谊爱路下穿通道总说明书(终)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1651652 上传时间:2017-07-0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谊爱路下穿通道总说明书(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谊爱路下穿通道总说明书(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谊爱路下穿通道总说明书(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谊爱路下穿通道总说明书(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谊爱路下穿通道总说明书(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谊爱路下穿通道总说明书(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谊爱路下穿通道总说明书(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厦门市机场路一期(仙岳路演武大桥段)工程 谊爱路下穿通道施工图设计1 铁道第一勘察设计院设计说明一、概述(一)设计依据1、本工程的设计合同;2、厦门市规划局“市政工程设计方案批复通知书”20070071 号;3、南昌铁路局“关于厦门市新建谊爱路下穿鹰厦铁路的复函” (南铁师字2006219 号;4、铁道第二勘察设计院新建铁路福州至厦门线施工图 (2005 年 12 月) 。(二)采用的主要技术规范1、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 37-90);2、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JTG D30-2004);3、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G D50-2006);4、 公路沥青玛蹄脂碎石路面技术指南 (S

2、HC F40-01-2002);5、 城市桥梁设计准则(CJJ 11-93);6、 城市桥梁设计荷载标准(CJJ 77-98);7、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 B01-2003) ;8、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JTG D60-2004) ;9、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 (JTJ 024-85) ;10、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 (JTG D62-2004) ;11、 城市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技术规范 (CJJ 69-95) ;12、 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JTJ004-89) ;13、 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 (JTG/T B07-2006) 。14、 铁路

3、桥涵设计基本规范 (TB10002.1-2005) ;15、 铁路桥涵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TB10002.3 -2005) ;16、 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 (TB10002.5-2005) ;17、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 (JGJ120-99) ;18、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2001).(三)设计标准1、道路等级:城市次干路级;2、道路宽度:框架桥:道路宽 22m(4.0m 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14.0m 机动车道4.0m 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 ;引道:14.0m(机动车道) ,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通过梯坡道接地面。3、计算行车速度:20km/h4、道

4、路纵坡:8%5、通道净空:车行道净空近期3.5m,远期4.5m;人行道净空2.5m。6、汽车荷载:城 B 级7、人群荷载:4kN/m 28、地震基本烈度:7 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区 0.15g) 。9、其他 铁路活载:中活载机场路汽车荷载:城A 级10、结构混凝土耐久性环境类别:类;11、桥涵安全等级:一级。二、自然地理特征(一) 地形地貌鹰厦铁路西侧为莲花二村,东侧为莲花五村,莲花五村侧地势较高,设计起点路面高程约为 20.00m,莲花二村侧地势较低,设计终点路面高程约为 14.50m,道路两侧建筑物较为密集,主要为居民房,房屋结构为 6 层砖混结构, 谊爱路南段南侧有厦门东拓信息有限公司

5、、市自来水工程建设总公司机械站和厦门亚东眼镜企业有限公司。在路面之下埋设有多种市政管线,环境条件较复杂。(二) 气象厦门市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湿润,花草树木四季常青。据厦门市年鉴资料统计,从 1981 年到 2000 年 20 年资料统计,厦门岛厦门市机场路一期(仙岳路演武大桥段)工程 谊爱路下穿通道施工图设计2 铁道第一勘察设计院多年平均气温 20.4,极端最高气温 37.1(1990.8) ,极端最低气温 1.5(1991.12) 。多年平均降雨量为 1347.6mm,年最大降雨量 1998.6mm(1990 年) ,最小降雨量 1031.6mm(1988

6、 年) 。10 月到翌年 2 月雨量最小,49 月为雨季,8 月份降雨量最多,平均为 277.6mm,11 月份最小,平均为 14.8mm。风向主要为东北,次为东南,9 月下旬到翌年 4 月上旬,多东北风,为沿海大风季节,平均风力 34 级,最大风力 89 级,79 月为台风季节,风力最大可达 12 级以上,最大风速 60m/s。(三)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场区地层较简单,第四系地层较薄,主要为人工填土和坡残积层;基岩为燕山晚期侵入岩,岩性以细中粒花岗岩为主,各风化带的埋深及厚度变化较大。1、岩土体工程特性谊爱路下穿通道属机场路配套工程,为了便于对照,本工程岩土体分层编号与机场路一期工程(莲前至梧村

7、山隧道段)保持一致,缺失的地层编号为本场区未曾揭示的地层。场区岩土体特征分层描述如下: 人工填土:为人工堆填而成(Q 4me) ,以半干硬状粘性素填土居多,局部为中粗砂,结构疏密不均,该土层广泛分布于场地表部,厚度13m。坡积亚粘土:为坡麓面流堆积产物(Q dl) ,土体多呈褐红色,近底部过渡为棕红灰黄色,多具网纹状结构,局部可见铁锰质结核,地下水位以上呈硬塑半干硬状,地下水位以下多呈流塑状。由于本区段基岩以花岗岩为主,故此土含有大量石英质砂粒,从颗粒级配可以看出,该坡积层多属砾质亚粘土,而且结构性较明显,表现为原状土有较高的粘聚力。标准贯入实测击数 911 击。残积亚粘土:为岩体极端风化产物

8、,从矿物风化特征看,此类土体属于全风化范围,即岩石中除石英外的其它矿物均已风化成粘土矿物,岩石结构已完全破坏,但矿物颗粒未经搬运,结构特征和工程特征与第四纪堆积层相近,与全风化岩体的区别主要在于标准贯入击数的差异,根据有关规范,将标准贯入实测击数小于 30 击的风化岩体划归残积层范畴。花岗岩残积土一般呈灰黄与灰白相杂的花斑色,除石英颗粒外,其它矿物基本风化为高岭土,地下水位以下土体多呈流塑状。标准贯入实测击数 1029 击。全风化花岗岩:灰黄与灰白相杂的花斑色,除石英外其它矿物基本风化为粘土矿物(主要为高岭土) ,岩石结构仍可辨,颗粒间结合力完全丧失,岩体已呈砾质亚粘土或砂质亚粘土状,水稳性差

9、,遇水即崩解,地下水位以下细粒土呈软塑流塑状。标准贯入实测击数3050击。砂砾状强风化花岗岩:灰黄色,许多矿物风化变软,部分矿物风化为粘粒,岩石结构清晰,颗粒间结合力基本丧失,岩体已呈密实的含泥砾砂状,岩块易捏散。标准贯入实测击数50击。碎块状强风化花岗岩:褐黄色为主,多数矿物表面风化褪色,少数矿物风化变软,风化裂隙很发育,岩石结构破坏严重,矿物间结合力明显丧失,岩块大多质软,岩石碎片易掰断,少数岩块质较硬。岩体为碎块状散体结构,介于砂砾状强风化带与弱风化岩体间。弱风化花岗岩:浅灰色为主,杂黄褐色条带,风化裂隙较发育,裂隙两侧矿物浸染变色、变软,部分裂隙内充填泥质风化物;岩块大部坚硬、边缘相对

10、较软,岩体呈块石夹少量碎屑和泥质风化物的松软结构,岩体力学特性主要受风化裂隙控制。微风化花岗岩:浅灰色为主,部分略带肉红色,细中粒结构,块状构造,岩质坚硬。岩体工程特性主要取决于节理、裂隙发育程度及其性状,一般渗透性微弱,地下水对其特性影响极小。岩块饱和单轴极限抗压强度平均值为130MPa。通过对岩土试验指标的分析,场区岩土体的主要设计参数见下表:各岩土层的设计参数值层号岩土名称容重(kN/m3)粘聚力c(kPa)内摩擦角()容许承载力 (0kPa)压缩模量Es(0.10.2)弹性模量Es(MPa)侧压力系数 砼与土摩擦系数 f渗透系数k(m/d) 填筑土 19.3 10 30 150 0.3

11、5 0.45坡积亚粘土19.4 30 20 200 5.0 30 0.35 0.45 0.20 残积亚 18.4 15 20 150 5.0 50 0.50 0.45 0.20厦门市机场路一期(仙岳路演武大桥段)工程 谊爱路下穿通道施工图设计3 铁道第一勘察设计院粘土全风化花岗岩20.0 15 20 200 5.5 80 0.45 0.45 0.20砂砾状强风化花岗岩20.0 10 25 400 7.0 150 0.40 0.50 0.50碎块状强风化花岗岩20.0 10 30 800 500 0.20 0.55 1.00弱风化花岗岩26.5 15 30 2000200000.20 0.55

12、1.00微风化花岗岩27.0 50 50 4000500000.60 0.052、地下水场区地面平坦且向西微倾,无地表水系,大气降雨不易滞留,地表水下渗量很少,地下水主要接受东南侧地势较高地带(龙山)基岩裂隙水的横向补给。坡残积层和基岩全风化砂砾状强风化带孔隙度较大,其内存在孔隙式潜水,其补给主要来源于基岩裂隙水的上托补给,但上述地层透水性较差,富水程度较低。基岩中的碎块状强风化带和弱风化带卸荷裂隙发育,透水性较好,为本场区岩土体中相对较好的富水带和迳、补、排通道,其内存在裂隙式微承压水,水头一般低于地表23米。钻探揭示,通道沿线地下水埋深 1.72.7 米,通道东端地下水位高于西端,高程为

13、16.9912.32 米。依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JTJ064-98)中附录 D“环境介质对混凝土腐蚀的评价标准”进行判别,结果表明:地下水对混凝土无腐蚀性,对钢结构有弱腐蚀性。3、地震与地震效应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福建省区划一览表,本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0.15g,设计地震分组属第一组,抗震设防烈度为 VII 度。建筑场地类别属 II 类。4、不良地质现象与特殊性土场区未发现对本工程有明显影响的不良地质现象。 三、设计原则1、框架桥和引道 U 形槽,机动车道按远期净空4.5m 一次实施,近期采用3.5m净空,近、远期高差通过路面下的填料填充。2、为避免房屋的拆迁,引道机动车道两端顺接龙山南路和玉亭路,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通过梯、坡道提前接地面,坡道坡度为 1:6,梯道坡度为 1:4。3、由于住宅楼位置限制,莲花二村侧的地面人行道仅有 2m 宽可接至玉亭路,远期房屋拆迁后,加宽至 4.0m,与人行通道的梯、坡道同宽。四、路线谊爱路在机场路 K6+190 处与机场路相交,机场路西侧约 30 余米为鹰厦铁路,铁路与机场路基本平行,因此谊爱路与机场路和鹰厦铁路相交。本施工图设计谊爱路以地下通道形式下穿机场路和鹰厦铁路,道路全长 347.505m,地下通道长 80m,道路平面为直线线形。道路纵断面为-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