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法式——小谈斗拱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1650890 上传时间:2017-07-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营造法式——小谈斗拱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营造法式——小谈斗拱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营造法式——小谈斗拱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营造法式——小谈斗拱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营造法式——小谈斗拱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营造法式——小谈斗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营造法式——小谈斗拱(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谈斗拱作者:杨柳 学院:社区学院 学号:111221921、导语中国古代人民居住长江、黄河流域,植被丰富,自然而然地利用木材作为建筑材料,由此发展下来就形成了中国古代建筑主要以木结构为主的独特建筑风格,而其中斗拱则是中国古代建筑所特有的构件,具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这里便简单地讨论一下斗拱。2、摘要斗拱是中国特有的建筑结构,一般总是出现在较大型建筑物上,其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后来逐渐成为等级、身份的一种建筑文化符号,表现了我国建筑民族风格。斗拱的造型体现了建筑受力构件与造型艺术的有机结合,它与屋顶独特的连接方法使其成为世界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对我国现代民族化建筑有重要意义。3、关键字:斗

2、拱、斗拱作用、斗拱介绍四、正文1.斗拱的概念 什么是斗拱?所谓斗拱,是我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在立柱顶、额枋和檐檩间或构架间,从枋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也作枓拱、枓栱,由斗、栱、翘、昂、升组成。斗拱在营造法式中称为铺作,而后在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斗科,后统称为斗拱。斗本来是古代计算粮食的量具,而建筑中的斗却不是,而是其上凿有槽口的方木垫块,位于一组斗拱下方的称作斗,也称大斗。根据斗所在位置不同,斗有众多分类与名称,如“十八斗” 、 “交互斗” 、 “三方斗” 、 “齐心斗” 。对于拱,由于柱子与梁枋之间要挑出屋顶伸出的屋檐,则需要有一种构件支

3、托住屋檐下的枋和椽子,而古代工匠就用短木从柱子和梁上伸出,一层不够再加一层,弓木层层挑出使屋檐得以伸出屋身之外,这种方形木便称为“拱” 。拱的基本形态是矩形,但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有表现为曲线、折线或曲折线混合形的。根据拱所处位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宋代称“华拱”,清代称“翘” 。又有瓜拱、万拱、厢拱等区别。说的简单点,斗、拱就是在较大建筑物的柱与屋顶间起过度作用的两种小木块,其中拱是一块弓形木块,像一块挽起的弓,而斗是一块方形木块,像一块盛米的斗。2.斗拱的作用斗拱有复杂的造型及繁琐的建造过程,那么斗拱在古代建筑中到底有什么作用呢?其实归纳来说,斗拱的作用并不只一种。首先,也是最重要的

4、作用:支撑作用,斗拱作为大型或较大建筑柱子与屋架之间的承接过渡部分,承受上部梁架屋面的荷载,并传导到柱子上,再由柱子传到基础。其次,斗拱用于屋檐下,向外出路,承挑外部屋檐,可使檐更大更美观。一般上,凡是非常重要或带纪念性的建筑物,才有斗拱的安置。斗拱使人产生一种神秘莫测的奇妙感觉。在美学和结构上它也拥有一种独特的风格。无论从艺术或技术的角度来看,斗拱都足以象徵和代表中华古典的建筑精神和气质。斗拱中间伸出部仍叫做耍头。雕著一个立双式的青色龙头。其两旁的垫拱板雕半立体火焰珠一粒,象徵吉祥如意。而且斗拱的装饰作用越来越强,后来的斗拱逐渐变为装饰(后来采用砖墙,出檐变近许多,作用减少) ,也是区别建筑

5、等级的标志,越高贵的建筑斗拱越复杂、繁华。 再者,斗拱使檐更大,这对保护柱子基础、墙体、台明等免受雨水侵蚀有重要作用。而且,斗拱用于室内向两端挑出,有缩短梁枋跨度,分散梁枋节点处剪力的作用。还有,斗拱在抗震方面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四周斗拱群就有如一层巨大的弹簧垫,可增强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经过造型加工和描金油饰美化后的斗拱,是极富有装饰性。榫卯结合是抗震的关键。这种结构和现代梁柱框架结构极为类似。构架的节点不是刚接,这就保证了建筑物的刚度协调。遇有强烈地震时,采用榫卯结合的空间结构虽会“松动”却不致“散架” ,消耗地震传来的能量,使整个房屋的地震荷载大为降低,起了抗震的作用。中国古建筑屋顶挑檐采用

6、斗拱形式的较之没有斗拱的,在同样的地震烈度下抗震能力要强得多。斗拱是榫卯结合的一种标准构件,是力传递的中介。过去人们一直认为斗拱是建筑装饰物,而研究证明,斗拱把屋檐重量均匀地托住,起到了平衡稳定作用。3.斗拱的历史斗拱在中国木构架建筑的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它的演变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形制演变的重要标志。斗拱的演变大体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西周至南北朝,是斗拱的初创时期。西周铜器上已有栌斗形象,战国中山国墓出土的铜方案上有斗和 45斜置拱的形象。汉代的石阙、明器、画像石和画像砖上也有大量斗拱的形象。斗拱先是用于柱顶,汉代以后开始在柱间出现(最早的是人字拱) 。第二阶段为唐代至元代。

7、这个时期斗拱的主要特点在于柱头斗拱所承托的梁多插入斗拱中,使斗拱和梁架拉结在一起,顺屋身左右横出的拱也和井干状的柱头枋交搭在一起。建筑的一圈柱头枋和同它成直角的正、侧两面的梁交织成一个分为若干井字格的水平框架,斗拱成为各交叉处的加强节点。这时斗拱已不再是孤立的支承架或挑檐的构件,而是水平框架不可分的一部分。这个水平框架现在称为“铺作层” ,用于殿堂型构架柱网之上,对保持木构架的整体性起关键作用。现存唐代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的斗拱,就是这种做法的典型实例。宋营造法式中所载各种殿堂构架的斗拱与梁架结合,已不如唐代紧密,但仍类似。宋朝时期,斗拱数量增多,但体积减小,屋顶越来越陡,结构作用逐渐减弱,装饰作

8、用加强。广东的梅庵,斗拱依然保持着挂栓和吊栓,因此可见宋朝斗拱纤细奢华。宋代的斗拱造型极其丰富,四铺作至八铺作斗拱均以不同的重叠层数组成。即四铺作就是四层重叠的一组斗拱,八铺作的造型就是八层重叠的拱昂枋组成。这些斗拱的造型就像一朵盛开的鲜花所呈现出的多层花瓣形状一样。因此,宋代营造法式中称一组斗拱为一朵,即是比喻为一朵鲜花。无论是从纵向或是横向上看,这种斗拱均以 30 度角的斜度向上斜伸,呈倒阶梯形,也是成等比的梯形状,给人以层次感、深度感和变化感。斗拱的结构自宋代营造法式这种建筑标准颁布以来,至今没有太大的变化。古建筑斗拱各部尺寸都有标准,元件互换性很强,不用铁钉不用胶全部插接而成。与辽同时

9、代的北宋,已开始着手对斗拱进行大规模的改造,或者也可以说宋代是斗拱演变史上的一个重要转变期。由于屋顶的坡度增大,立柱加高,斗拱的作用开始弱化。不仅比例变小,而且补间铺作增多。南宋以后,斗拱更加细腻,元代以后,斗拱直接承托屋顶的功能转由挑檐承担,它的原始作用消失。第三阶段为明代至清代。自明代开始,柱头间使用大、小额枋和随梁枋,斗拱的尺度不断缩小,间距加密。清式建筑的梁不再像宋式那样穿插在斗拱中,而是压在斗拱最上一跳之上,直接承挑檐桁。因此,斗拱发展到明清以后便不再起维持构架整体性和增加出檐的作用,它的用料和尺度比宋式大为缩小。明清斗拱结构作用已经完全退化,成为梁架与屋顶间的一个垫层。从外观上看,

10、那些细小堆叠的密密从从的斗拱,就好象屋顶与梁柱间的过渡性装饰。这时它正由一般的语言变为装饰语言,是对唐辽时代斗拱语言的一种记忆。明清建筑结构的一系列重大变化是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和更多应用砖石的反映,是建筑高度增加和出檐要求弱化的结果。总而言之就是斗拱经历了由主要作为承重结构(这个过程经过了不断形式上的演化)同时作为承重结构和装饰结构完全作为装饰结构。五、后结斗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具魅力却又最为深奥的部分。它以极为简单又极其标准化的构件,组成了千姿百态又千变万化的种类,承担起中国建筑中出檐悬挑、装点檐下、显示等级等功能。我国传统建筑中的斗拱不论是用什么样的材质和什么样的格式,从整体构件到局部构件的造型都体现了建筑受力构件与造型艺术的有机结合,也是由于历代匠师们的智慧创造,才使斗拱与屋顶这种独特的连接方法在世界建筑中成为一朵绚丽的奇葩。六、参考文献:1田学哲 建筑初步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1, 822潘古西 中国建筑史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2613潘德华 斗拱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4高阳 中国传统装饰与现代设计M 福州: 福建美术出版社, 200513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