学习,在专攻美术且成绩突出时,他更表现出对文学的极大兴趣,特别是对诗歌的酷爱。年底出版

9、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9月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 回国任教 1925年5月回国后,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并从事晨报副刊诗镌的编辑工作。 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标志着他在新诗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和成就。 从武汉大学开始,闻一多开始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他从唐诗开始,继而上溯,由汉魏六朝诗到楚辞、诗经,由庄子而周易,由古代神话而史前文学,同时对古文字学、音韵学、民俗学也下了惊人的功夫,涉猎之广,研究之深,成果之丰,郭沫若叹为不仅前无古人,恐怕还要后无来者。

10、 1930年秋,闻一多受聘于国立青岛大学,任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1932年,南京国民党政府和山东地方势力的争权夺利斗争延伸到青岛大学内部,派系纷争,风潮迭起,闻一多受到不少攻击与诽谤,被迫辞职。 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1932年秋,他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国文学系教授,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 投身革命 1937年7月,全国抗战爆发,闻一多随校迁往昆明,任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合并后的西南联合大学教授。面对严酷的现实,他毅然抛弃文化救亡的幻想,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和争民主、反独裁的斗争中。 1943年,他开始得到中共昆明地下党和民主同盟的帮助,党通过不同渠道

11、,给他送去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他开始认识到要救中国,必须从根本上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发表后,他表示五四给他的印象太深,中国之命运公开的向五四宣战,是无法接受的。 1944年,他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后出任民盟中央执行委员、民盟云南支部宣传委员兼民主周刊社社长,成为积极的民主斗士。 1945年12月1日,昆明发生国民党当局镇压学生爱国运动的一二一惨案,闻一多亲自为死难烈士书写挽词:“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出殡时,他拄着手杖走在游行队伍前列,并撰写了一二一运动始末记,揭露惨案真相,号召“未死的战士们,踏着四烈士的血迹”继续战斗。 1946年6月29日,民盟云南支

12、部举行社会各界招待会,他在会上宣布民盟决心响应中共的号召,坚持“民主团结、和平建国”的立场,号召“各界朋友们亲密地携起手来,共同为反内战、争民主,坚持到底!” 枪杀遇难 1946年7月11日,民盟负责人、著名社会教育家、当年救国会七君子之一的李公朴,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闻一多当即通电全国,控诉反动派的罪行。他为学生报的李公朴先生死难专号题词:“反动派!你看见一个倒下去,可也看得见千百个继起来!” 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大学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上,主持人为了他的安全,没有安排他发言。但他毫无畏惧,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痛斥国民党特务,并握拳宣誓说:“我们有这个信心:人

13、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精神,我们随时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下午,他主持民主周刊社的记者招待会,进一步揭露暗杀事件的真相。散会后,闻一多在返家途中,突遭国民党特务伏击,身中十余弹,不幸遇难。 任务贡献 在创建格律体时,闻一多提出了具体的主张,就是三美:诗的实力不独包括着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并且还有建筑的美。音乐美是指诗歌从听觉方面来说表现的美,包括节奏、平仄、重音、押韵、停顿等各方面的美,要求和谐,符合诗人的情绪,流畅而不拗口这一点不包括为特殊效果而运用声音。 绘画美是指诗歌的词汇应该尽力去表现颜色,表现一幅幅色彩浓郁

14、的画面。 主要作品 闻一多不光是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学者,他是五四运动之后非常杰出的作家。他还有一首诗闻先生的书桌,写得非常好,写他书桌上的笔墨、纸砚,他看着那些东西就开始发牢骚。 闻一多热爱祖国,爱国主义如同一条红线贯穿他的一生,最后把他引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他一生的道路是曲折的,他曾经有过迷茫、失误与苦闷,但是经过深思和中国共产党的关怀与帮助,终于找到了真理,而一经找到了真理,他便义无反顾,不屈不挠,勇往直前,为实现真理而英勇奋斗,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闻一多博学多才,除新诗与古文学研究外,在美术、戏剧、书法、篆刻等方面也有相当高深的造诣。 人物纪念 闻一多纪念馆 闻一多纪念馆坐落在

15、闻一多故乡凤栖山麓的清泉寺遗址上,占地15亩,建筑面积1512平方米,主体工程是一座庭院式的仿古建筑群。1984年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建立,1988年开始动工兴建, 1992年9月江泽民总书记亲笔题写了馆名,1993年5月18日开馆。2001年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国家AA级旅游景点,国家重点博物馆,中国民主同盟湖北省委盟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武汉统一战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闻一多纪念馆陈列着闻一多的生平事迹、著作、诗、文、书、画、篆刻、金石手稿和遗物;陈列着毛泽东、朱德、宋庆龄、郭沫若、胡耀邦、江泽民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近现代中外文化名人、学者、艺术家于闻一多的文论、专著、题词、诗文书画原迹,及有关文献资料。 篇三:闻一多先生简介 闻一多生平及作品 闻一多(189911241946715)原名闻家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 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