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山西政法干警考试参考资料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6594620 上传时间:2017-11-0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77.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山西政法干警考试参考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4年山西政法干警考试参考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4年山西政法干警考试参考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14年山西政法干警考试参考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14年山西政法干警考试参考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年山西政法干警考试参考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年山西政法干警考试参考资料(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华图网校:http:/ 2014年山西政法干警考试参考资料1.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宋神宗熙宁五年三月丙五)诏曰天下商旅物货至京,多为兼并之家所困往往折阅(减价出售)失业。至于行铺稗贩,亦为取利,致多穷炯。宜出内藏库钱帛,选官于京师置市易务。材料二 中书奏:遇有客人物货出卖不行,愿卖入者,许至务中投卖 ,勾行人牙人与客人平其价。据行所要物数,先支官钱买之, 以抵挡物力多少,许令均分赊清,相度立一限或两限,遂纳价钱。若半年纳,即出息一分;一年纳,即出息二分。材料三 (熙宁五年,魏继宗上言)宜假钱别置, 不置伤商;贵则少损价出之,令不至害民,出入不失其平,因得余息以给公上,则市场不至于腾踊,

2、而开阖(关的意思)敛散之权不移于富民,商旅以通,黎民以遂,国用以足矣。回答:据材料一,指出文中包含哪些主要内容? 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文中的出发点? 指出上述措施的实质。并就此谈谈你对以上措施的认识。2.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唐元典载;开元十三年,改集贤殿修书所为集贤殿书院。集贤殿学士掌刊辑古今之经籍,以辩明邦国之大典,而备顾问应对。材料二 宋元之士,自有国学及府县之学,而此外又有书院者,盖学校多近于科举,不足于餍学者之望,师弟子不能自由讲学,故必于学校之外,另辟一种讲学机关,其官立者,虽有按年积分之制,而私家所设,或地方官吏自以其意延师讲授者,初无此等拘束,故淡于荣利,志在讲求修身治人之

3、法者,多乐趋于书院。此实当时学校于书院之大区别也。 华图网校:http:/ 材料三 宋时州县学校,皆有田产,以赡学者。然以属于官吏,亦可为强权所夺。若书院创自私人者,其田产当然属于书院,不致为政府没收。故当时定令,各地虽皆有学校,而士大夫仍于学校之外增设书院,不以并行为病,是亦书院与学校异趣者也。材料四 元虽以蒙古人入主中原,而教授之权,仍操之吾族儒者之手。而送入讲学之风,虽易代不衰,亦可见矣。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文化史回答: 据材料一说明书院之起源。并指出其职能与宋元时期书院之不同。 据材料二、三说明宋元时期官办学校与书院之异同。 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三说明宋元时期书院兴盛之原因。3. 西夏其设

4、官之制,多于宋同,其地饶五谷,尤宜稻麦。元世祖即位之初,首诏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上述材料反映出宋元时期少数民族什么共同特征?其背景是什么?有什么积极意义?解析:1. 北宋中期大商人操纵市场,囤积居奇,兼并中小商贩,阻碍商品交换,政府设置机构平抑物价。 一是抑制富商,平抑物价,以稳定社会秩序。二是通过政府控制市场以增加财政收入。 实质:上述措施是在商品经济获得发展,市场秩序遭到破坏的情况下采取的,其实质是封建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干预市场并分取大商人利润。认识:上述措施一方面增加了政府收入,有利于封建统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2. 书院 名来源于唐玄宗时改集贤殿修书

5、所为集贤殿书院。 华图网校:http:/ 唐朝书院的职能主要是研究古籍中治国的大政方针,以备皇帝;而宋元时期的书院则是私人兴办和讲学之处,两者毫无共同之处。 同:都以儒家经典为教学内容,都以封建伦理道德教育学生。异:官学为科举服务,而书院淡于荣利;官学田产可为强权所夺,而书院是为私产经济为主;官学生员不能自由讲学,书院弟子可自讲心得,学风比较活跃。 宋元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宋代重用文臣做知州,不少地方官员延师兴办私人书院,这些都推动了教育,尤其是书院的发展。宋朝统治腐朽,一些人淡于荣利,或私人讲学,或进学学习,私人讲学书院兴起。元朝时蒙古贵族以汉族统治制度、儒学统治天下,蒙古族子弟为学中原文化

6、也到书院学习。3.( 1)共同特征:少数民族政权进入中原后,都接受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2)背景: 少数民族发展较落后,中原地区有较发达的封建经济和较完善的封建政治制度;社会动荡,各族人民迁徙频繁,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加强;少数民族统治者顺应潮流,主动接受先进的汉族文化。(3)积极意义: 加强了各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促进了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和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4.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明成祖称(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教化与海外诸藩国,导义礼仪,变其蛮习。中国封建社会历来重政治而轻经济,明成祖本人也不主张发展海

7、外贸易。这些物品交换活动只是附带进行的,通过交易换取一些宫廷需要之物,且可以补充一些船队浩繁的开支,属于情理中事。-摘自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 华图网校:http:/ 材料二 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费亦不贾。 据记载,仅前六次下西洋就耗费六百万两银子。材料三 (梁启超说)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哥伦布,维哥达喜马(达伽马)以后,有无量数维哥达喜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整合。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一新纪元,而郑和之烈,随郑君之殁以俱逝?-摘自祖国伟大航海家郑和回答: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等西方航海家航海不同的原因。 如何解答梁启超的困惑?解析:4. 原

8、因:西方航海是由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对黄金、货币追求及商业危机影响而起,受经济利益的驱动。郑和航海主要是加强同海外各国联系,扩大明朝影响,宣扬国威,受政治因素的影响。 中国古代重农抑商,官方贸易主要是为宫廷享用服务,对民间经济贸易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小,郑和下西洋耗资巨大,使国库空虚;出于政治目的的航海缺乏持久的经济支撑;后来封建政府逐渐实行海禁与闭关政策,中国航海活动难以继续。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整体,西方的殖民活动,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推动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以至航海不断。1. 阅读下列三段评价商鞅的材料:材料一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

9、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李斯谏逐客书 华图网校:http:/ 材料二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史记 商君列传材料三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虽灭,僭差亡度。-汉书 食货志回答: 三则材料中哪一则材料对商鞅变法完全持肯定态度? 你认为材料一中哪一句话最不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并说明理由。 材料二中作者对商鞅变法的评价错在什么地方? 材料三中“务本”指的是什么? 材料三中“王制遂灭,僭差无度”反映了什么历史事实?作者对商鞅变法导致的这一历史事实持何态

10、度?(4 分)解析:1. 材料一完全支持商鞅变法。 “民以殷盛”。因为变法后百姓的负担仍较重 认为商鞅为人 “刻薄”(2 分),其变法“挟持浮说,非其质矣”指责变法。 重视农业生产。 事实:取消分封制,奖励军功,废除旧贵族的特权。作者持否定态度。2.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南朝梁武帝时,尚书令沈约上言曰:“凡粗有衣食者,莫不互相困依,竟行奸货,落除卑注,更书新籍(改族谱),通官荣爵,随意高下,以新换故,不过用一万许钱。昨日卑微,今日仕伍臣又以为巧伪既多,并称人士,百役不及,高卧私门,致令公私 华图网校:http:/ 缺乏,是事不举,宜选史传学士谙究流品者为左人郎、左人尚书,专供校勘若谱注通,籍

11、有卑杂,则条其巧谬,下在所科罚。”-通典卷三材料二 自宋氏失御,礼教凋衰,衣冠之族日失其序,姻娅沦杂,罔计厩庶,贩鬻组曾,以为贾道,明日腆颜,曾无愧悔 风闻东海王源(士族)嫁女与富阳满氏 而托姻结,唯利是求(王源收聘礼)。玷辱流辈,莫此为甚 窃寻璋(富阳满氏)之姓族,士庶莫辨。-文选卷四十材料三 至宋齐梁陈诸君 其时高门大族,门户已成,令仆三司,可安流平进,不屑竭智尽心,以邀恩宠。且风流相尚,罕以物务关怀,人主遂不能借以集事。于是不得不用寒人。人寒则希荣切,而宣力勤,便于驱策,不觉倚之为心腹。-赵翼廿二史札记回答: 材料一谈的是当时一种什么现象?沈约对此态度如何?对策是什么? 材料二中,士族地

12、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三所述,庶族地位上升的原因有哪些?解析:2. 庶族地主通过贿赂手段更改族谱进入士族行列。沈约反对。主张重新校订族谱,对更改族谱者依法治罪。士族地位下降,开始从事经商。有的士族为求钱财,与庶族通婚。士族自身腐朽,不思进取;士族无能,失去皇帝信任,庶族地主“力勤”,深得皇帝“宠用”。3. 阅读下列材料: 华图网校:http:/ 材料一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胡曾汴水材料二 帝业兴亡世几重?风流犹自说遗踪。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驾九龙。-宗元鼎炀帝冢材料三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李敬方汴

13、河直进船材料四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皮日休汴河怀古回答:试概括四首诗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自己的看法。4. 隋唐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隋唐都实行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上有许多建树。结合史实说明隋唐对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军事、经济制度进行了哪些改革?这些改革各有何作用?5. 概括并结合史实说明唐朝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的成功之处。解析:3. 观点:材料一认为是大运河的开通导致了隋朝的灭亡;材料二认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是为了享乐,腐化造成了帝业的败亡;材料三认为大运河开通虽便利了交通,但主要是为剥削东南地区提供了便利;材料四肯定了大运河在沟通南北方

14、面的积极作用。看法:隋朝大运河的开凿,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南北经济的发展是其开通的重要条件,而巩固对全国的统治是其开凿的根本原因。大运河的开通对巩固统治和加强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起了重要作用。但过度的征用民力,加重了人民负担;而且运河开通后享乐腐化,加速了统治的灭亡。 华图网校:http:/ 4. 隋文帝综合汉魏的官制,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划分了三省的职权。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和皇权,为历朝沿用。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唐朝前期统治者继承和完善了科举制度,唐太宗增加考试科

15、目,武则天开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用高官主持考试。科举制度抑制了门阀势力,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影响深远。 隋文帝沿袭府兵制,但把军人户籍编入州县,同样分给田地,使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寓兵于农”“兵农合一”;唐太宗时,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增加军府数量,加强关中防守力量;唐玄宗时,实行募兵制。兵制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建立了军队,也有利于生产的发展。 隋朝沿袭北魏的均田制和租调制,开始部分推行以庸代役制度。在此基础上,唐朝进一步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庸不再有年龄限制;实行两税法,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税费改革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5. 任用少数民族首领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缓和民族矛盾。 军事上反击少数民族的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