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爱****虎 文档编号:166343418 上传时间:2021-02-07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3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夏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宁夏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宁夏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宁夏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宁夏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宁夏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夏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平罗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高一历史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八卦是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卦”字下边的“卜”字,表示竖在地上的杆子及其影子。“卦”字左边的“圭”字是尺子,用来测量影子的长度。通过长期测量,劳动人民掌握了春耕秋收的各种季节规律。这表明A.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B. 八卦起源于象形文字C. 八卦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下的智慧结晶D. 八卦是我国古代计算季节和时间的唯一方法【答案】C【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卦”指的是用尺子测量竖在地上的杆子所产生的影子的长度,人们根据

2、测量得出规律来指导农业生产,体现了我国古代农耕文明下的智慧结晶,故C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B项是对材料的误读;D项错在“唯一”,我国古代计算时间方法还有水漏、沙漏等,故错误。点睛:本题考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解题的思维过程是“现象本质”。本题的现象是对“卦”的理解,反映的本质是农耕文明下劳动人民的智慧。2.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这反映的耕作方式是A. 铁犁牛耕B. 个体牛耕C. 刀耕火种D. 石器锄耕【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内容的大致意思是:所耕种的土地,先把土地上的树木伐去,再放火焚烧杂草,然后用竹锥或木锥点成坑,放入苞谷的种子,

3、这体现的是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故C选项正确;铁犁牛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材料没有体现铁犁牛耕的信息,故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首先砍伐树木,再用火烧杂草,最后耕种,没有体现个体牛耕的信息,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可知体现了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没有体现石器锄耕的信息,故D选项错误。3.下列图文材料反映了A. 精耕细作农业特征B. 自然条件决定了古代农业发展水平C. 铁犁牛耕开始出现D. 古代中国的耕犁技术始终没有创新【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据材料“稻田施肥”“一耕”“再耕”“三耕”和图片中的“铁犁牛耕”可知,中国古代注重耕作方式和农具的改进,这些反映了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

4、故A正确;材料不是在强调自然条件对农业发展水平的影响,排除B;从材料中看不出“铁犁牛耕”出现的时间,排除C;“耕犁技术始终没有创新”说法错误,排除D。4.下表主要总结了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的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朝代夏商周秦汉魏晋宋元称谓臣、人、众、野人夫、仆田客、部曲佃客、庄客、农户A. 土地经营制度的变化B. 自给自足封建小农经济的形成C. 历代赋役制度的改革D. 农民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发达的古代农业。据表格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夏商周时期,在井田制下实行集体耕作,农民称“众”;秦汉时期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维护个体小农经济,称农民为“夫”;魏晋时期,地

5、主豪强大庄园经营模式下的农民称“田客、部曲”;宋元时期,租佃关系盛行,农民称“佃客”,因此土地经营制度的变化导致了农民称谓的变化,故A项正确;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与表格中农民的称谓变化无关,故B项错误;赋役制度改革体现的是农民承担的服役标准,与称谓无关,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农民的经济地位一直较低,故D项错误。5.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汉书杨恽传“因释耕于晚上,而妻子耘于前。”后汉书逸民“立春东耕,为土牛象人,男女各二人”(东汉)王充论衡A. 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B. 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C. 家

6、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D. 男耕女织生产形式确立【答案】C【解析】“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 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 立春东耕,为土牛象人,男女各二人。”都说明是男耕女织的结合模式,C正确;材料没有明确提出铁犁牛耕技术,A错误;精耕细作属于耕作方式,B错误;D是战国时期已经确立。6.据记续载,宋代时,“陈、许、颖、亳等州,止因去秋一次水灾,(农户)遂致骨肉相食,积尸满野”。这说明小农经济A. 具有保守性B. 缺少防灾意识C. 具有脆弱性D. 有自给自足性【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特征,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去秋一次水灾”,从而导致

7、“(农户)遂致骨肉相食,积尸满野”,从中不难得出小农经济的脆弱性特征,C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A项“保守性”,材料信息无从体现,排除;B项明显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本身属于小农经济的特征,但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故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发展小农经济及其特征7.国语齐语:“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这则材料反映的我国古代手工业形态是()A. 官营手工业B. 家庭手工业C. 民营手工业D. 官营和民营合并的手工业【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可知,我国古代把工

8、匠的住处安排在官府,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发展依附于官府,是一种官营手工业。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中国古代手工业形态是官营手工业,并非家庭手工业;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民营手工业;D选项的内容官营和民营合并的手工业与材料不符,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8.20世纪90年代末,印尼水域发现一艘唐代千年沉船“黑石号”,数万件古代陶瓷制品及众多精美的金银器、铜镜等由此重见天日。这一考古发现不能说明沉船上的白釉绿彩鱼底吸杯A. 这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证据B. 彩瓷是当时出口的大宗商品C. 当时的造船和航海技术较为发达D. 为了解唐代的手工业技术提供了依据【答案】B【解

9、析】元代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代,这一考古发现不能说明彩瓷是当时出口的大宗商品,符合题目要求,故B项正确;材料涉及“唐代的沉船”,反映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状况,唐代海上贸易兴盛,与造船、航海技术有关,材料涉及“陶瓷制品”及“金银器”等,反映了唐代手工业的技术水平,为了解唐代的手工业技术提供了依据,A、C、D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名师点睛】明确题目要求选出“不能说明”,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答。9.据古罗马学者记载:“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极点。”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A. 绒锦、织金绒、天鹅绒等纺织品流行B. 汉代纺织技术发达,产品远销地中海地区C. 黄

10、道婆改进织造技术D. 唐代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输至欧洲【答案】B【解析】由材料“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极点”说明汉代纺织技术发达,产品远销地中海地区,故B项正确;汉代和古罗马时代相同,但汉代没有绒棉,故A项排除;B项是元朝棉纺织技术,排除;D项唐朝,排除。点睛:根据题目中关键词“人工巧妙达到极点”可以得出,中国古代丝织业历史悠久,丝织业技术发达;从中分析答案。10. 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应用于A. 灌溉B. 制瓷C. 耕种D. 冶铁【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新中国冶铁业的理解。从材料的信息来看

11、,这是东汉杜诗的水力鼓风冶铁。所以选D。11.以下是关于“中国古代商业”的一些历史情境,其中符合史实的是汉代:张万挑着一担棉花到草市販卖,并向草市尉缴纳交易税。唐代:李有财在长安崇仁坊开了家邸店,并要求以交子来结算。元朝:王发贵到京城进货时住进会馆,遇到了很多晋商和徽商。清朝:赵得禄在广州从事进出口中介服务,经常要与洋商交往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尚未出现出现草市,草市出现于南北朝时期,故A选项错误;交子在宋朝时期才出现,故B选项错误;会馆、商帮在明清时期才出现,故C选项错误;清朝时期的广州十三行专门负责对外事务,因此赵得禄在广州从事进出口中介服

12、务,经常要与洋商交往的现象可以出现,故D选项正确。12. 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 )A. 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 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C. 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 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明朝取道江南经江西越大庾岭到广东的两条商道忙碌的情形。结合明朝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判断D项正确。其他三项材料未涉及。【考点定位】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13. 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

13、,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徙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A. 专业市场每天开市B. 乡村市场的繁荣C. 市场监管相对宽松D. 坊市制继续实行【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教材内容牢记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然后再仔细阅读材料内容,两者进行对照,最后得出正确的答案。宋代是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一个“革命时代”,无论是在市场的规模、市场的分布地点上、还是在政府对市场的监管上都有“革命性”的变化。A项内容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所以排除。材料内容只是反映了宋代乡村市场已成为惯例,反对在乡村交易的意见遭到最高统治者的拒绝,并不能表明乡村市场繁荣,所以B项

14、错误。D项与材料内容及史实相反。与前朝相比,宋代出现了草市与夜市,县以下可以设市,这表明宋代政府对商业发展监管放松,故答案选择C项。【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14.伊恩莫里斯在西方将主宰多久一书中写道:“大多数中国皇帝担心的,不是自己如何获得更多财富,而是外贸可能使不受欢迎的商人阶层致富。”为此明清皇帝采取的政策是A. 工商皆本B. 海禁和闭关锁国C. 重农抑商D. 断绝中西贸易【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而是外贸可能使不受欢迎的商人阶层致富”结合所学可知明清皇帝采取的政策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即海禁和闭关锁国,故D项错误,B项正确。工商皆本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

15、提出的新思想,而不是政府的政策,故A项错误。题干主要针对外贸问题,故C项错误。 15.经济史学者在研究近代中国经济时,编制了如下数据统计表。表中数据表明A. 中国民族纺织工业不断发展B. 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C. 洋纱取代土纱充斥中国市场D. 列强对华输出资本获取收益【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中国民族纺织工业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A项不能全面反映表格内容,排除;材料反映了鸦片战争后,中国土布织造逐渐大量使用洋纱,传统手工业中的“纺”“织”发生分离,表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故B正确。表格数据仅表明中国近代土布织造中使用洋纱的比重逐渐增大,不能表明洋纱取代土纱充斥中国市场,排除C;列强对华输出资本主要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16.下图所示是温州商人吴百亨于1925年创办的品牌,它与当时英国公司的“飞雕”牌形成竞争。这可以作为A. 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典型案例B. 民族企业与外国资本作斗争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