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善洲同志事迹材料及学习心得》

上传人:大*** 文档编号:164739498 上传时间:2021-01-30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杨善洲同志事迹材料及学习心得》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杨善洲同志事迹材料及学习心得》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杨善洲同志事迹材料及学习心得》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杨善洲同志事迹材料及学习心得》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杨善洲同志事迹材料及学习心得》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杨善洲同志事迹材料及学习心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杨善洲同志事迹材料及学习心得》(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章杨善洲同志事迹材料及学习心得一、杨善洲同志生平介绍杨善洲,男,1927年1月出生,云南省施旬县姚关镇陡坡行政村大柳水自然村人。1934年至1949年,在家务农:1950年,参加乡农会和武装队,任小队长;1951年,在施甸区摆马乡政府工作;1952年8月,在施甸区委工作,任土改小组长,同年10月调保山县董官乡、打渔乡搞复查工作,任副队长,195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1月至7月,在施甸区委搞复查工作,任队长;1953年8月至1955年,在施甸区委工作,任区委副书记;1955年至1957年,在施甸区委工作,任区委书记:1957年至1958年,在中央第七期党校学习;1958年至1

2、963年,在保山县委工作,任县委副书记;1963年至1965年,在施甸县委工作,任县委书记;1965年至1966年,在大理、保山搞四清工作,任党委书记、团长;1966年3月至1977年,在保山地委会工作,任地委副书记;1977年至xx年,在保山地委会工作,任保山地委书记;xx年6月至xx年8月,退休后回家乡施甸县大亮山义务造林,创建林场;xx年10月10日,因病逝世,享年84岁。二、共产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xx年4月,杨善洲即将退休,与家人商量想回家乡为群众再做些实事。家人劝他说你都退休了,还能做什么。杨善洲坚定地说:虽然我的职务退休,但共产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但有我力所能及的事,我还要接着帮群

3、众办。时任省委书记的普朝柱代表省委找他谈话,让他退休后搬到昆明居住,还可以到省人大常委会工作一段时间,杨善洲婉言谢绝了:我要回家乡施甸种树,为家乡百姓造一片绿洲。正是凭着这种坚定的党性观念和宗旨意识,怀着对故土的眷恋和对群众的热爱,杨善洲在退休后的第三天就说服家人,放弃了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回到家乡施甸县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0多年。大亮山位于保山市施甸县城东南约50公里,海拔在18002619米。杨善洲的家乡就在大亮山脚下的姚关镇陡坡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当地农民缺衣少粮,就开始大规模的毁林开荒,原本翠绿的大亮山生态遭到极大破坏,山光水枯,荒凉空旷,山石裸

4、露,山间溪流逐年减少乃至枯竭,当地农民饮水大多要到几公里外的地方人挑马驮,周边十几个村也陷入了一人种三亩,三亩吃不饱的贫困境地。为了增加粮食产量,村民只有进一步开荒扩大耕种面积,导致了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杨善洲选择了大亮山,就是为了改变家乡的生态环境,造福家乡人民。他说:我是在兑现许给家乡老百姓的承诺,在党政机关工作多年,因工作关系没有时间回去照顾家乡父老,家乡人找过我多次,叫我帮他们办点事我都没有答应,但我答应退休以后帮乡亲们办一两件有益的事,许下的诺言就要兑现。至于具体做什么,经过考察我认为还是为后代人造林绿化荒山比较实在,这既对全县有利,也对当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有利。家乡的人听说他要回来

5、种树就劝他:你到别处去种吧,这地方连野樱桃树和恺木树都不长。然而,杨善洲创办林场的设想和决心没有被动摇。他请地、县林业部门的领导和科技人员到大亮山上作多次调查研究。他们带着帐蓬,风餐露宿,徒步24天,对姚关、旧城、酒房等地进行了调查。经过调研,更坚定了杨善洲改变大亮山面貌、种树扶贫的决心,并将场址选在施甸县的旧城、酒房、姚关3个乡结合部的大亮山。当时大亮山周围的山林都已经承包到户了,怎么办林场呢。杨善洲在深思熟虑之后,创造性地提出国社合作建场的方案。在得到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后,县政府召开了有关乡村干部和部分农户代表参加的会议,把绿化造林与发展农业生产的辩证关系,以及林场的性质、范围、政

6、策、办法、利益分配讲清楚,得到了干部群众的一致赞同,然后才开始了筹备建场的有关事项。退休后第三天,杨善洲背起铺盖,赶到了离大亮山最近的黄泥沟。翌日,大亮山国社联营林场正式挂牌成立,大家人挑马驮把粮食、行李搬到离公路14公里远的打水杆坪子,临时搭建了一个简易棚安营扎寨。深夜,狂风四起,棚子被掀翻,倾盆大雨不期而至,只好钻到马鞍下,躲过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就这样,杨善洲带着镇里抽调的几个同志开始了艰苦创业。林场成立大亮山造林指挥部,杨善洲亲自担任指挥长。成立当晚,他们在用树枝围起的简易帐篷里,围着火塘召开了第一次造林会议,把林场职工分宣传动员、整墒、育苗三个小组,要求抢在5、6月份雨季来临前育下能

7、种万亩以上的树苗。到达大亮山的第二天,杨善洲把大亮山社的社长找来,召开了一个小型会议,把他们到大亮山的目的意义都讲明白了,希望得到大亮山社的支持。大亮山社的社长李宗清见到老书记身先士卒,早感动得不得了。他连声说:老书记你这么大年纪的人,不住城里到山里,为的是给咱老百姓造福,咱们还有什么可说的。办什么事,就老书记一句话,说什么我们都支持。杨善洲一方面抓育苗和挖塘工作,另一方面又带着人在大亮山区一个山头一个山头调查,进一步摸清了大亮山的底,盘算种什么树种、怎样种。他在山上转了12天,把能造林的地方都走遍了。回来后,他确定了当年要种1万亩松树林,育20亩苗圃,以后平均每年种一万亩以上松树林。种树需要

8、大量的树苗,可没有资金,杨善洲纹尽脑汁。他每天和职工们带上工具,到处寻找树苗。他把原来摆放在家里的几十盆雪松、白梅、银杏盆景也全部移种到大亮山上。每年的端阳花市是保山的传统节日,也是果核最多的季节,杨善洲就发动全场职工一起到街上去捡果核。xx年林场修公路,为了省钱,杨善洲找来仪器,找了几个小工,自己测量自己干,硬是修通了一条长14公里的山路,每公里路花费不到1万元。林场没有资金扩大种植面积,无法发放林场工人工资,他不顾年老体弱,多次到省、市相关部门争取项目资金,共为林场争取到300多万元资金支持。xx年11月,杨善洲手提砍刀给树修枝时,不幸踩着青苔滑倒,左腿粉碎性骨折。住院期间,全家人说服他在

9、家安度晚年,他仍然没有同意,半年后,他又拄着拐杖执意爬上了大亮山。在余下的xx年间,他常常手拄着拐杖与林场的职工们一起植树、一起护苗、一起巡山,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许下的诺言。开始办林场那几年困难很大,但是杨善洲艰苦奋斗,尽量少花钱多办事。没有钱盖房子就花7000多元钱盖油毛毡房40多格,一住就是8年,有三个职工住了9年半才出去。没有钱购买农具,就地取材自己动手,办公桌、板凳、床铺都是自己动手做的,晚上照明没电,每人买一盏马灯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退休又钻山沟沟这是在云南省施甸县老百姓中广为流传的顺口溜。三、我就喜欢草帽书记,的称呼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杨善洲同志60年如一日,始终坚定共

10、产主义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时时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自己。他曾说:我1952年入党,其实当时自己没想到入党,觉得自己条件不够,是组织上看我表现不错,把我确定为重点培养对象。随着思想觉悟的提高,越来越觉得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一种正确的选择。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远大目标是使整个中华民族富裕起来,这正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情。入党后,我很快找到了人生方向和奋斗目标。他还说:我是共产党员,哪能光想着自己。把自己的家庭搞得富丽堂皇,别人却还过着艰难日子,那么,我们常说的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不是成了骗人的假话吗。无论在什么时候、何种环境中,我们都不能忘了党的根本宗旨,都应该把坚持党的

11、宗旨作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杨善洲30岁担任县级领导,39岁担任地委副书记,50岁担任地委书记,他在地方党委部门工作的钧多年间,牢记党的宗旨,保持平民干部本色,带草帽,穿草鞋,深入田间地头搞调研、访民情,俨然就像一个农村放牧的老馆,当地群众亲切地称呼他为草帽书记。他听了坦然笑笑说:我就喜欢草帽书记的称呼。有一次,杨善洲下乡,到乡政府打听乡领导在不在。乡秘书看他的模样,以为是农民,便打发说领导不在,杨善洲不急不恼,自己进村转悠了解情况,最后才叫来乡干部,安排具体工作。在当地委书记期间,他走遍了全市的村社。龙陵县木城乡地处中缅边境,不通公路,他绕道璐西,花四天时间到达木城。为了提高粮食产量,他

12、在报场镇种了半亩粳稻实验田,用三岔九垄式插秧,亩产量提高三四百斤,广泛推广后,现在当地群众还采用三岔九垄式插秧。他还实施了坡地改梯田、条田改造,还种了茶叶、包谷等实验田,效果很好,被群众称为粮书记。xx年10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到保山考察,因提前抵达,地委的同志迅速到板桥通知他,到了才发现,他正在田里头和农民一起劳动。听到工作人员的喊声,他才回过神来,赶紧拔腿往回跑。耀邦同志听说后,感叹说像杨善洲这么朴实的地委书记还真不多见。杨善洲下乡途中,碰到插秧就插秧,碰到种包谷就种包谷,他的足迹遍布保山的村村寨寨,为改变保山地区的面貌,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他经常拿出自己的钱来,帮助农村生产队

13、购买良种、肥料、牲畜等。一次,听说保山县大官市大队成立了一个茶叶专业组,没有生产基金,到处借钱,马上给送去了8叨元。有些人感到吃惊:杨善洲这样埋头苦干和无私奉献图个啥。他说:我们共产党员就要像鲁迅说的那样,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输出的早血。四、我觉得自己生活得挺好杨善洲始终保持着一颗淡泊的心,从不计较金钱名利和身份地位。他经常资助困难群众,为他们买粮食、种子和衣被等生产生活必需品。虽然是大亮山林场的主要创办人,但他从不从林场领取报酬。林场场长自洪学曾跟杨善洲谈过很多次,自学洪说:老书记,多的钱咱们林场拿不出来,一月补助你50元林场还是有的,但杨善洲一句话就把自洪学顶了回去:我上山来是种树的,要

14、那么多钱干什么。1964年,杨善洲担任施甸县委书记时,组织上提出把他爱人转为城镇户口,他谢绝了。1978年,组织部门有文件规定他家除大女儿外,都符合进城的条件。当组织部门写报告上去时,被他要求撤销了。他说:身为领导干部,我应该带个好头。我相信我们的农村能建设好,我们全家都乐意和8亿农民同甘共苦建设家乡。1975年夏天,家里的房子因年久失修,每逢下雨便到处漏雨,全家老小实在无法居住,妻子张玉珍专程跑去找杨善洲拿点钱给家里修房子,杨善洲掏出身上仅有的30元钱交给妻子,说:你先拿这30元钱回去,买几干瓦盆接一下漏,暂时艰苦一下。张玉珍接过30元钱,含着泪水回到了老家。xx年,杨善洲退休回到大亮山种树

15、。出于对杨善洲进城给林场办事住宿方便考虑,全家想方设法借了5万多元钱在施甸县城的附近买了一块地盖起了一间房子,妻子张玉珍找杨善洲凑钱还账,杨善洲东拼西凑拿出了9600元。你一辈子就攒了这么点钱。老伴问。杨善洲摆了摆手:别人不理解我,你还不理解我。我真的没钱。张玉珍只好又一次含着泪水回去,把刚盖起来还没住的房子卖了。xx年,姚关乡的一位副乡长在杨善洲家看到老书记的老伴和女儿们正在吃包谷饭,得知老书记家里的粮食不够吃只好用包谷掺在饭里时,这位副乡长流泪了,当即让乡民政给老书记家里拉去了两袋救济粮。杨善洲知道后,批评了他:好多人家连包谷饭都吃不上呢,接济要接济比我们更困难的家庭。他叫家里人将送来的粮

16、食退了回去。他的老伴坐过4次林场的吉普车,他为此交了370元的汽油钱。他说:办林场后,领导考虑到我老了,出外办事不方便,就专门为我配了车。但车子是办公用的,不是接送家属子女的。虽然不在岗位了,但原则还是要坚持。还有我当领导有小车用,那些买不起车、买不起摩托车的人怎么办呢。想想这些,我觉得当个领导已经够特殊,的了,还想多占点其他的便宜,就太不应该了。杨善洲无论下乡还是出差,都是自掏腰包,从来不拿林场的半分半厘,也不占公家的便宜。23年来从未在林场报过一张发票和单子,也没有报过一分钱出差费。林场职工感慨地说:人们都说叫花子还有三担,而我们的老书记连一担也没有。开始有人认为:这老家伙就是想退休以后捞一把,几万亩森林成材后,他一年可以分红几万元。杨善洲说:在林场捞油水的机会还是有的,办林场这么多年,引进资金3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