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文化属于河洛文化及其与客家民系的关系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6547443 上传时间:2017-11-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8.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龙岩文化属于河洛文化及其与客家民系的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龙岩文化属于河洛文化及其与客家民系的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龙岩文化属于河洛文化及其与客家民系的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龙岩文化属于河洛文化及其与客家民系的关系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龙岩文化属于河洛文化及其与客家民系的关系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龙岩文化属于河洛文化及其与客家民系的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龙岩文化属于河洛文化及其与客家民系的关系(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龙岩文化属于河洛(闽南)文化-及其与客家民系的关系龙岩,于中唐时期建县,隶属漳州府,清代雍正年间升格为直隶州。新中国成立后,为龙岩地区行政公署所在地,除辖原龙岩州的龙岩漳平(含宁洋)县,还划入原属汀州府的长汀、上杭、永定、连城、武平县。地级龙岩市现为闽西的中心城市,原县级龙岩市为新罗区。因古汀州是客家首府和祖地,尤其年第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在龙岩市召开后,外界许多人误把龙岩市区认作是客家地域,大谬不然。厦门大学陈支平教授专著福建六大民系 ,又把龙岩人单独列为一支民亲,与闽南人、客家人并列为六大民系之一。所列人文特征虽然充分,但不宜将基本上、整体上属于河洛(闽南)民系的龙岩人,划为介乎闽

2、南人、客家人中间的单独民系。现代客家学者比较一致的观点,客家民系的形成大致上是宋末明初。客家人是经鄱阳湖沿汀江进入闽西汀州的。而据出土文物和历史考证,今龙岩市中心区域的最初居民,是秦汉以来的中原流人溯九龙江而上,晋代即已集结一定规模而建立苦草镇。他们将龙的图腾崇拜带到这里,把新发现的风景溶洞称为龙岩洞,唐代建县时即以此作为县名。人们有理由推测,这里是中国南方龙文化的起源,在中国的行政版图上,龙岩也是惟一以龙命名的地级市。福建的开发,依照华夏汉人南下的路线,是先闽江、晋江而后- 2 -九龙江。龙岩的初度开发和建立县级政权,自然是在陈政、陈元光父子率府兵入闽开拓九龙江流域之同一时期。龙岩地处九龙江

3、上游,陈元光奏准于泉、潮州之间设立漳州后,龙岩县属之。大举进入龙岩的,主要是随陈元光部将南来的河洛人,包括陈元光的曾孙陈泳奉派镇守龙岩,陈泳死后有四个儿子在龙岩落籍世代定居。另据谢重光研究员陈元光与漳州早期开发史研究一文叙述,还有一支是由岭南珠江流域、韩江流域沿东北方向逐渐推进到九龙江流域。而龙岩正处于泉、潮两州之间,由韩江入海处潮、汕往九龙江入海处漳、厦推移,龙岩是必经之地。泉、漳、潮州都是说的河洛(闽南)话,所以龙岩历来都属河洛(闽南)文化语言区。后来进入汀江流域的客家人,也以汀江与九龙江为界把龙岩以东的福建人称为河洛(福佬)人。现在兴起中国民系的研究热潮,认为在北方华夏汉人南移的历史进程

4、中,自泉州、厦门、漳州至潮州、汕头以及台湾这一环南中国海区域,甚至包括海南岛和浙江温州的部分县域,形成了河洛(闽南)文化语言区。它使中华民族源自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坡文化,向着南方的海洋文化深入推进。当探讨这一文化事象时,龙岩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福建的开发史来看,自三国东吴五次南下冶县(福州)之后,西晋“八王之乱”引发的中原士庶南迁,聚居晋江,应是河洛(闽南)文化形成的源头。继而是唐初平定“蛮獠啸乱”对漳州、潮州的开发,使河洛(闽南)文化成为中国东南海滨的主流文化。然而- 3 -在此之前,由于秦始皇统一中国时,对原先六国贵族和军士的残酷追杀,有一些逃亡的中原流人深入不毛之地,到了苦草镇(今龙岩市

5、区)聚集。在百越故地和畲瑶生聚的地方,他们固守和传播华夏汉人龙的图腾崇拜和文化。他们把栖身的溶洞称为龙岩洞、龙洞,唐代建县时士民要求不称新罗(新苗之意)而名龙岩县。他们把江水称为九龙江,把环绕龙岩城的九龙江上游称作龙津河,把城郊的汇水口称作龙门,建立城市标志为龙门塔。以至县辖有九龙乡(今属漳平) ,山有龙山(今属南靖) ,水有龙潭(今属永定) 。这种强烈而浓郁的龙文化气息,是河洛(闽南)文化的内核,也是中国南方龙文化最早的轨迹和起源。龙岩之属于河洛(闽南)民系,不但源于来自河洛的先民是沿晋江、九龙江到达此地,而且当唐代建立漳州时,将泉州府的龙溪县和汀州府的龙岩县划归漳州,从行政建置到语言、文化

6、风俗,龙岩、漳平都与漳州府各邑无异。还有一个特殊之处,唐代陈元光大军纵横于漳州、潮州之间,龙岩是衔接的军事重镇,这些兵将都是河南固始一带的人,同操洛下正音。唐末王潮、王审知兄弟率义军至汀州进军泉州、福州,也曾驻屯龙岩,将士带来的也是河洛古音。所以有当代学者考证称,用今龙岩话与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通话而无障碍。龙岩由苦草镇而建龙岩县,再发展升格为龙岩直隶州,它显然已跃列为与泉州、厦门、漳州、潮州、汕头并列的环南中国海的经济文化重镇。然而由于它与盘桓于闽粤赣边的客家地域紧密相连,- 4 -历史赋予它崭新的作用和使命。在古代农业社会,尽管移民的走向是沿着河流走,但汀江与九龙江之间,毕竟只有一重山之隔

7、。越鄱阳潮经石壁进入汀州建立客家大本营的客家先民,也有的陆续移居龙岩。据现今龙岩市新罗区人口统计,客籍居民约占十分之一左右。历史的浸染表现在语言风俗方面,龙岩话是属闽南话的西片口音,长期受到客家语言的交融和影响而产生变异。风俗上如闽南风炽的七月鬼节在此逐渐淡化,而客属的九九重阳节却日益兴盛。经济上,以农业自然经济为主的客家地域,与工商业逐步崛起的龙岩城市是互补互利的,所以两者是和睦相处。历史上从未有闽西客家人与河洛人发生大规模冲突或械斗的记载。到了现代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闽西革命根据地,将闽西的客家人与河洛人融为多元文化一体的先进社会文化,从而创造了族群团结融合的典范。闽西历史上存在一

8、府一州、古汀州府为客家首府,龙岩州为河洛(闽南)民系与客家民系联结的前沿。由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历史的选择,龙岩成为闽西的中心城市。这就提出了创新文化的任务。所谓创新,就是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先进的前进方向。在闽西,首先无疑要突出和弘扬红土地文化,这是中国“五四”文化的延伸、发展和在革命根据地的扎根、创造。而作为中心城市的龙岩,在历史传统文化上继承的是河洛(闽南)文化,应融入环南中国海经济繁荣圈与整个河洛(闽南)- 5 -民系文化之中。但同时,它又承担着弘扬所辖客家地域文化传统特色的任务,应是研究河洛(闽南)文化与客家文化互相交融的理想之地。我们可以设想,闽粤均为百越故地,而同自华夏中原南迁的河洛(闽南)民系与客家民系,都以龙文化作为特征,要在这里竖起龙文化的旗帜。依据考证,龙岩洞、龙洞是华夏汉人南下百越最早以龙的图腾崇拜命名的地名,应视作是中国南方龙文化的起源和发祥地。吸引唐宋以来自中原南迁的汉族民系以及迁徙到东南亚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前来寻根访祖,祭祀龙洞的神龙,弘扬炎黄文化龙的精神,促进环南中国海以至整个大中华经济圈的发展。也许,龙岩处于河洛(闽南)文化与客家文化的交汇点,可成为共同树立中国南方龙文化源头的历史领地。作者系龙岩文化研究会会长 选自:福建侨联网 2004 年 6 月 23 日 9:13 作者:张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