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苏州园林》(部编)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65173158 上传时间:2021-02-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74.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设计】《苏州园林》(部编)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教学设计】《苏州园林》(部编)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教学设计】《苏州园林》(部编)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教学设计】《苏州园林》(部编)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教学设计】《苏州园林》(部编)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苏州园林》(部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苏州园林》(部编)(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州园林 教材分析苏州园林 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说明文,是一篇介绍园林建筑特点和风格的说明文。是作者为介绍苏州园林写的序文。本文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在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这样先总后分抓住特征条理清晰的介绍了苏州园林从而显示了苏州园林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以及我国园林艺术水平的高超。同时读者也从中获得了一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是一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佳作,因此不仅在本册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而且本册书的重点篇目。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轩榭、败笔、邱壑、嶙峋、镂空、蔷薇、明艳、因地制宜、重峦叠嶂”等词语,掌握其音、义,并用词造句;2、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

2、特别是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领会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3、了解说明文常用的一些说明方法,初步学写说明文。【过程与方法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学生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2、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3、揣摩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2、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

3、语言特色。【教学难点】1、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2、清楚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课前积累。学习课文之前,利用书籍、网络等课程资源辅助教学,指导学生登录“园林”旅游天地等网站,走进图书馆,了解苏州园林的概况,增强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为学好课文打下基础,同时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充分预习,探究课后习题,养成自学的好习惯。2、导入并简介作者。(1)导语。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 苏州的园林艺术历史悠久, 现存园林远则上千年,

4、近则四五百年,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了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艺术风格。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叶圣陶老先生去观赏那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吧。(2)作者简介。作者:叶圣陶( 1894 1988)名绍钧,现代作家,著名语文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 之称。 他原籍江苏苏州吴县,22 岁之前, 他一直生活在苏州,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厚的感情和深入的研究。本文是叶老病愈后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言。著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 ,童话集稻草人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字词积累。(1)字音字形。xu nxi ( 轩榭 )ji nshng

5、( 鉴赏)池沼(zho)阑干(l n)丘壑模样l nxnzhnzhu( h)(m )(嶙峋 )(斟酌 )镂空(l u)(2)词义。因地制宜:根据个地不同的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自出心裁:出于自心的创造和裁断。标本:这里指样本典范败笔:写字中写的不好的一笔或绘画中画的不好的部分。嶙峋:枯瘦的样子。2、自主合作学习。指导学生阅读说明文应从下面儿方面人手?(明确说明文的对象,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哪些,理清说明的顺序,找出说明的方法,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1)定义: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说明事物或阐释事理为主要内容,它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特点、功能,或者解释事物的含义、原理、

6、关系、演变等。( 2)分类: 说明文根据说明对象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3)特征: 说明事物必须抓住事物的特征。“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主要标志,抓住了特征也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质。( 4)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打比方、下定义、分类别、作比较、列数字、画图表、举例子、引资料。( 5)说明顺序:时间顺序: 按照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 常用于说明事物的发展过程。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里对十幅浮雕的说明。空间顺序:按照空间的位置来安排说明顺序。常用于对群体事物的说明。逻辑顺序:按照事物的逻辑关系来安排说明顺序。概括具体整体局部原因结果主要次要现象本质特点用途(6)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7、:准确就是如实的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就是说明文科学性要求,其作用是为了更好的说明事物的特征。三、精读课文,理清结构: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 1 2):总说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特殊地位和影响,概括介绍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第二部分( 3 9):多方面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总特征为两层:一、( 3 6)围绕四个“讲究”分别加以具体说明;二、( 7 9),从园林角落、门窗图案、屋室装饰等方面说明也没有“欠美伤美的败笔”。前者从大处讲,后者从细部谈,说明这里的一切构成了“完美的图画”。第三部分( 10):指出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还不止以上写的这些。总

8、分总整体局部把握作者的说明顺序1、问:课文的第、段内容与第段是什么关系?第段是总说,第、段是分说。每一段与前面的个“讲究”相照应,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某一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图画美。上述四方面是重点,作者作详细说明。2、问:课文第、段写了什么内容,与中心有何关系?这三段从园林角落的布置、门和窗以及色彩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这是细部介绍属非重点,故写得简略。3、问:读第段,想本文结尾有何特点?文章收尾留有余地,令人回味。总观全文的结构脉络总说(完美的图画)分说大处讲究:布局(段)配合(段)映衬(段)层次(段)细部注意:每个角落(段)门窗图案(段)色彩(段)五、布置作业:运用你从课文中学到的欣赏中国园林

9、的知识,介绍你游玩过的一座园林。提示:要注意园林各方面的布局是否妥当适宜,具体景物布置是否自然合理。第二课时一、导入:1、复习结构导入第一部分1 2 (苏州园林的地位和特征)( 1)请对出“江南园林甲天下”的下联?(苏州园林甲江南)( 2)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引出苏州园林的?明确:a、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标本地位决定了苏州园林值得鉴赏、不该错过,即:窥苏州园林之一斑,见各地园林之全豹!b、用作比较的方法,通过与其他地方的园林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3)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设计理念)是什么?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

10、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操作方法)如何体现出出入画的原则?为了达到“完美的图画”的目的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这四个“讲究” ,涉及苏州园林的总的设计原则,又从大处体现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也极好的领起了下面几段的分别说明。二、精读课文,把握重点部分脉络下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仔细阅读课文中的3 6段,看看苏州园林在具体设计时是如何体现四个讲究的。阅读要求:( 1)自由读,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2)和邻座讨论,尝试画出你认为可以概括各段意思的中心句。提问: a、四个语段按照什么顺序,各语段间能否互换?b、布局、配合、映衬和层

11、次用的是否精准?明确: “亭台轩榭”是园林中的主要建筑,分布范围广,风格类型一致,用“布局”最能说明这类设置的全局性和整体性。 “池沼”在园林景色中主要起连通、映照、组织作用,平旷的图景或大小不一、相互关联的若干景点,用“配合”一词最为恰当。“花草树木”美在千姿百态的形态组合和万紫千红的光色辉映,因而用“映衬” 。“近景远景”不是园中的单一的、某一类, 而是同一方面的景色整体画面,所以说 “层次”。可见作者遣词很准确,贴切。三、详解重点段落(3 6 段),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画意美1、请同学读第3 段,思考:(1)苏州园林中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和其他地方有何不同,为什么要这样?(亭台轩榭等建筑的

12、布局突出自然之趣,决不讲究对称。)(2)作者运用什么方法加以说明?明确:作者运用作比较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有了明确的认识。2、齐读第四段(精讲)( 1)苏州园林是怎样讲究假山和池沼的配合的?(学生默读第四节)分假山和池沼两种景色加以说明。明确:首先说明 “假山的堆叠” 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有“自然之趣” ,能使游人 “只觉得身在山间” ;其次写池沼。先抓住关键,说明“大多引用活水” ,然后从动静的配合上说明了苏州园林的池沼多姿多彩, 各具匠心又有其共同特色。 通过对假山池沼的形象说明, 让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山水既有画意又有诗意的特点留有深刻印象。( 2)教师追问:为什么游览者攀登假山时会“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明确: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和“技术”两个词恰切地解说了原因。艺术,指能创造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