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四历史 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同步练习(1)及答案

上传人:舍子 文档编号:165005 上传时间:2016-12-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选修四历史 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同步练习(1)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人教版)选修四历史 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同步练习(1)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人教版)选修四历史 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同步练习(1)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人教版)选修四历史 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同步练习(1)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选修四历史 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同步练习(1)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选修四历史 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同步练习(1)及答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海量高中、初中教学资料尽在金锄头文库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家 单元测试一选择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 3 分,共 60 分)1在一次探究活动课上 位同学分别分析了秦王嬴政灭六国实现统一的根本原因,你认为那一个同学的表述最准确A 商鞅变法比较彻底,使秦具备了完成统一的实力B 秦王嬴政广泛搜罗人才,统一的战略得当C 战国末期诸侯国数目的减少利于统一D 广大人民渴望统一,秦王嬴政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2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王侯。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其不难哉!”秦始皇说这句话的主要意图是A 不希望发动对匈奴的战争 B 认为分封制是导致春秋以来战乱不已的主

2、要原因C 推行郡县制 D 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3秦始皇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A 规定皇位世袭 B 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C 推行郡县制 D 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4据史书记载,公元前 213 年咸阳一位商人坐马车来到象郡,用他携带的 200 枚秦半两钱买了三个象牙、10 本庄子以及 109 斤水稻,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记载A 属实 B 不可能是事实 C 不能判断 D 有可能是事实5秦始皇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中,有利于政令传达的是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文字修筑驰道A B C D6对秦始皇南攻越族的评价,应着重于A 给越族人民带来的痛苦 B 给秦朝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C 进一步扩大了秦朝的疆域 D

3、 有利于越族地区的开发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7导致“贞观之治”出现最主要的政治条件是A 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 B 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C 国家政权更加巩固 D 唐太宗以民为本,慎用刑法8唐太宗的主要政绩包括重用人才善于纳谏完善科举制不夺农时,轻徭薄赋减轻刑罚A B C D9 “贞观之治”出现对当时社会最主要的影响是A 推动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 B 促进了民族融和C 为唐朝盛世局面奠定了基础 D 有利于社会稳定10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这说明A 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 B 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C 各族之间关系一直非常和睦 D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

4、鼎盛时期11唐太宗统治时期,在六部下设的鸿胪寺的职能是A 接待各国使者 B 专同外国人经商 C 专门处理外来宗教问题 D 专管中外文化的交流12唐代诗人陈陶在陇西行中写道“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这里的“胡风”主要指方向不定的风 北方匈奴人的风俗习惯唐代吐蕃族的风俗习惯 民族融合的风气13唐太宗分析隋朝灭亡的教训,得出的结论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里的“水”最新海量高中、初中教学资料尽在金锄头文库和“舟”是指A 大运河和隋炀帝的龙舟 B 人民群众和封建君主C 国家政策和经济发展 D 封建暴政和农民起义14唐太宗统治时期民族政策的突出特点是A 民族大融合,多民族国家统一 B 民族政

5、策开明C 尊重少数民族地区 D 中原文化远播少数民族地区15康熙初年面临的形势是满洲贵族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郑成功坚持抗清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沙俄实力有待驱逐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A BC D16亲政后的康熙帝采取果断措施,运筹帷幄,最终平定了“三藩叛乱” ,其根本目的是A 维护国家的统一 B 巩固清朝的统治C 收回西南地区 D 以此取得朝廷内鳌拜势力的支持17郑成功收复台湾和康熙帝设置台湾府的相同作用是A 驱逐了殖民势力 B 加强了边疆管理C 维护了国家主权 D 巩固了清朝海防 18 “四月天山路,今朝瀚海行。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 ”这首诗写在

6、A 平定噶尔丹叛乱之时 B 平定“三藩叛乱”后C 收复雅克萨之后 D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19康熙帝加强民族团结的史实有南巡曲阜,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尊重喇嘛教册封达赖和班禅A B C D20晚年的康熙帝对自己一生的评价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我们看来这一评价的主要立足点是A 一生兢兢业业为大清贡献颇多 B 他运筹帷幄平定三藩叛乱和噶尔丹叛乱C 他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 他开创了“康乾盛世”的局面二非选择题:(40 分)21阅读下列材料:(21 分) 材料一 以下一组材料是古代思想家关于“君” 、 “民”关系的言论汇编: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伪古文尚

7、书五子之歌 ) “民为君之本。 ”(谷梁传桓公十四年 ) “以百姓心为心。 ”(老子第四十九章) “君之爱民,当如心之爱身也。 ”(清唐甄潜书明鉴 ) “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无危者也。 ”(荀子哀公 ) “民乏财用,不亡何待?”(国语楚语上 )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孟子梁惠王下 ) (执政者须) “言必信,行必果。 ”(荀子 )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 ) 材料二 (唐太宗对大臣们说) “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资治通鉴卷一九八)

8、阅后回答: 最新海量高中、初中教学资料尽在金锄头文库(1) 材料一反映了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悠久历史传统中的哪一理念?根据材料一简述该理念的内容?(不得摘抄原文) (12 分) (2)材料二中唐太宗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道理?(3 分) (3)材料一、材料二对你有何启示?(6 分) 22结合相关史实分别评述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和巩固所作出的贡献。 (19 分)最新海量高中、初中教学资料尽在金锄头文库参考答案选择题答题卡:题号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D C D B C D C D C

9、B A C B B B B C A B 考答案:(21 分) (1) “以民为本” (或答“民本”思想) 。 (3 分) 它包含的主要内容有:重民(认识民众是立国的根本) ;爱民(关心民众的劳苦) ;养民(不要过度掠夺民众) ;从民(根据民意任用贤人) ;信民(取信于民) 。 (9 分)(只要求意思类同,答对其中 3 点即得 9 分) (2)为君主者不可好大喜功,加重百姓负担,以至国危君亡。 (3 分) (3)要以民为本;要诚信为本;要从实际出发办事。 (6 分) (每点 3 分,只要任答其中两点或其它启示,合理即可得分)22 (1)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2 分)征服百

10、越,北击匈奴,增设南方四郡,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2 分)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2 分)(2)唐太宗:对国内各民族实行开明的民族团结政策,在突厥地区设羁縻府州和安西都护府,加强管理,对吐蕃实行和亲政策,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发展。 (3 分)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和措施揭开了中国民族关系史的新篇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鼎盛时期。 (3 分)(3)康熙帝:平定三藩叛乱;收复台湾设台湾府;平定噶尔丹叛乱;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加强与汉、蒙、藏族的团结;两次组织雅克萨自卫战,签订尼布楚条约 。 (5 分)以上措施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维护了国家主权,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2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