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冰点特刊第三条路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6537564 上传时间:2017-11-0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08.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青年报冰点特刊第三条路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国青年报冰点特刊第三条路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国青年报冰点特刊第三条路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国青年报冰点特刊第三条路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国青年报冰点特刊第三条路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青年报冰点特刊第三条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青年报冰点特刊第三条路(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条道路本报记者 从玉华 中国青年报 ( 2011 年 03 月 30 日 12 版)李亦雯在美国洛杉矶办公室刘曼辉 母女俩在夏威夷李亦雯与维也纳大学同学在一起 刘曼辉在讲座中一家人在维也纳联合国城在绝大多数中国妈妈眼里,李亦雯肯定是个真正的优等生。她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的优秀毕业生,毕业当年报考了牛津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巴斯大学、德国洪堡大学、柏林自由大学、维也纳大学、华盛顿大学等 12 所世界名校,全部被录取,并拿到包括牛津在内 6 所大学的奖学金。最终她放弃牛津大学,接受欧盟提供的全额奖学金到维也纳大学学习全球经济,接着到联合国实习,再到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经济史,以全 A 成绩

2、毕业。毕业后,她被美国一家顶级投资管理集团录用。该集团在当年全球数千个报名者中只招 10 人。最后一轮是集团 20 多名中高层经理的面试,每人一对一,谈一小时。3 天面试后,她脱颖而出。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同学称,这家投资集团跨三大洲层层考核的严格挑选,寻找的是“全球最聪明、最善于沟通”的人。 李亦雯并不认为自己多么聪明,她讨厌“哈佛女孩”、“牛津男孩”之类的标签,她说自己只是个“为减肥发愁、渴望爱情”的普通女孩。不过,“我有个不普通的妈妈”。她记得大学时老师说:在攀岩时,每个人手里有 5 颗钉子,有的人不冒任何风险,可能每隔半米就放一颗钉子,走得很安稳;而有的人则隔 0.8 米或 1 米才放一

3、颗钉子,虽然走得不太稳,但总能达到最高的高度。她自己“不过就是把钉子放得比较远的那个人”。而鼓励她安放钉子,并随时准备好在她掉下来时接住她的,正是她的妈妈刘曼辉。刘曼辉说自己不是“虎妈”,不“圈养”,但也不“放养”,她走的是“虎妈”、“羊爸”之外的第三条道路。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究竟是什么样的形象刘曼辉是武汉一家大型国企的中层管理干部,丈夫是大学老师。因为 2006 年当地媒体曾有我放了牛津大学的鸽子等对李亦雯的报道,这个“成功”的妈妈在武汉小有名气。也正是在 2006 年,刘曼辉参加了由一家机构在武汉搞的心理学培训,由此对青少年心理教育产生浓厚兴趣。后来,她还受邀在武汉搞了两场“爱的教育”公益演

4、讲。她退休后准备把自己的后半生“跟教育干上”。如今,找她咨询的家长越来越多。她每天要接三四个家长的电话,有的家长在电话里的第一句就是:“刘老师,帮帮我的孩子!”这几年在解答别人问题的同时,她把自己从小给女儿记的十多本育儿日记放在床头,每天睡觉前都翻一翻。每看一次,她都觉得自己不是个“好妈妈”,经验少、教训多。前来咨询的问题五花八门。一个父亲说,女儿成绩很好,可高考考砸了。高考那天孩子出门时,他说了一句:“女儿,加油!胜利属于你!”事后他一直很自责,认定这句话让孩子压力太大影响了发挥。他堵着刘曼辉问:“我是错了吗?” 有的家长委屈地抱怨,自己从不给孩子说你要考什么名次,考什么大学,孩子在家学习时

5、,家长连大气都不敢出,恨不得拖鞋都不穿,光着脚走路,就怕打扰孩子。可这种“无声的压力”适得其反。有的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太闷了”,跟大人 3 个月不说一句话。有的家长说自己的儿子“太活了”,课间休息疯个不停,“下堂课怎样收得住心?”刘曼辉总结,这些问题无外乎集中在学习不好、与大人不能沟通这两方面。她通常不会立刻给出“技术性”的处理意见,比如怎样克服上课玩手机。她觉得那些都是浮在水面上的问题,真正的问题其实是大人病了。她会给这些父母念一些话:“如果我有一颗炸弹,我会炸平我的学校;如果我有一把刀,我会杀死我的妈妈。”这是一个 9 岁孩子的造句。“妈妈是会计师,算好了我们的每一分钟;妈妈是变色龙,考

6、了满分睡着了都会笑醒,考差了就会大发雷霆;妈妈是母老虎,每次出去玩总会被准确地堵回来;妈妈是河东狮吼,看一会儿电视就发作”这是面对武汉市作文竞赛题给我一点时间,孩子在答卷上写下的。刘曼辉推荐家长上豆瓣网看一个叫“父母皆祸害”的小组,听听孩子们是怎样“妖魔化”家长的。这个组组员有近 7000 人,主题旗帜鲜明地集中于一点:如何对付父母?每天,对付父母手法最高明、最智慧的帖子会置顶,追捧者众多。在小组里,孩子们控诉家长“卷子还是热的,就被叫去大骂一顿”,称 50 后这代看 CCTV 看春晚、去北京不看话剧不参观美术馆非要先看天安门和毛主席纪念堂的“主流父母”,是一群“僵化的国家教育机器的最末端执行

7、者”。 组员们称,自己“逃得掉沉闷无趣的小学,却永远也别想从父母那儿毕业”,“家是世界上最没法谅解的地方”。刘曼辉还给家长们呈现各种数据:“知心姐姐”曾在一次涵盖 18 个省份 6000 多个孩子的调查中发现,家长和孩子交谈时,最爱说的三句话是:“听话”、“好好学习”、“没出息”。而孩子表现出的最强烈的愿望是:我们不想在否定中长大!在问卷中,2909个家长中只有 4 个回答“最满意孩子能与人合作”。两场演讲中,刘曼辉都把“父母皆祸害”作为引语,现场一下子变得无比安静。有家长说,自己从来不知道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竟是这样的形象。为了得到赞美,孩子会自觉做到自己的最好“虎妈”近来成为公共话题,很多家长

8、找刘曼辉聊天,几乎人人都说自己不是“虎妈”,自己的家不是“虎窝”,自己更倾向“美国式的宽松”,而不是蔡美儿那样的“中国式严厉”。可刘曼辉发现,事情远不是这么简单。看起来,大家都很赞成赏识教育,但到底怎样赏识孩子?有的人谙熟比尔盖茨妈妈支持儿子退学的故事,甚至能背出盖茨在母亲节寄给母亲的卡片上的话:我爱你妈妈,你从来不说我比别的孩子差,你总是在我干的任何事情中不断寻找值得赞许的地方,我怀念和你在一起的所有时光。可戏剧性的一幕让刘曼辉至今难忘。一次,她和一群家长吃饭,饭桌上大家正热烈讨论“要赏识孩子”的话题。说话的空当,一个小学生用刚吃过骨头、油乎乎的手,在纸上印下一个可爱的手印。当这个女孩儿很得

9、意地向妈妈展示自己的杰作时,妈妈看都不看,手一挥把孩子推开,“去去去,别捣乱”。一桌子人仍然热烈地讨论着,没有一个家长去看看这个孩子在纸上做了什么,更别说鼓励孩子“有创意”了。 另一次,刘曼辉现场出题“考”一对父母。很简单,写下孩子的优点。母亲憋了 10 分钟写了 8 个字,父亲写了短短 3 条再也动不了笔。她不得不延长“考试时间”,又给了半小时,让两人发散思维去想孩子的种种优点。她还给了很多提示,比如孩子是否孝顺奶奶,喜欢什么明星,穿衣服颜色搭配怎样,喜欢宠物吗、爱旅游吗最后,夫妻俩好不容易凑了 7 条。可刘曼辉坚信,“一个提笔就能写下孩子至少 20 个优点的妈妈,才基本合格”。她问这对家长

10、,孩子长到 17 岁了,你们表扬过孩子吗?他们点头。“那你们怎样表扬的?”刘曼辉不解。后来刘曼辉弄明白了,这个孩子 17 年来,听到的表扬都是“复合句”:“你事做得不错,但是”重心永远在“但是”的后面。“但是”像条响尾蛇一样咬了这个孩子17 年。相比这些“敷衍的赏识”,刘曼辉翻开自己的育儿日记,觉得自己的赏识都有些像“放大镜”,夸张得有些好笑了。那时她并不懂什么教育,当肉乎乎的小雯雯出生时,她只是本能地觉得要保护好她。“孩子的心就像豆腐,不忍心破坏”。不破坏最好的办法就是赞美。雯雯出生不久,父母就建立了 5 本档案:一是生活日记,记录雯雯的点滴进步和生活趣事;二是录音磁带,录下雯雯各个时期的语

11、言,包括哭声、笑声、唱歌、背诗、讲故事、对话等;三是画册,凡是雯雯随手乱涂乱画的纸片都保存收集起来,从中可以看到雯雯观察事物、表现事物能力发展的脉络;四是影集;五是病史档案,观察她的体质变化。雯雯从小到大画的每张画,小到一个点,大到人物素描,都得到妈妈的“隆重表扬”。严格地说,最初几页纸根本就不是画,“乱七八糟几个点”、“歪歪扭扭的横线”都被妈妈使劲说:“雯雯真棒!”等到雯雯稍大些,画“小鸟”了,妈妈夸她:“哇,雯雯还有这个才能呢!”这番表扬是妈妈考虑过的,因为她知道雯雯能听懂“才能”这个词。她要让雯雯知道,妈妈的每一次赞赏都是发自内心的,不是虚假的。当雯雯表现出小孩子特有的观察力时,爸爸妈妈

12、总是鼓励雯雯:“说得太好了,再想想,还像什么?”所以,雯雯把太阳比喻成“气球”、“鸡蛋”,把盖着铁盖的烟囱喊成:帽子!帽子!她把汉字的“口”,说成是毛巾;看到卖烧饼的与买烧饼的打架,她就说“他们不像大蒜一样团结”刘曼辉渐渐发现,赏识的力量是无穷的,孩子得到的赞美越多,越喜欢被赞美,为了得到这些赞美,孩子会自觉地做到自己的最好。一些时候,赞赏不需要语言,孩子也懂。刘曼辉从不说“你要考一百分”、“你要得第一”,可雯雯发现,只要自己拿到了一百分,妈妈就一脸的喜悦,第二天带自己看两场电影,去山上采蘑菇、做根雕下一次,她就会更努力。这成了良性循环。多年后,当刘曼辉翻开撒切尔夫人传时,发现书中第一句话就是

13、:我知道我身边聚集着很多拍马屁的人,但我就是爱听赞美的话。“这样的铁娘子都如此,更何况一个孩子?”她常常这样反问前来咨询的家长。为什么不努力做“快乐的全 A 生”第一次“爱的教育”演讲时,刘曼辉讲了女儿获得哪些成就,怎样放弃牛津大学走自己的路,以及她的教育经验,现场掌声热烈。在场的美籍华人、心理学家李绍崑事后却告诉她,你讲得很好,李亦雯的确很优秀,但你有炫耀的成分。当刘曼辉开博客,把报道女儿的文章贴上去,有人评论道:李亦雯的确是个优秀的学生,在今天的应试教育环境下,她是个幸存者,但这只是极少数的个体。当我们想成为李亦雯并和她一样地规划人生时,我们必须拥有北外的毕业证,拥有托福 630 分、德语

14、达福19 分(满分 20 分)的学习成绩,否则你根本就不能有放弃牛津大学的机会。一个普通学生怎样才能具有这样的能力呢?你必须在高中成绩非常优秀,你不能有任何课余时间,你没有时间看报纸,你不能了解新闻,你甚至不能保证睡眠,因为你要报考名校,你不能独立思考,连上厕所都要节省时间,因为你要面对无数的竞争者总之,李亦雯太“高大全”了,离普通孩子太远了!刘曼辉说,她承认,“父母皆祸害,其实真正的祸害是教育体制”,现在的应试教育就像剧场散场一样,人很多,顺着走都可能被踩到,谁还敢逆行,谁也不想孩子是被踩到的那一个。她的“第三条道路”,就是要让孩子在这种夹缝中吸收最多的阳光去生长。就在虎妈战歌大热的同时,中

15、国的社会学博士、应用心理学副教授方刚却写出我的孩子是“中等生”,因主张“宠爱教育”,被称为“羊爸”。方刚的著作封面有几行语录:爱你的孩子,就让他做快乐的“中等生”吧!宠爱不是溺爱,要天使不要天才;今天的“中等生”就是明天的社会精英刘曼辉说,“虎妈”与“羊爸”都很极端,每个孩子都不同,没有固定的模式,她也不想创造“李亦雯模式”。“并不是全 A 生就不快乐,也不是平庸的中等生就一定快乐!为什么不努力做快乐的全 A 生呢?”说起这些时,刘曼辉的眼睛闪闪发光。来咨询的家长还常问道,“李亦雯为什么能主动学习,总拿第一名?”刘曼辉也常思考这个问题。 李亦雯的爸爸是个能吃苦、沉得住气的人,这一点女儿像爸爸。

16、小学一年级,因为写字慢,有时写完作业要 7 个小时,可雯雯坚持下来了。刘曼辉的教育也是“功利”的,尽管她从不明说要好好学习之类的话,但孩子得了第一时,妈妈喜悦的表情、接踵而至的奖励,让孩子认为“妈妈是在乎第一名的”,为了让妈妈高兴,她必须拿到下一个第一名。当然,拿到下一个第一名的代价是更刻苦的学习。有一年大年三十,要吃年夜饭了,雯雯还在学习,她对家人说:“如果我不学习,我就有犯罪感。”如今,刘曼辉在日记本里读到这句话时,心里隐隐发痛。“中国的教育太残酷了!”刘曼辉承认,女儿学习好,原因之一是为了满足妈妈。“但让妈妈高兴成为学习的动力,也不算错吧?”后来,她读到了教育专家徐小平的隧道里的风景,原来徐小平的成功也是因为“要向妈妈证明自己”。事实上刘曼辉也曾想过不那么功利,让孩子学习轻松些。开家长会时,她极力呼吁给孩子一些空间,反对学校节假日不休息。但其他家长反对声一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