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华商名人堂——郭鹤年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6484213 上传时间:2017-09-05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2.8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球华商名人堂——郭鹤年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全球华商名人堂——郭鹤年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全球华商名人堂——郭鹤年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全球华商名人堂——郭鹤年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全球华商名人堂——郭鹤年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球华商名人堂——郭鹤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球华商名人堂——郭鹤年(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他30多岁成为“马来西亚糖王”,之后又被冠以“亚洲糖王”美誉。在其糖业发展的鼎盛时期,他一人控制国际市场上每年食糖贸易总量的二十分之一。现在,他更著名的头衔是“酒店大王”,“食用油大王”。由他创办的酒店品牌“香格里拉”如今遍布亚太、北美、中东和欧洲,是亚太地区最豪华的酒店连锁集团,他一手壮大的丰益集团则是世界最大的粮食、食用油及农产品供应商、贸易商之一,在中国拥有鼎鼎大名的“金龙鱼”等知名品牌。此外,他还拥有玻璃市种植、彩虹产业、联邦面粉、太平洋航运等数家上市公司,同时也是举足轻重的传媒大亨,控制着香港无线电视和南华早报等媒体。他就是郭鹤年,一位将近90高龄依然还在奋斗不息的大企业家。他异常低

2、调,从不以大自居,但在不少领域,他称第二,便无人可称第一。郭鹤年嘉里集团董事长郭鹤年郭鹤年华商韬略名人堂全球华商华商韬略名人堂全球华商12郭鹤年郭鹤年华商韬略名人堂全球华商华商韬略名人堂全球华商低调的“大王”嘉里集团董事长郭鹤年成功对郭鹤年来说并不是偶然。他以食糖这个他口中的“简单生意”起步,又在达到高峰后全面收缩;他以专一糖业成就“亚洲糖王”美誉,又以多元经营全产业链发展缔造不倒产业帝国;在中国投资环境尚不明朗的上世纪80年代,他敏锐把握中国发展的巨大潜力率先以地产业进入投资,进入之后,只要有益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项目,他80%都会同意投资。在诸如此类的策略后面,隐藏的是郭鹤年缔造几十年不倒

3、基业的经营哲学、对不断变动的时代的引领、以及让事业更有分量更长久的报国之心。年轻有为 临危受命担负家族使命郭鹤年祖籍福建,1923年10月6日生于马来西亚新山,彼时,他的父亲郭钦鉴已定居马来西亚近15年。16岁时,郭钦鉴就远渡重洋,去往被称为“天府之州”的马来西亚柔佛州首府的新山市。从普通店员到自己开咖啡馆,历经磨难的郭家兄弟终于经营起了一家以大米、大豆和糖为主的家族公司。郭鹤年出生时,他的父亲和叔父们已经是新山一代颇有名望的商人,而且与很多当地的政要名流都是好友,这样的家庭在当时的新山已经算得上是名门望族。郭鹤年一共有三个兄弟,大哥郭鹤举,二哥郭鹤龄。父辈们在商业上所取得的成绩,让他们拥有了

4、良好的成长环境,同时也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并被赋予了广阔见识。郭鹤年的母亲郑格如毕业于福州协和大学,是受过新式高等教育的知识女性。郑女士对家族生意不管不学,却自幼劝告孩子要有商业道德,不要崇拜物质。在世时,她曾在铁板上刻下“儿孙能如我,何必留多财,倘若不如我,多财亦是空,不为自己求利益,但愿大众共安宁”的金玉良言。郭鹤年非常孝顺母亲,说母亲是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人。而将郭鹤年引入商道的父亲也对他有着至深影响。“由于父亲是一位商人,诸如商业道德、诚实、一言九鼎是他经常提到的词汇,这些都对我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郭鹤年说。不仅是直接的道德教育,父亲也以自己的言行对儿子们进行着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本着“取

5、诸社会、用诸社会”理念,事业有成之后,郭钦鉴和他的兄弟们热心办学,为华人发展出力献策。日本侵略中国之后,郭钦鉴更出任新山华侨筹赈委员会主任,和家族成员积极筹款,支援祖国。家庭教育之外,在学业方面,郭鹤年更受到了东西方两种文化的熏陶。小学毕业后,郭鹤年和两华商韬略毕亚军/文3郭鹤年郭鹤年华商韬略名人堂全球华商华商韬略名人堂全球华商个兄长进入新山英文书院学习。这所学校在马来西亚极负盛名,马来西亚的第二任首相敦阿都拉萨和第三任首相胡先翁都是从这所学校毕业的,而胡先翁的父亲拿督翁,正是郭钦鉴的知己之交。在这个阶段的学习中,郭鹤年打下了良好的英文基础,并对西方社会产生兴趣。从新山英文学院毕业后,郭鹤年又

6、进入当地最为著名的华文学校宽柔中学,系统地接受了华文教育。郭鹤年曾说:“一个人如果能够改善他的沟通技巧,那么这个世界就会更加靠近他。”事实上,这两种背景迥然的学习的确让郭鹤年离世界更近了,他不仅同时具备了英文和华文的沟通能力,还和很多马来西亚日后的政界要人成为了好友,这些都非常有利地支持了他其后事业的发展。1941年,郭鹤年进入到另一所名校新加坡莱佛士学院深造。在这里,他刻苦学习,博览群书,并与先后担任过马来西亚总理的拉扎克与侯赛因奥恩,以及新加坡前总理、前国务资政、前内阁资政李光耀等成了校友。但是好景不长,郭鹤年的踌躇满志很快就被灾难揉得粉碎。一年之后,日军南侵让郭鹤年被迫辍学返马,而此时,

7、家族生意也因战争影响江河日下,直到关门。战乱、恐慌,每个家庭、每个生命,在动荡中都飘零如草芥。为了谋生,郭鹤年进入到日本三菱公司在新山分行的米粮部,一点一滴地做起了白米面粉的生意。二战结束后,郭家的生意恢复了生机,郭鹤年也回到家族公司协助父亲发展生意。凭着敏锐嗅觉与在商场上早已奠定的雄厚人脉关系,这对“父子档”很快就将家族事业带入正轨。利用战后消费品奇缺的时机,郭钦鉴父子通过与政府的关系获得了大米和粮食的采购权,从而在很短时间内控制了柔佛州的粮食生意。而在协助父亲的过程中,刚刚二十出头的郭鹤年也表现出了极为卓越的商业才华,因为这样的原因,1947年,父亲拨出部分资金,让郭鹤年独自创业,这一年,

8、他24岁。在新加坡,郭鹤年创办了他商业生涯中的第一家公司力克务公司。开始的生意是杂货、米面,后来逐渐发展到船务经纪、船租业及胶粘剂制造。然而,正当家族在马来西亚的事业红火运行,且郭鹤年也在商场中崭露头角时,1948年,在多年操劳中本就身体欠佳的郭钦鉴因病离开了人世。他的离去对当地社会的发展具有相当冲击,为纪念他对新山的贡献,地方政府特意将一条街命名为郭钦鉴路。而对于家族来讲,他的逝去对整个家族生意的打击更是前所未有。全盘接手家族生意的郑格如不希望由于丈夫的离开导致家族事业停滞,甚至是衰败,因此,她建议郭鹤年与他的哥哥及堂兄弟们拧成一股绳,联手重新创业。经过和郭家人的会议商讨,郑格如拿出部分自己

9、和郭鹤年兄弟的财产,加上郭钦鉴几位堂兄弟的下一代的入股,于1949年4月1日主持成立了一个新的公司郭氏兄弟有限公司。在管理者方面,由于郭鹤年两位哥哥的发展比较侧重政治(大哥郭鹤举曾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代表马来西亚出使荷兰、比利时、前联邦德国等国家,还担任过马来西亚驻欧共同体首席代表,回国后还出任过马来西亚旅游局主席等职务,二哥郭鹤龄则是马来西亚共产党内的著名人物),新公司成立后,已经在新加坡取得良好业绩的郭鹤年便推举大哥担任董事长,自己出任执行董事和公司秘书,担负起了家族企业在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业务。这样,郭家的生意就这样正式交付给了下一代,而郭鹤年也在掌舵家族事业的同时,一肩扛起家族兴旺重担

10、。这一年,他26岁。专注糖业 一鼓作气成就亚洲糖王与很多白手起家的企业家相比,郭鹤年的起点算是比较高,然而,他对事业的执着却是大多数人无法企及的。“开始做生意时,是不够本钱的,靠着微少的储蓄,加上像超人一般的勤奋工作。要成功,不得不比常人勤奋,两年的工作一年完成。”回顾往昔岁月时,郭鹤年这样说。然而,除了善于用时间创造效益之外,对于时机的准确判断与勇敢把握,也是促成他今日之辉煌的关键因素。1953年,郭鹤龄在内战中牺牲,郭家被英殖民当局严密监视,生意也大受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为拓宽视野找寻新的机会,郭鹤年离开马来西亚,去往正殖民统治马来西亚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作为“自由主义”经济学说的发

11、源地,很多现代化的产业运作方式当时已经在英国出现并大行其道,比如期货、股票等,这些都让郭鹤年倍感新鲜。因此,在英国期间,他深入各种商业场所广泛4郭鹤年郭鹤年华商韬略名人堂全球华商华商韬略名人堂全球华商熟悉当地的经济与商业环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甚至天天流连于商品交易所,一边学习现代化的商业交易方法和英国人的高效经营管理理念,一边潜下心来研究自己所熟悉的糖业,也因此对全球糖业的贸易情况有了宏观认识与把握,并由此萌生了在糖业上有所作为的想法。1955年,马来西亚巫统、马华公会和马印国大党组成“马华印联盟”,开始谋求马来西亚的独立。消息传来,远在英国的郭鹤年敏锐意识到,“日不落”的英国终将退出历史

12、舞台,而那些被英国商人占领的市场,必将在马来西亚独立之后成为真空地带。这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性机遇,郭鹤年立即离开英国返回故乡,并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发展。除经营郭氏兄弟公司之外,他将自己在新加坡的力克务公司改组为郭氏(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同时又创办了另一家公司明因(Mintien)私人有限公司,经营各种商品和进出口贸易,并因加强在食糖方面的经营,获得不少利润。1957年马来西亚独立之后,郭鹤年更瞄准国家食糖供应全部依靠进口的现状,产生了在本国建立糖厂的想法。于是,在某次郭氏家族董事会议上,他向家族成员大胆建议,率先建立糖厂,并把资金全部投入炼糖业。此言一出,全场哗然。虽然马来西亚拥有种植甘蔗的条件

13、,且在外国商家垄断中价格不断走高的马来西亚糖业确实有着非常大的发展空间,但这种孤注一掷的投资策略还是存在着很大风险。而这,却也从侧面反映出郭鹤年的睿智与魄力。他说,做生意就是要做最有市场的,最存在的市场不是像化工品那种有时有人要,有时没人要,所以简简单单的生意,最聪明的办法,抓便宜的原糖就可以发财。1960年,郭鹤年与马来西亚联邦土地发展局合作,建立马来西亚第一家炼糖厂,并迅速构建起遍布全马的销售网。同时,他也加强了糖业的国际贸易,让郭家的食糖贸易在国际国内的补充与配合中,开始摆脱家族生意,向国际化的大企业进军。因为还没有自己的种植园,郭鹤年从泰国进口粗糖进行加工提炼,如他所料,糖厂开工后产品

14、供不应求,并逐步形成“原料-加工-销售”的“一体化”经营模式。在此期间,他还直接从古巴购进蔗糖,转卖给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在当时的糖业市场,能够说一口流利英文的东方人非常少,因此,黄皮肤黑头发的郭鹤年在伦敦和纽约这些地方非常引人注目,也很容易与别人建立联系。加之过人的勤奋和自律,郭鹤年的扩展便进行得非常快。“经常白天在他们的办公楼跑5、6家(企业),晚上就请一家出去吃饭,吃饭中把他脑中的看法都拿出来,回去之后再进行研究,(然后)写电报去新加坡,睡觉的时候差不多就半夜一点了。我相信比我聪明的对手有好多,但是有的人聪明,夜生活却比较乱,第二天我不会睡觉,他们却会睡觉,所以我就跑得快。”郭鹤年说。然而

15、,商场总是变幻莫测,作为先行者的郭鹤年所遭遇到的变动更是难以预测。1961年,几乎控制东南亚全部市场的老牌糖王黄仲涵家族被印尼收归国有,这个强大竞争对手的退出无疑为郭鹤年的食糖生意带来巨大机会。但正当郭鹤年带领家族大展拳脚时,1962年,刚刚开始工业复兴的中国也瞄准马来西亚的广阔市场,将大量白糖以非常低廉的价格输入马来西亚,这给市场地位还没有稳固的郭氏家族带来了沉重打击。如果连本土市场都保不住,又何谈雄心二字?在这样的情况下,郭鹤年必须反击。他分析后发现,中国糖之所以能赢得市场,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价格低廉,但自己的工厂刚开工不久,且从别国购买原料导致成本较高,如果简单以价格战进行反击,必然导致亏

16、本。因此,郭鹤年在综合考虑各方情况之后,充分发挥自己对国际糖业市场的了解及在国际贸易方面的优势,直接引入比中国糖价格更为低廉的印度糖,顺利夺回阵地。经此一役,郭鹤年在马来西亚糖业市场上奠定了稳固地位,他自己也赢得了“马来西亚糖王”的美誉。 郭鹤年并没有就此止步。翌年,他结识了印尼首富林绍良,开始供应白糖给林氏旗下的布洛公司,将版图扩展至印尼。同年,郭鹤年在香港设立万通贸易公司,将白糖销往东南亚,甚至是中国市场。不断开拓市场的同时,1962年一役也让郭鹤年愈加看清了原糖在糖业发展中的重要性。然而,受传统种植习惯影响,马来西亚的气候条件虽然非常适合甘蔗生长,但大马民众还是更倾向于种植稻米、可可等传统作物。于是,为拥有自己的原糖, 1968年,他再次与政府合作,建立了玻璃市种植有限公司,将14500英亩森林地开垦为大片甘蔗园,翻开了马来西亚农业种植史的新篇章。同时,郭鹤年还配套建立了玻璃市综合糖厂有限公司,专门炼5郭鹤年郭鹤年华商韬略名人堂全球华商华商韬略名人堂全球华商制种植园生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