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

上传人:他**** 文档编号:166035488 上传时间:2021-02-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应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如何应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如何应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如何应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如何应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应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应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章如何应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xx年苏州市农民工工作调研论文如何疏通“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环节费学强陈洁王斌【摘要】以“80后”“90后”为代表的新生代农民工约有1亿人,占农民工总数的60%以上。进入xx年,“缺工”、“抢人”,这些类似的词一直充斥在我们面前,有关这方面的新闻报道铺天盖地。【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xx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新生代农民工”这一提法纳入中央正式文件,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据统计,这些以“80后”“90后”为代表的新生代农民工约有1亿人,占农民工总数的60%以上。进入xx年,“缺工”、“抢人”,这些类似的词一直充斥在我们面前,有

2、关这方面的新闻报道铺天盖地。随着“新生代农民工”的不断成长和“上一代农民工”的逐步退去,如今“用工荒”形势大有预演预热之势。“缺工”现象业已常态化,原因究竟是什么。每逢春节前后,全国许多地方“缺工”呼声迭起。我市作为沿海发达地区自然也不例外,区域内部分企业也遭遇了同样的窘境,企业用工需求持续增加。调查显示,xx年我市企业用工总量在80万人左右,节后各类企业新增用工和补充节前流失用工需求预测有1.2万人左右的缺口,主要缺工对象是被称为“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群体。对此,我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千方百计为“用工荒”出谋划策,创造性地采取多种措施帮助企业招工,主动应对“用工荒”,

3、做到了用工不“慌”。一、“新生代农民工”主要特征当前,企业缺工主要以“新生代农民工”为主,但是这一群体在就业观念上与上一代农民工差异较大,他们属于发展型农民工,更加注重自己的权益和应得的各类保障。该群主的主要特征主要有:(一)职业生存需求提高。当80后也迈入而立之年的时候,90后打工者冲进了城市的求职大军中,“新生代农民工”的需求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把外出务工作为谋求发展的途径,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对工作的择业要求较高,除了薪酬待遇要求外,他们重视劳务关系、工作环境、生活条件、工作时间等综合条件,看重劳务付出与劳务报酬的对等,对就业环境、工资待遇和发展空间有自己的要求。(二)工资水平相对较低。一

4、般来讲,待遇既包括薪水工资,也包括其他福利和工作环境、精神生活、发展机会等软件。我市在xx年“新生代农民工”平均月收入为2200元左右,低于周边地区。xx年,我市调整了基本工资,大多数企业提高了工资待遇,全市6070%的企业涨幅达到15%20%,部分企业提高了30%,但是上涨幅度还是跟不上生活成本提高的幅度,城市生活成本普遍较高,丧失了与中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中西部地区也加入争抢“新生代农民工”的饭碗行列。年初,我市就组织企业到陕西、甘肃、宁夏、四川、湖南、云南、广西、河北、贵州等省为企业举办现场招聘活动,虽然为企业招到部分员工,但当地政府和当地用人单位纷纷开出较高薪酬,竭

5、力留住当地人员,对我市引进人力资源造成一定压力。(三)工作更换频率偏高。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务工后更换工作的平均次数为1.44次,且大部分每年变换工作0.26次,是传统农民工的2.9倍,他们更倾向于采取主动与用人单位结束合同的行为。换工作中,88.2%的人主动提出结束合同,37.6的主动辞职是因为工作“没什么发展前途”。同时,他们更换工作的意愿更强烈,19.2的人表示近期有换工作的打算,职业发展空间小,无法满足实现自我发展的愿望,导致其工作满意度较低。(四)职能要求不完全匹配。目前,在外出打工的1.5亿农民工中,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新生代农民工”占到60%。尽管他们受教育年

6、限比他们的父兄普遍更长,但从接受教育的内容来看,绝大多数人仍停留在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阶段,而接受过专业技术教育培训的比重尚不足四成,大多数只能从事低端岗位的初级劳动,缺乏专业技能成为他们顺利就业的一大障碍。与2城市劳动力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往往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和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本领,求职者的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与企业岗位实际需求不适应.许多企业急缺大量熟练工和技术工,但是多数务工人员缺乏相应技能,造成“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二、目前采取的主要措施(一)动态监测重点企业。为进一步缓解企业“缺工”问题,抓好“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服务工作,根据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建立重点缺工企

7、业动态监控制度的通知和苏州市工作要求,我市根据用人单位的规模大小、利税贡献度、容纳就业人员等指标,将年税收净入库超过3000万元等相关指标的企业确定为市人力资源服务的重点企业,并对这些企业的缺工、用工情况实行动态监测管理。此外,还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起重点企业缺工工作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了重点企业的空岗报告制度,利用人力资源中介组织应聘资源,为缺工企业服务,同时利用毕业生就业服务资源和与全国各地职业院校、劳务合作基地的资源,为缺工企业推荐好人才。此外,吴江还根据重点企业的用人需求,发布岗位需求情况信息和求职信息,为求职者和广大用人单位需求岗位提供匹配服务。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

8、、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素质特点,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职业指导和职业技能培训,缩小求职者和招聘企业的需求差异。针对长期空岗数量较大的重点企业主动上门听取意见,协助企业查找原因,分析岗位工作水平,指导企业在对待“新生代农民工”方面的“招人、用人、留人”方面调整工作思路,积极营造和谐用工环境。(二)招工阵地积极“前移”。为了保障企业的用工需求,我市结合自身情况,及早谋划,在春节前就对各企业的用工需求作了统计,并利用返乡务工人员高峰期广泛宣传,竭力留住“新生代农民工”和上一代农民工。早在年前,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以电视广告、横幅宣传、手机短信、海报、宣传单为载体,第一时间将招工信息发布到各镇区、社区、村

9、。同时,“春风行动”招聘活动也在全市范围内火热开展,企业招聘进校园、巡回招聘送岗位、定期举办大型招聘会、开设网络招聘专场,形式多样的招聘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三)扩充省外劳务基地。如今,在江苏省内进行校企合作难度较大,因此,我市加强了与省外职业院校的沟通协调,积极开展劳务合作交流,大力引进具有一定技能水平的“新生代农民工”,为重点企业提供招聘对接平台。今年,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已与固原市农业学校、广西桂林技师学院、贵州罗甸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榆林能源工程学校、四川警安职业学院等学校建立起稳固的校企合作关系,达成校企合作协议引进人数5000余人。此外,我市还将招聘工作直接带进了职业技术院校校

10、园,通过实地考察、面对面的交流与洽谈,促成了企业、人力资源公司与职业技术院校的劳务合作,为我市规模化、长期化、稳定化的引进合格“新生代农民工”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子。三、今后工作的建议与对策“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已成为一个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解决的社会问题。在目前形势下,必须采取有针对性措施,重点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缓解企业用工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一)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要以市场为载体、职业介绍、人力资源培训为重点,全面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转移就业服务水平,形成覆盖市、县(市)、乡(镇)、社区四位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引导和发展民间培训机构,规范“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服务行为,进一步

11、完善劳动事务代理等“一站式”服务,真正是他们和城镇居民享受同样的就业服务,同时要继续加大劳动保障执法力度,确保农民工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二)加大就业技能培训力度。当前,企业面临着转型升级,大量的农民工和企业低端岗位的工人需要接受培训以提升技能。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箭在弦上,届时,企业不再需要大批综合素质不高的、工人从事简单、机械、程序化的操作性工作。因此,要进一步加大“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服务培训力度,整体提高自身素质。稳定就业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要求,促进就业的关键是要提高其就业能力,而素质的技能培训是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重要一环。当前,首先要健全工作机制,完善培训考核及资

12、金监管办法,规范农民工技能培训。其次,要加大资金投入,足额保证农民工培训补贴资金,设立专项资金,整合培训资源,改善人力资源培训机构的办学条件,提高培训质量。(三)建立公平合理保障机制。当前,决好“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从一定程度上说,就是解决企业“缺工”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公平对待“新生代农民工”,构建合理的“新生代农民工”薪酬制度,平等的人力资本投入制度和开放的社会保障制度,让他们合理分享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不断的为他们全面发展提供稳定保证和基本渠道。(四)逐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要采取各种措施,逐步降低“新生代农民工”入户门槛,在为城市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和购买城市房屋的投资型入户等制度

13、的基础上,把在本市居住多少年以上的“新生代农民工”可以入户制度也纳入进来,直至条件成熟,取消户籍的城乡划分和地域划分,这样就可以从根本上起到稳定就业的作用,对于缓解企业“缺工”现象有着重要抑制作用。“贡献在城市,保障靠农村;年轻在城市、养老回农村。”是中国农民工城乡“候鸟”生活的真实写照。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崛起的“新生代农民工”似乎不在愿意再做一只“候鸟”,而是更愿意将城市作为永久的栖息地。解决上亿“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对于缓解企业“缺工”有直接作用,因此需要全社会形成共识,以更加公平、正义之名,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为“新生代农民工”谋出路,为全市企业用工提供保障,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内容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