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专题-高中历史二轮复习专题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64775138 上传时间:2021-01-30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8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清专题-高中历史二轮复习专题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明清专题-高中历史二轮复习专题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明清专题-高中历史二轮复习专题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明清专题-高中历史二轮复习专题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明清专题-高中历史二轮复习专题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明清专题-高中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清专题-高中历史二轮复习专题(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4 中国传统文明的衰落明清,二、阶段特征,明清时期(1368年1840年鸦片战争前),是古代中华文明繁盛与危机并存的时期,也是中国传统文明的衰落时期。 1、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强化 明初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强化皇权,实行厂卫特务统治,采用八股取士,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清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等,决策权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同时也暴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性,专制集权已不适应时代潮流,说明了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强化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2.经济上: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

2、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商品经济的空前发展,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兴起了许多工商业市镇;在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加之政府的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使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对外贸易也逐渐萎缩,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3.思想上:出现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但理学仍占据主导地位。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儒家思想遭受批判,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否定君主专制,主张个性自由,提倡“经世致用”“工商皆本”;但正统思想仍占据统治地位,并进一步禁锢了人们的思想。,4.科技文化上 (1)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传统科技处于总结阶段,出现了天工开物农政

3、全书本草纲目等巨著。 (2)明清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是小说,出现了四大名著,更适应了市民生活的需要;书法、绘画艺术出现平民化、世俗化倾向;戏剧繁荣,“国粹”京剧出现并成为流行于全国的剧种。文学艺术具有高度的反封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教育、科举、文化政策都体现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色彩。 5.对外关系上 由开放逐渐走向闭关自守,中外差距进一步拉大;西方殖民势力东来,中国人民开始了反殖民、反侵略的斗争。,三、考情预测,1、对明清政治制度的考查预计集中在君主专制的强化(如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军机处的设置),主要以史籍材料、观点、概念等为切入点,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2、对明清时期经济的考查预计集中在经

4、济政策、对外政策、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其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状况及原因,主要以史籍材料、观点及社会现象切入,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3、对明清时期思想文化的考查预计集中在李贽的“异端”思想、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经世致用、王夫之的唯物思想,明清之际儒家思想新变化的时代背景及反映出的时代特征,科技文化的特点及其原因等;往往以观点、古籍材料、图片、表格等形式切入,以选择题或非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四、真题演练,1.(2012新课标全国文综)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

5、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2.(2012新课标全国文综)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五、考点拓展,政治: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认识和评

6、价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自秦以下两千年,只可说是一个君主一统的政府,却绝不能说是君主专制。就政府组织政权分配的大体上说,只有明太祖废止宰相以下最近明、清两代六百年,似乎迹近君主专制,但尚绝对说不上黑暗。人才的选拨,官吏的升降,刑罚的判决,赋税的征收,依然的都有传统客观的规定,绝非帝王私意所能动摇。如此般的政体,岂可断言其是君主专制?只缘清末人,熟于西洋18世纪时代如法国孟德斯鸠辈的政论,他们以为国体有君主、民主之分,政体有专制、立宪之别。中国有君主而无国会无宪法,便以为是君主专制。极精密极完整的政权分配,使整个政府的行政机关各有依循,便不必有宪法而政府自有限节。而况明代以前,宰

7、相为行政领袖,与王室俨成敌体。王帝诏命,非经宰相副署,即不生效。 钱穆历史教育几点流行的误解(1941.11),(1)根据材料一概括钱穆先生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看法和理由,分析其主张在当时的重要意义。(10分) (1)观点:基本看法:中国古代政治不能简单理解君主黑暗专制。(2分) 论证:皇权受到传统客观规定限制;皇权长期受到相权制衡;完整、有机的政治结构起着宪法和国会的作用;说古代专制是近代拿西方政论简单套用中国历史的结果。(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意义:在当时弘扬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振奋抗战精神。(2分),材料二 张君劢认为(钱穆)“既论传统政治,不先明辨主题之君主之性质

8、,乃以宰相等制充塞其间,此乃忽略主题之重要性,不合于逻辑者方法者” 在中西交通后,与其求彼此之特殊,不如求彼此之会通,应以西方学术方法研究中西政治同、异之处,而不能以相异之处来拒绝使用现代学术方法而自处世界潮流之外“吾读钱著深入有所感者,其书名曰传统政治,意在探讨旧历史之真相,然其衷心所崇拜者,实为现代西方政治.其称宰相为副皇帝者,以西方责任内阁总理为背景者也;其称士人政府为平民政府者,以现代人民参政为背景者也。” “钱著之传统政治,非历史学也,乃政治学也”“钱氏胸中先有成见,乃采其合于己者,作为历史之真相”。邓丽兰张君劢与钱穆关于中国传统政治之论争,(2)根据材料二概括张君劢批评钱穆关于中国

9、传统政治看法的理由。(10分),(2)依据:批评钱穆文章中的逻辑错误,回避主题等;以中国政治社会的特殊性而拒绝西方科学方法;将中国两千年的古制与西方民主制度强相比附;钱穆的研究不属于历史学范畴,应该用西方政治学理论的框架加以解释;钱穆在中国传统政治的研究中先有成见,以自设的标准来取舍史实。(每点2分,共10分),材料三 1996年,北京大学张传玺教授在讲授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时,曾经分析过我国历史上政权结构和主要制度在产生和发展过程所表现出来的不同于其他国家的重要特点。天津师范大学庞卓恒教授对此也有同感。他在讲稿中专门谈论过“为什么独有中华文明能够持续发展五千年”的道理。 从钱穆的国史观谈中

10、国古代史教育的价值取向问题,(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政治制度。(5分),(3)中国的传统政治并非一无是处;中华文明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与其政体的合理性因素必然有关;各国政体的发展,均有历史发展的特点所决定;正确的态度应当是批判地继承传统文明的成果。(答出三点即可,5分),拓展:康乾盛世,1.基本含义 ;关于康乾盛世,历来争议不断,一方认为“康乾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辉煌,因为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将中国传统社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疆域的扩大,经济的繁荣,人口的激增,手工业的发达是“康乾盛世”最显著的特征。另一方则认为康乾时期“思想活跃”、“文化昌盛”、“贸易繁荣”、“

11、科技发达”这几项均不能达标,因此不是盛世:思想方面 ,政府对汉族知识分子采取文化高压政策禁锢思想,大兴文字狱,肆意屠戮文士,流放关外(著名流放地如宁古塔)的士人竟高达数百万之巨,严重制约了社会思想的进步,并彻底扼杀了明末以来的启蒙思想解放进程;文化方面,满清统治者借修编四库全书之名,趁机销毁、篡改了大量不符合统治阶级观念的书籍;外交方面,闭关锁国,“贸易繁荣”自然也算不上;科技方面,轻视热兵器与科技,“科技发达”显然不是。西方传统史学界亦提及这种说法。也有些学者指出康乾时期的缺陷,比如马克思曾表示“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

12、幻想自欺。”,2.历史评价 ;我们应以客观实际的态度评价这一时期的功过是非。“康乾盛世”是一个不完美的盛世、平庸的盛世。首先,“康乾盛世”在中国历史的纵向看,其盛世规模只有量的增加而没有质的改变;其次,从世界的横向看,康乾盛世时期的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当时的经济生产总量仍高于西方,但是生产技术却相对落后了)、文化科技已经落后于西方,这是文景之治、汉武盛世、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当时是世界领先)、仁宗盛治、洪武之治、永乐盛世(当时是世界第一)没有出现的情况。还有,盛世下的清朝有很多弊端:第一,为了限制明末以来土地兼并的发展和商业资本的发展及恢复农业生产,清政府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导致明末强大的

13、资本主义发展势头被呃杀;第二,大兴文字狱,残害大量文人学士,严重禁锢了人民的思想,使得明末繁荣的百家争鸣,科技发展彻底消失,中国从此进入一个死气沉沉而昏暗的时代,被欧洲人称为“中国的中世纪”。当“康乾盛世”正在进行时,欧洲爆发了工业革命。,3、对中国古代的盛世认识 在中国古代的王朝更替中,曾经出现过不少“盛世”。人们所说的盛世,一般是指国家由乱到治,在较长时期内保持了政权稳定和社会繁荣。盛世的标志,包括政治开明、经济发展、民生复苏、国力强大、文化昌盛等方面。古代盛世最有代表性的,是西汉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清代的“康乾盛世”,这些“盛世”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中具有重

14、大意义。历朝历代,统治者向往出现盛世,以求反映出自己的功绩;老百姓也期盼盛世,以求过上安定的生活。“宵衣旰食,励精图治”的成语,是帝王将相的铭戒;“宁做太平犬,不做离乱人”的民谣,是来自民间的呼声。二者在追求盛世这一点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了解古代盛世的形成和衰亡,能够使我们得到许多历史启迪。 盛世是人们向往的,然而盛世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历史条件。,盛世的实现,首先以开明政治的出现为前提。盛世的出现,还需要整个统治集团善于吸取前代教训,居安思危。盛世需要相应的制度保证。 是否成为盛世,最根本的评价标准是民生有无较好的保证和改善。 另外盛世的形成,需要有相当的时间 在封建社会,统治集团的历史局限

15、,使盛世不能长期保持。每个盛世的后期,都会积聚起日益严重的社会矛盾,统治集团日益腐化,民生日趋艰难,从而引起新一轮的乱世。而且越到封建社会的后期,这种由治到乱的转化速度越快。而且,在盛世之下的百姓生活并不是非常富足,仍然遭受着沉重封建剥削,只是相对其他时期轻一些而已。,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社会转型、城市发展,1、材料:所谓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的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发生深刻的变化,具体表现为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传统政治文化向近代政治文化转化。然而对于中国古代社会自身是否滋生新的近代社会因素,能否向近代社会转型,中外学者向来有不同看法,双方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明代

16、中后期至清代中叶,即15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中国是“一具涂着香料、裹着丝绸、写着象形文字的木乃伊,它的内部循环就如同一只冬眠鼠那样”,“它把世界上最丑恶的形貌一丝不变地保存了三四千年”。20世纪初叶,马克斯韦伯等西方学者提出的精神文化决定论给这种观点涂上了理论色彩,中国传统社会是停滞不变的,如果没有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根本无力产生近代性的变化自停滞论出现之日起,中外学者即不断与之商榷和争鸣,并在争辩中使中国历史变迁论得到发展,从20世纪30年代,吕振羽的“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说”到近些年出现的“市场经济萌芽”“近代化萌芽”“早期工业化”等新概念的提出,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中国社会经济内部出现了人类近代文明因素。 评述材料中关于中国古代社会转型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某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评分要求: 要明确提炼出材料中的某一种观点(关键词是“停滞论”“变迁论”2分;“明清之际”2分,共4分),并围绕该观点,结合历史史实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进行分别论述。(10分) 答案提示: 观点一:中国古代社会停滞论,即明清之际中国古代社会不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