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善民生与构建和谐社会[大全五篇]》

上传人:大米****9;美心 文档编号:166035700 上传时间:2021-02-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改善民生与构建和谐社会[大全五篇]》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如何改善民生与构建和谐社会[大全五篇]》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如何改善民生与构建和谐社会[大全五篇]》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如何改善民生与构建和谐社会[大全五篇]》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如何改善民生与构建和谐社会[大全五篇]》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改善民生与构建和谐社会[大全五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改善民生与构建和谐社会[大全五篇]》(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章如何改善民生与构建和谐社会大全五篇如何改善民生与构建和谐“今年是十二五时期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也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我们要恪尽职守、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决不懈怠,交出一份人民满意的答卷。”总理的报告,体现了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既讲成绩也不回避问题,其中,民生权重上升增强幸福感。与gdp增长目标下调相比,关于民生支出数字的上升成为政府工作报告的又一亮点。其中,最受关注的是教育经费的支出。根据政府工作报告的表述,年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编制预算,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安排,确保实现这一目标。除了教育,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目前,我国正处在

2、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矛盾的凸显期。改革带来了社会利益结构多元化,但是社会体制改革滞后,还没有形成相对合理的机制来调节利益关系。贫富差距扩大,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问题等比较突出。盘点年,中央财政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支出力度继续加大,“三农”支出首次超万亿元,百姓在减轻税负、增加补贴以及教育、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方面切实得到了实惠。在12月25日举行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财政部部长谢旭人指出,明年中央财政将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财政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结构性减税年,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并调整税率结构,降低中低收入者税负。继续实行所得税优惠政策,出台提高增值税、营业

3、税起征点等一系列税费减免政策。年,将继续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落实减轻小微企业税费负担的各项政策。在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对蔬菜的批发、零售免征增值税,取消不合理、不合法的涉企收费项目,全面清理规范公路收费。三农预计年中央财政“三农”支出10408.6亿元,增长21.3%。在财政专项扶贫等七个方面,年中央财政用于农村贫困地区使贫困农民直接受益的综合扶贫投入约2272亿元。年,中央财政将继续加大投入。大力推进小农水重点县建设,适当提高建设标准和补助标准。完善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和粮食直补政策,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中央和省级财政相关专项转移支付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倾斜,支持连片特

4、困地区实施扶贫攻坚。教育预计年中央财政教育支出3254.9亿元,增长27.8%。从秋季学期起,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开展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并提高中西部地区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年,将继续支持教育优先发展,确保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政策体系。医疗卫生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年人均不低于200元,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到25元。年,中央财政将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积极推动各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相互衔接,将新

5、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年人均240元,并适当提高报销水平。社会保障预计年中央财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640.7亿元,增长21.9%。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扩大到60%以上地区。连续7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达到1500多元。年,我国将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保障房建设年,中央财政大幅增加资金投入,共下达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1709亿元。全国保障性住房基本建成400万套以上,新开工1000万套的目标任务已经完成。年,中央财政将继续大力支持保障性安居工

6、程建设。创新财政支持方式,适当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范围,扎实推进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文化事业预计年中央财政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393.5亿元,增长24.5%。保障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支持实施各项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年将大幅增加财政投入,建立健全财政文化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推进博物馆、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继续支持实施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收入分配年,调整个人所得税,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对垄断行业实行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年,将增加财政补助规模,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切实减轻困难群众在教育、医疗、住

7、房等方面的负担。支持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所谓民生,其基本内涵就是国民的生计、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等要素。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民生问题主要包括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这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解决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是人民的安居乐业,社会的稳定有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现实的价值追求是国家的又好又快发展,党的长治久安。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群众生产生活问题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民生问题不解决,民众“衣食”没着落,社会就难以稳定。所以必须把“关心群众生产生活作为一项重

8、要政治任务,做到高度重视、保证领导到位,完善政策、保证措施到位,全面落实、保证工作到位”;必须怀有紧迫感、具有艰苦创业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解群众之所难,更加注重发展就业、教育、卫生、民政事业,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继续努力。(二)解决民生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其内涵极为丰富。但是它的第一要义则是强调满足人或主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是社会的主体,人或主体的需要性是人作为主体的规定性。指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坚持“以人为本”,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使一切发展真正成为

9、满足主体需要的发展,即符合人的本性的发展,也就是要坚持“民生为本”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要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把发展的目的真正体现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三)解决民生问题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保证。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曾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社会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民生问题得到较大改善。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改善民生问题

10、上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因此,我们一定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件大事抓好,使广大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问题,只有解决好民生问题才能保持社会的安定、稳定、和谐。(一)提高认识,树立民生为本的理念。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以人为本”的主体本性要求,必须牢固树立民生为本的发展理念。首先,确立以民生为根的理念。要全面地关注人的生存和生存环境问题,并创造有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精神条件和文化条件

11、。尤其是要切实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从解决百姓吃饭、住房、看病、孩子上学等问题入手,诚心诚意为群众谋利益。其次,确立以民生为先的理念。始终把人民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民生的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把解决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尤其是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最后,确立以民生为重的理念。始终坚持群众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就要像胡锦涛同志指出的那样,始终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二)加快发展,奠定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发展是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的重要前提和物质基础。主义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

12、生活的过程。只有不断发展,促进社会物质财富持续增加,使社会摆脱不发达状态,才能为改善民生、促进和谐创造前提条件,奠定必备的物质基础。虽然富裕不一定就会产生和谐,但穷困肯定是产生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因素,长期下去必然会导致四伏。正如和恩格斯指出,“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就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也就是说,全部陈腐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三)抓住重点,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党和政府千方百计创造就业岗位,促进就业再就业,城镇就业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教育是民生之基,

13、党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为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上好学做出更大的努力。医疗是民生之需,党和政府要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的目标,着力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社会保障是民生之依,要优先做好社会统筹养老保险、做好医疗保险、劳动安全保险、失业保险等;要健全和完善针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救济、援助、扶持、保护体系,整合政府和社会资源,将扶贫济困、解难救危工作制度化、经常化、社会化。“民唯邦本,本固邦宁”。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度,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前途命运。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参考文献:人民日报(年12月26日版)、北京党史作者:李培林(2008、1)党政论坛作者:韩振峰(2007、10)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作者:黄志恒(2007、5)党建作者:张博里、张学森(200 内容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