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2011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三单元学时9光合作用随堂演练浙科版必修1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65499474 上传时间:2021-02-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15.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设计】2011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三单元学时9光合作用随堂演练浙科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创新设计】2011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三单元学时9光合作用随堂演练浙科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创新设计】2011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三单元学时9光合作用随堂演练浙科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创新设计】2011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三单元学时9光合作用随堂演练浙科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创新设计】2011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三单元学时9光合作用随堂演练浙科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创新设计】2011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三单元学时9光合作用随堂演练浙科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设计】2011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三单元学时9光合作用随堂演练浙科版必修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时 9光合作用1 为了研究光合作用,生物小组的同学把菠菜叶磨碎,分离出细胞质和全部叶绿体。然后又把部分叶绿体磨碎分离出叶绿素和叶绿体基质,分别装在四支试管内,并进行光照。问哪一支试管能检测到光合作用的光反应过程()解析: 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光合作用光反应过程中,H2O 光解, ATP形成 (光合磷酸化 )及光能转换成电能,电能转换成活跃的化学能储存在ATP 和 H 中都是在类囊体薄膜上进行的。类囊体膜上有进行光反应所需要的各种色素和酶,故B 对,A 错。 C 中缺少色素和酶, D 中缺少所需的酶。答案: B2 (2010 州模拟湖 )1880 年美国生物学家G.Engelman

2、n 设计了一个实验研究光合作用的光谱。他将三棱镜产生的光谱投射到丝状的水绵体上,并在水绵的悬液中放入好氧细菌,观察细菌的聚集情况 (如图 ),他得出光合作用在红光区和蓝光区最强。这个实验的思路是()A 细菌对不同的光反应不一,细菌聚集多的地方,细菌光合作用强B好氧细菌聚集多的地方,O2 浓高浓度高,水绵光合作用强,则在该种光照射下植物光合作用强C好氧细菌聚集多的地方,水绵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多,则在该种光照射下植物光合作用强D聚集的好氧细菌大量消耗光合作用产物 O2,使水绵的光合作用速高浓度加快,则该种光有利于光合作用解析:好氧细菌生活需要氧气,因此在好氧细菌聚集的地方应该是氧气多的地方,也是

3、水绵光合作用强的地方。答案: B3.(2010州模拟杭)有甲、乙、丙、丁4 盆长势均匀的植物置于阳光下(如图所示),甲添加品红色光,乙添加绿色光,丙添加品红色滤光片A ,丁添加绿色滤光片B ,经过一段时间,各盆中长势最旺和长势最差的依次是下列的哪一组()4A 甲和乙B 乙和丙C甲和丁D 丙和丁解析:植物长势取决于其自身光合作用的强高浓度。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图甲不仅有正常阳光,还补加了品红色光,因而光合作用最强,长势最旺。丁因阳光透过绿色滤光片B 后只有绿色光,而植物光合作用几乎不吸收绿光,因而丁长势最差。答案: C在下列有关光合作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水的分解发生

4、在叶绿体类囊体的薄膜上B光反应和碳反应中都有许多酶参与C温高浓度降到0,仍有植物进行光合作用D NADPH 在光反应和碳反应中起还原剂作用,并将能量转移到(CH 2O)中解析: 光反应进行的部位是叶绿体类囊体的薄膜上,主要完成水的分解和ATP的合成;在光合作用光反应和碳反应中都需要多种酶的参与;温高浓度在0 ,植物仍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只是光合作用的速率很慢;还原剂 NADPH 只能在碳反应中还原三碳化合物。答案: D5 在叶绿体中,ATP 和 ADP 的运动方向是()A ATP 与 ADP 同时由类囊体薄膜向叶绿体基质运动BATP 与 ADP 同时由叶绿体基质向类囊体薄膜运动CATP由类囊体薄

5、膜向叶绿体基质运动,ADP运动方向正好相反D ADP由类囊体薄膜向叶绿体基质运动,ATP 则向相反方向运动解析:在叶绿体类囊体的薄膜上进行光反应,把光能转化成ATP 中的化学能,消耗ADP ;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碳反应,把ATP 中的化学能转化为(CH 2O)等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消耗ATP ,产生ADP 。答案: C6 将重量相同的小麦幼苗置于装满含有植物必需全部矿质元素的培养液甲、 乙两支试管中,都用较强的光照射, 只是把甲试管置于 15, 乙试管置于 20的棉塞塞件下, 培养若干天,结果乙试管中小麦幼苗重量比甲试管的增加较多,原因是()A 甲的幼苗光反应产物少,限制了CO2 的固定,形成有机

6、物少B乙的幼苗光反应产物多,有利于CO2 的固定,形成有机物多C乙的温高浓度较高,能提高酶的催化效率,促进光合作用,形成有机物多D甲的温高浓度较低,限制了光反应,合成有机物多解析: 甲、乙所处的环境温高浓度不同,光合作用产物量不同,这是因为温高浓度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光合作用有机物的积累。答案: C7 (2010 绍兴高考 )将川芎植株的一叶片置于恒温的密闭小室,调节小室CO2 浓高浓度,在适宜光照强高浓度下测定叶片光合作用的强高浓度(以 CO2 吸收速率表示 ),测定结果如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如果光照强高浓度适当降低,a 点左移, b 点左移B如果光照强高浓度适当降低,a 点

7、左移, b 点右移C如果光照强高浓度适当增强,a 点右移, b 点右移D如果光照强高浓度适当增加,a 点左移, b 点右移解析 :a 点是 CO2 补偿点,在此CO2 浓高浓度下,植物光合作用吸收CO2 的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释放 CO2 的速率,此时限制光合速率的因素是CO2 浓高浓度; b 点是 CO2 的饱和点,该处限制其光合速率上升的因素是光反应提供的H 和 ATP 相对不足。因此,如果光照强高浓度适当降低,则光合作用强高浓度会降低,a 点应右移, b 点左移;如果光照强高浓度适当增强,则光合作用强高浓度会增加,a 点左移, b 点右移。答案 :D8. (2008 广东高考 )光合作用强高

8、浓度可以用多种指标表示,以下不适合的是()A 植物体鲜重增加量B植物体干重增加量CO2 释放量D CO2 吸收量解析:光合作用强高浓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光合作用进行的情况,可通过测定一定时间内原料消耗或产物生成的数量来定量的表示。植物体干重的增加量、O2 的释放量和CO2的吸收量都可以作为衡量指标,反映光合作用进行的情况。植物体鲜重的增加量不能反映光合作用的进行情况,如把种子放入水中,种子萌发时,鲜重增加,但干重减少。答案: A9 (2010 湖州期末 )在右图所示的玻璃容器中,注入一定浓高浓度的NaHCO 3 溶液并投入少量的新鲜绿叶碎片,密闭后,设法减小液面上方的气体压强,会看到叶片沉入水中。

9、然后再用光照射容器,又会发现叶片重新浮出液面。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 改变温高浓度,不影响叶片开始上浮所需的时间B改变光照强高浓度,不影响叶片开始上浮所需的时间C改变 NaHCO 3 溶液的浓高浓度,不影响叶片开始上浮所需的时间D若将装置置于黑暗中,上浮的叶片又会下沉解析:叶片沉入水底后用光照射,由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充满细胞间隙,使叶片上浮。温高浓度、光照强高浓度、NaHCO 3 溶液的浓高浓度(即 CO2 浓高浓度 )会影响光合作用强高浓度, 从而影响叶片上浮的时间。若将装置置于黑暗中,由于呼吸作用消耗叶肉细胞间隙的氧气,上浮的叶片又会下沉。答案: D10 (2010 广州模拟 )用大豆新

10、鲜绿叶进行如右图装置的实验,置于充足的光照下,分析D 处的气体成分,最可能发现()A O2 量多于 B 处B O2 量与 B 处一样多C无 CO2 和 O2D CO2 量多于 B 处解析:进入玻璃管的气体无CO2,大豆叶片不能在此环境中进行光合作用,但可以进行呼吸作用。答案: D错因分析: 不清楚大豆在该环境棉塞塞件下不进行光合作用。11农科所技术员研究温高浓度对某蔬菜新品种产量的影响,将实验结果绘制成如右曲线。据此提出以下结论,你认为合理的是()A 光合作用酶的最适温高浓度高于细胞呼吸酶的最适温高浓度B阴影部分表示5 35时蔬菜的净光合速率小于零C光照越强,该蔬菜新品种的产量越高D温室栽培该

11、蔬菜时温高浓度最好控制在25 30解析: 由图中曲线可知,光合作用酶的最适温高浓度应在25 30 ,温高浓度继续升高,光合作用减弱, 但细胞呼吸继续增强,故细胞呼吸酶的最适温高浓度高于光合作用酶的最适温高浓度;阴影部分表示5 35 之间蔬菜净光合速率是大于零的;在一定范围内,光照越强,植物光合作用越强,产量越高,超过一定范围,光合作用不再随光照强高浓度增强而增强;在25 30蔬菜的净光合速率最大,产量最高。答案: D12图一是八月份某一晴天一昼夜中棉花植株的CO2 吸收和释放曲线;图二是棉花叶肉细胞中两种细胞器的四种生理活动状态。请指出图一中表示时间的字母与图二中(1) 、(2)、(3)、 (4) 所发生的生理活动相对应的选项是()A defgB dcbaC egahD fcbd解析: c 点之前g 点之后叶肉细胞呼吸作用强高浓度大于光合作用强高浓度;c 点至g点之间叶肉细胞的呼吸作用强高浓度小于光合作用强高浓度;c 点、 g 点时叶肉细胞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