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佩弟论文:幼儿园区角环境创设心得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164877812 上传时间:2021-01-3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吴佩弟论文:幼儿园区角环境创设心得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吴佩弟论文:幼儿园区角环境创设心得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吴佩弟论文:幼儿园区角环境创设心得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吴佩弟论文:幼儿园区角环境创设心得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吴佩弟论文:幼儿园区角环境创设心得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吴佩弟论文:幼儿园区角环境创设心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吴佩弟论文:幼儿园区角环境创设心得(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幼儿园区角环境创设心得永和幼儿园 吴佩弟区角活动是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应根据幼儿园自身的特点来创设各个区域角,利用一切空间资源、材料来进行区角环境的创设。根据幼儿各个时期的不同需求来及时增减材料,使幼儿在玩中学。区角环境创设体现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影响着幼儿的自主活动,为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纲要中强调要通过空间、设施、材料引发和支持幼儿的活动与探索。 对于主动学习而言,幼儿需要一个有利于他们通过自己的活动来进行学习的空间,因此空间品质的呈现不仅是幼儿活动的最基本条件,也反应了教师的教育观念。面对幼儿园的桌子、椅子、矮柜等较多局限

2、性较大的“车箱式”活动,且又是较多活动局限于桌面游戏,深感到要避免教育资源的隐形浪费。因此应该对教室进行大改造。利用桌子、椅子、矮柜等不同组合造型进行空间区隔,大小兼容,大则为区,小则为角,消除人为的假象隔断。利用桌面、地面、墙面的兼容,进行立体化活动。利用过道、活动室、平台等室内外兼容,进行动静交替的活动。 空间的拓展带来了活动内容的丰富,赋予孩子更多的活动兴趣与活动体会,也生发出更多的活动需求。 二、扩大物化材料的多功能性。 浏览纲要,不难发现“周围生活”“身边物品”“自然材料”等一类词汇出现的频率较高。说明扩大物化材料的多功能性,淡化以知识技能为导向的验证性操作材料,正逐渐进入我们的视线

3、。 作为区角活动中环境创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活动材料的提供对幼儿行为的产生与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左右,教师的教育意图往往通过材料被呈现出来。反射深受幼儿喜欢的活动,其材料都带有玩的味道,二这种带有玩味的活动,一定能够使幼儿对活动产生期盼与创造欲。反手幼儿冷落的区角,其材料均带有“验证性”,这是由于固定操作材料轨迹使活动本身失去了神秘感和挑战性。 三、作品展示变随意性为归属性 区角活动中环境与材料的丰富性,必定带来幼儿操作成果的多产性。但为什么在幼儿的视线内,却不容易感受到他们付出心智后留下的足迹呢?观察中不难发现两种现象:一是教师片面地顾及“环境整洁“。使幼儿的活动成果即现即失;二是对幼儿作品

4、的漠视态度,顺手搁置,很少关注。这两种行为都是对幼儿的不尊重。“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变现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稚拙的背后透视着孩子的不同风格和智慧,都是孩子的心路历程。对教师而言能更贴近地走进每个孩子,走进他们的心灵。对幼儿而言,作品的展示也是一种交流。 在幼儿园工作规程引导的观念中,“整合性”已被广大教师接受并付诸实践,但总有貌合神离的感觉。在先进纲要的背景下,区角活动到底该为幼儿风险怎样的整合内容呢? (一) 内容来源变分科性为整合性 纲要的整合理念进一步点化我们:“教育的内容要关注幼儿的心理逻辑”,“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学习特点与认知规律”,“幼儿对事物的关注并不是

5、分门别类的”。 利用主题背景尝试整合 一是区角设立与主题相关系列活动,让幼儿在同一个主题脉络下。对生活的内在逻辑进行经验串联。 二是分析、筛选主题内容中的一些以操作、试验、探究为主活动内容投放于区角,既满足主题内容本身所需要的操作与探索,也满足个体自我利用与累积经验的过程。 三是将主题活动中收集的资料或物品展示在区角内,提供个体更多时空、释放好奇、互通信息,为事后群体间的交流变得更为平等提供经验准备。 利用:“以什么为主带动其他”的方法带动整合。意在“将各领域的内容有机联系”,融合起来。教师重点突破“如何在统一内容中暗含多元的活动价值”。如过去大多数指向数概念的“排序”活动,教师对它进行改造,

6、除有数形排序外,整合了较多幼儿生活中的内容,涉及到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生活常理等等,所有的内容均予情景化会拟人化,每一组内容又以形状、大小、色彩等呈现,并置于一个盘子内。目的想借排序作载体,带动幼儿对归类及其他与生活学习相关经验的兴趣与探究欲望。 这样的内容整合不仅使幼儿的活动具有“可持续发展”,也帮助教师拓宽了思考问题的广度与深度。 (二) 内容调整关注幼儿的兴趣与生成 幼儿是活动的创造者,活动过程的游戏化与个性化是区角活动非常典型的一个样式特征,因此我们“观察知道立足预期性,服从实际性”的根本目的就是希望“让课程内容追随幼儿兴趣、经验与发展”,使活动设计过程体现纲要所要求的师生呼应性原则。

7、因为涉及到操作,所有内容的调整依托材料的呈现,两者不可分离。我们还应关注:幼儿时尚 将体现幼儿这一年龄阶段的生活爱好引进区角,如“遥控汽车”,在过道和平台上设置场景。既让幼儿体验一起玩车的乐趣,也培养手脑协调能力与目测感 幼儿关注的社会热点: 从幼儿对当前社会生活热点所关心的视角中选择题点,如去年的北京奥运会、汶川大地震等等。教师为幼儿提供相应的制作与表现区域,满足幼儿的想象与创造。总之,在区角活动中,材料是幼儿形成能力、积累经验的载体,它既是教师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也是幼儿与教师、同伴、环境互动的中介。教师在投放材料时要体现不同幼儿的差异、年龄特点以及最近发展区,做到投放适时、适量、适度,及时调整,适时推进,使区角成为孩子不会说话的老师,为幼儿可持续发展奠定结实的基础。2013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