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传统哲学的影响发展研究论文(共3篇)

上传人:凹** 文档编号:164741947 上传时间:2021-01-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传统哲学的影响发展研究论文(共3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西方传统哲学的影响发展研究论文(共3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西方传统哲学的影响发展研究论文(共3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西方传统哲学的影响发展研究论文(共3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西方传统哲学的影响发展研究论文(共3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方传统哲学的影响发展研究论文(共3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传统哲学的影响发展研究论文(共3篇)(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方传统哲学的影响发展研究论文(共3篇)第1篇:西方传统哲学的缺陷对卢梭语言观的影响在传统哲学中,只有那些受到理性之光照耀的东西,只有那些自明的东西才是哲学的正题、主题。然而,由于写作或文字的影响,在这些正题、主题中又总是存在一些晦暗不明的东西妨碍着理解,暗中破坏着逻各斯的纯洁性。传统的做法是压制这些东西,根本不去问听这些边缘因素的呼声。卢梭的语言哲学就深刻地体现了这一点,他对声音语言的热爱,对书写符号的排斥以及对物质媒介手段的不满,都与这种传统的形而上学有着不可开解的密切关系。只是现代的哲学家们大都已经发现:不重视边缘问题是不可能的,它们既然已经存在于形而上学体系的内部,就会使文本产生出“杂

2、音”或“异调”。其实,这一情节体现在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中,就是认为言语是真理或理想的再现,文字是言语的再现,这样就把语音当成中心,从而走向了另一种主体或自我的中心主义。一、西方传统哲学的缺陷按照西方哲学传统,思想是通过逻各斯来界说的。逻各斯传统是西方文化的精髓,心灵是思想之源,思维追求理性和逻辑,只有符合逻辑规则的思想才是真思想,才符合真理。思想的真理只有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才可以交流和理解。最基本的方式是说话,它是心灵原始自然的产物,是思想最直接的交流;另一种方式是写作,它记录说话的历史内容。卢梭在忏悔录中尤其表现了他在书写问题上的矛盾困境。他的真实动机是忠实记录感情经历,奉献坦诚的心灵,他承认

3、,这种动机来源于崇高的逻各斯。但是在具体写作时,卢梭经常背离他的原则,因为书写的效果常常背离他的心愿:创作产生了一个卢梭所不熟悉的自己的形象,这个形象是他编造出来的。他常对纯真的心灵扯谎,发现书写着心灵远不打算说之事。卢梭书写的奇特效果自然与文字有关,在表音文字里,文字的含义直接与语音或说话相联系,这集中体现了语言是心灵符号的逻各斯传统,而在表意文字里,文字却具有天生脱离逻各斯的倾向。传统哲学家的工作就是要把自己内心中已经澄明的真理或思想表达出来,最为理想的表达方式当然是直接的、面对面的言语交流。他们认为这样可以保证真理在传达过程中不致于受到损害,不致于造成意义的流失。罗兰巴特的符号学理论认为

4、,符号的意义是由符号的结构和差异性决定的,符号的意义不在符号之外,意义不是一种纯粹的思想,而是由符号的差异本身任意构成的。他在语言符号学中把具体的言语与整体的语言区分开来。罗兰巴特认为所有的语言符号都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表音文字的符号,叫做能指,另一部分是这一符号所代表的意义,叫做所指。在言语和书写这两个概念里,罗兰巴特的语言中心论把言语作为语言之本质,书写存在的唯一理由在于表现前者,它是言语的衍生物,在对思想的各种间接表达方式中,言语是最好的表达手段。所以在罗兰巴特这里已经形成了思想统治着言语、言语统治着书写这样一种等级森严的语音中心主义。德里达批评了这种论断,他认为在二者之间不存在优劣

5、问题,言语和书写一样,其中任何一个也不更贴近说话人的思想,一切符号都是在一个巨大的符号网络中被暂时确定的,没有中心性,也没有确定性。因为形而上学总是暗含着一种无法摆脱的语音中心论,所以当下主体的言说总是某种意识的在场,而非当下在场书写则成了本真之声的替代,被写出的东西永远不等同于它自己。显然这样的观念总是暗含着声音的某种特权位置。德里达认为,这个等级中心论系统是由柏拉图开创的,在柏拉图那里是指原动力显现出来的理念形式。理念是可见世界中创造光和光源者,有了光,我们就能看见东西;有了理念,我们就能知道在事物中存在着真理。被书写下来的东西变成了一种预设,卢梭一面书写着他的思想,一面在担心和忧虑中完成

6、了一直以来被他憎恨的预设,虽然他不停地呼唤着声音要与书写同时存在,但显然这是一种被提升到了理想位置的神话学。书写的媒介作用在西方哲学传统的光圈下,无非就是理念的万能无限的创造力借助于我们的创作和想象,来实现大写之书的“播散”。所以我们的书写,不过是一种神意所授,我们只是分得了理念的大写的逻各斯。我们在写作时,其实就已经知道那本大写的书其实并不存在,存在着的永远是众书们,在那里一个不是由绝对主体构想的世界远在成为统一的意义世界之前就已经破碎了。“写出的东西没有别的居所,它们不会像那些已规定的东西一样由自己确定位置。意义为了找到居所,为了成为有别于自身的那个叫做意义的东西,就等着被说出被写出。”1

7、(P17)西方的传统哲学中,有一个实在世界,它不依赖于我们的经验、我们的思想和我们的语言而独立存在。被我们所经验着的世界,乃是构成精神本质的许多因素组合中的一个复合因素,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世界是在精神之中的,我们以自己的灵魂成为宇宙的中心,建立起独立的精神世界。“思想是自由的,并且能返回到自己本身,纯粹自在,摆脱一切材料的限制,这种纯粹自在的思想就是翱翔于海阔天空的自由思想,在我们上面,或我们下面,都没有东西束缚我们,我们孤寂地独立在那里沉思默想。”2(P100)精神是主动的,它以自己本身最深处的要求为根据,它永远自己决定自己。在人们看来,自由先于存在,精神先于自然,承认精神的自明性质就意味着

8、形而上学的不平等。二、自明性与物质中介在西方哲学史中,关于自明精神的思想是所有哲学家都不能回避的问题。苏格拉底继承了阿那克萨戈拉的学说,即思维和理智是具有统治性的,思想是本质,自觉的思想扬弃一切特定的事物,思想是固定的东西,是自在自为的本体,这个绝对自我的保存者,已经被规定为目的,并且进一步被规定为真理、被规定为了善。所以苏格拉底的原则就是,人必须从他自己出发去寻找他的天职、他的目的。世界的最终目的、真理、自在自为的东西必须通过它自己而达到真理。我们还可以溯源至柏拉图的美诺篇与斐德罗斯篇里关涉的形而上学问题乃至更远。在斐德罗斯篇中,柏拉图曾指出,物质手段工具化就是丧失记忆。早期哲学家与诡辩论学

9、者在争论中,就指责文字记载的记忆威胁着知识回忆的记忆,记载记忆有玷污回忆记忆的危险,以致将它毁灭,技术最终会导致丧失原型记忆。从此,物质手段与工具化使西方的知识走上一条遗忘自身的起源即遗忘自身真理性的道路。同样,在柏拉图看来,历史上的行为虽说也遵循法律、道德、敬爱上帝等一般的思想,理念却是通过这样的思想、概念和直接的特殊目的混合在一起而实现的。理念一方面通过思想而实现,一方面又通过行为的媒介而实现,而行为即是主体为了特殊目的所进行的活动,所有这些目的都仅仅是实现理念的媒介。巴门尼德哲学为西方哲学史展开了一个最庄严、最高贵的命题,即“存在者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巴门尼德在此提出了存在问题作为哲

10、学的主题,而存在就是万事万物的最大普遍性。“存在者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说的就是所有存在者即万物都有存在这种共性。存在就不再是一个必须依靠感官来把握的对象,相反却是只能为思想本身所把握的对象,即一个纯思的概念、理性的概念。巴门尼德进而区分了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强调只有通过理性思考而达到对存在的认识,才是获得真理的正途。这可以被看作是西方哲学理性精神的一个最初萌芽。几乎是在同时,赫拉克利特提出关于“逻各斯”的一些言说,其主旨也是为了强调理性思考的重要性。他说,事物的本质是隐藏在事物背后的普遍法则,它不能为我们的感官所把握,只有思想自身才能把握它,因为自然喜欢隐藏自己。后来的亚里士多德坚信,必然

11、有一门科学以分离存在但又不运动的东西为使命,这就是他理解的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在全部事物中,如同在整个自然中一样,一方面存在着某种质料,它潜在的是所有这个种类中的个别事物;另一方面还存在着原因和制作者,它造就了一切,两者的关系就仿佛承受作用的质料同技术的关系一样,这样的区别也一定存在于灵魂中,心灵是万物得以生成的原因,它是可分离的并且仅仅是它所是的样子,只有这样它才是不朽的,才是永恒的。笛卡尔的第一原则“我思故我在”,却不是一个依靠逻辑推理或概念思辨而得出的结论。笛卡尔本人就非常强调这一点,他不愿意别人把这个第一原则误解为一个逻辑推论的结果。他说他的这个结论仅是“自明的事情”,即是通

12、过心灵的直觉而得到的。他这样写道:当有人说我思维,所以我存在时,他从他的思维得出存在这个结论并不是从什么三段论式得出来的,而是作为一个自明的事情;他是用精神的一种单纯的灵感看出它来的。从以下的事实看,很明显如果他是从一种三段论式推论出来的,他就要事先认识这个大前提:凡是在思维的东西都是存在。然而,相反,这是由于他自己感觉到如果他不存在他就不能把思维这件事告诉他的。黑格尔认为,柏拉图理念的局限性在于它只是一种抽象的理念,与此不同,黑格尔所理解的真正的理念是这样的: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充分实现出来的,都能够得到具体的体现,因此它是自身独立的。现实精神的每一个环节都具有充分的独立性,而客体越是获得较

13、大的绝对的独立性就越难恢复到理念的统一性,因此它不得不求助于物质手段和工具。三、传统哲学对卢梭的影响在清楚地看到这种哲学传统的发展和演化之后,卢梭的疑问也变得逐渐明确起来。按照卢梭的说法,人种的一切进化都使之远离最原始的状态,也就是说,就人本身的发展而言,一方面是存在与起源,另一方面是时间以及脱离起源的沉沦。人类灵魂的外表已变得面目全非了,最初是一个完整而纯粹的起源,随之而来的是变质、腐败、混杂与沉沦,那么人怎样才能透过时间与事实在原本的构造中造成变化,从而最终看到自己的变化呢?这就是卢梭一直回避却不得不去面对的问题。这样,我们就获得一个新的世界图景:声音是一种缺陷存在,文字弥补、承担了这一缺

14、陷;是文字(书写工具)这样的物质手段给人类提供了一个不属于任何个体的记忆时空。同样,人类所向往的平等与自由也必须借助其他的手段和工具来对其评价和认可。“自我本身首先是纯活动,是守在自己身边的纯活动,是守在自己身边的普遍物,但是这个普遍物规定着自己,在这种情况下,它不再守在自己身边,而把自己设定为它物,自我在它的限制中,即在它物中守在自己本身那里。”3(P19)黑格尔的解释是对卢梭的疑问最好的回答。人在自己内部不是完满的,而是在对它物的关系中确认自己,并且在这种确认中保存自己本身。在这种确认过程中,主体不应当感到自己是被规定的,相反的,由于他把它物作为它物来观察,人才具有自尊感,才获得了一种能够

15、得到普遍尊重的价值。所以自由既不存在于无规定性中,也不存在于规定性中,自由同时是它们两者。也可以这样理解:把自己完全局限于一定事物的意志是固执者的意志,当他不具有这种意志时,就感到不自由了。真正的自由是一直渴求一种不被规定的东西,但是却始终都存在于一种规定性之中。正如卢梭所希冀的言语者在场表达思想的完美状态在现实中永远都不能到场一样,向往无规定性的自由也将永远陷落于不自由之中。一般来讲,现代世界是以主观性的自由为其原则的,这就是说,存在于精神本体中的一切本质的方面,都是在发展过程中借助其他手段达到它们的权利的。言语完满自足状态是卢梭预先设定的自由状态,当他在现实中无法回到这种状态,或者说他终于

16、发现已经失去了这样的规定自己的思想的自由意志的时候,他就感到了一种空前绝望的不自由,他自己也曾经引用马基雅弗里的话:人们可以争取自由,却永远也不能恢复自由。卢梭推崇情感的直接性和原始性,不断强调心灵与灵魂的独立自足,这与推崇直觉、对追寻绝对价值的哲学传统根本上是一致的,都显示出形而上学的取向。只是卢梭把作为不可言说、不可逻辑的把握的最高境界和对绝对价值的表征诉诸于情感的方式。同样,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的政治伦理思想,也是建立在情感的基础之上的,它把平等的根源系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这一论断之中。然而,在整个社会契约论里,他对现代社会制度的安排始终不能脱离理性,最终建立起来的实际上仍然是一个理性王国。民主、政府、公意以及法律在卢梭的社会政治思想中都以理性的社会秩序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