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皇山博物馆科普厅,前言、科普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1647208 上传时间:2017-07-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玉皇山博物馆科普厅,前言、科普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玉皇山博物馆科普厅,前言、科普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玉皇山博物馆科普厅,前言、科普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玉皇山博物馆科普厅,前言、科普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玉皇山博物馆科普厅,前言、科普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玉皇山博物馆科普厅,前言、科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玉皇山博物馆科普厅,前言、科普(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前言-旅游产业发展与旅游地质学的兴起地理学、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与土壤学、地震学、大气学、海洋学等,统称“地球科学” 。地球科学是现代科学(数、理、化、天、地、生)与技术的基础学科之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均基于六大基础学科的延伸。随着国际、国内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特别是在以地质地貌景观的载体的山水旅游资源发掘、调查、评价、规划、开发与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地球科学的基础地位逐渐显现。地学界为适应社会需求,不断地调整工作思路,拓展研究领域和活动空间,从单纯的基础研究、资源勘查与开发、地质遗产保护与矿山环境恢复,逐渐步入到基础研究服务于资源开发与保护、地质遗产保护服务于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

2、经济健康发展发展的轨道。地质学的理论与实践,赋于风景名胜区以科学内涵,赋于自然景观以新的生命。地质学与生态学、景观学的结合,孕育了一种新兴学科旅游地质学的诞生。在研究地质地貌景观资源发生机理的基础上,通过全球性和区域性对比,建立资源评价标准。在有效保护地质遗产和有利于开展地质科学研究的前提下,通过自然保护区和地质公园的开发建设,形成较为完备的规划体系。1. 地质景观类型的界定:对追溯地质历史具有重大科学研究价值的典型地质剖面、生物化石组合带地层剖面,岩相建造剖面及典型地质构造剖面和构造形迹-地层与地质构造类;对地球演化和生物进行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古人类与古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微体古生物、古植

3、物化石与产地以及重要的古生物活动遗迹-古生物类;具有重大科学研究和观赏价值的岩溶、丹霞、黄土、雅丹、花岗岩奇峰,石英砂岩峰林、火山、冰川、陨石、海岸等奇特地质景观-地貌类;具有特殊学科研究和观测价值的岩石、矿物、宝玉石及其典型产地-岩石类;有独特医疗、保健作用和科研价值的温泉、矿泉、矿泥以及有特殊地质意义的瀑布、湖泊、奇泉- 水文地质类;具有科研意义的地震、地裂、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遗迹2-地质灾害类;2资源品级的界定:珍稀级(相当旅游普查中的级) ,能为一个大区域甚至全球演化中,某一重大地质历史事件或演化阶段提供地质证据的地质遗迹;具有国际或国内大区域地层对比意义的典型剖面、化

4、石带及产地;具有国际或国内典型地学意义的地质景观动力现象。重要级(相当旅游普查规范的级) ,在地质分区、分类上具有代表性或有较高历史文化、旅游价值的地质景观;能为区域地质演化阶段提供重要地质证据的地质遗迹;有区域地层、构造对比意义的典型性化石及产地。普通级(相当旅游普查规范级以下),在小区域内(地市)具有特色的地质景观或地质现象。3. 自然属性的界定典型性,强调在国际、国内和区域性对比意义。稀有性,强度唯一和极为特殊的地质内涵。自然性,强调原始保存状态。系统性,强调形成过程和表现形式的完整。优美性,强调美学观赏价值。4. 可保护和归属性的界定面积适宜性,强调景观资源开发规模与有效保护地质遗产的

5、能力。地学与生态学价值,强调景观资源开发程度与保护生态系统的能力。经济与社会价值,强度景观资源开发方式与拉动当地经济的能力。我国地学工作者经过了 20 余年的探索,不但为旅游业查明了数以千计的优秀级地貌景观资源,为众多的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提供了规划设计方案,为区域旅游发展战略提出可行性论证,还创建了数百计的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地质公园和地质遗迹保护区。在旅游地学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方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鉴于地质学在自然景观开发建设中的基础地位、地质学知识普及对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和自然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土资源部要求新建设的地质公园必须建立“地质博物馆” ,开设“地学科普

6、专栏”。3地学科普篇-地壳运动、地貌营力与景观生态1. 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理论1912 年,魏格纳根据地壳均衡理论,大洋两岸(特别是大西洋两岸的海岸轮廓),地层、岩石、构造、古生物的对应性和相似性,以及古气候和大地测量数据,提出大陆是由比重较轻的刚性硅铝层所组成,它漂浮在比重较重的粘性的硅镁层之上;在石炭纪之前,全球只有一片大陆块(称泛大陆)和一个大洋(称泛大洋) ,在潮汐力和离心力的作用下,自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出现裂解,产生离散漂移(背离极地、向西移动) 。大西洋、印度洋是在大陆分解过程中形成的,太平洋是泛大洋的残余。大陆前沿受到挤压作用形成皱褶山系,大陆后沿受硅镁层的粘结、拖曳作用形成脱

7、落的小陆块、岛屿和浅滩。1937 年,都托(Dv.Toit.A.L)又提出:在古生代中期至第三纪初期,全球有两个大陆一个大洋。即北半球的“劳亚古陆” 、南半球的“风瓦纳大陆” ,中间为“特提斯海”分割。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地质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古地磁学、海底地貌学、地球物理学和深海探测技术的发展,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更有力的证据,而是进一步发展为“地幔对流说” 、 “海底扩张说” ,以至现今地质学的主流“板块构造” 、 “碰撞造山”等地球动力学、大陆动力学理论。附图:显生宙的大陆漂移P64现代地质学认为:大陆漂移至今并没有停止,预测:大西洋继续扩张,澳大利来向亚洲板块移

8、动;地中海因为“非洲板块”向北漂移,将逐渐闭合;大约在 6 千万年内,美国的加里福尼亚开始滑入“阿留申海沟” ;几亿年内全球将再次出现联合大陆;板块构造的概念是 1968 年由海底扩张说引伸,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大地构造理论。地球物理学与海洋地质学研究发现,位于上地幔(软流圈)之上的刚性岩石圈(地壳) ,往往被一些地质构造带分割成很多既不连续又相互“镶嵌”4起来的球面块体,每个球在块体相对地球半经是很薄的,呈板状。故称之为岩石圈板块(简称板块) ,对岩石圈板块的科学研究范畴,称为板块构造地质学。由于上地幔软流圈的物质分异所产生的对流作用,上浮的大陆板块都在不停的运动着,或彼此分离、或相对滑动、或

9、俯冲碰撞。因此,板块边缘是地球表面最活动的地带,大多数的地震、活火山都分布在这里。板块的划分亦与这些构造活动带的研究有关,地震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海沟、岛弧链、洋中脊、转接断层和阿尔卑斯喜玛拉雅山系等。现代构造活动带的走向,也勾画出板块的边沿。1968 年,勒比维(Le Pichon )把全球划分出六大板块,以环太平洋岛弧链为边界的太平洋板块,以阿尔卑斯喜玛拉雅山系分割线的欧亚板块与大洋洲(印度洋)板块;非洲板,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为独立的板块;后来一个叫迪茨的人,美洲板块名为南、北美板块,大洋洲板块分为印度板块、澳洲板块,在大陆板块中又分出许多小板块。2. 陆内造山运动与山地地貌格局的形成板块构

10、造是国际地学界占主导的学术理论,目前仍在深化、发展和提高之中,但以经典的板块构造模式来解释,认识大陆地质及其动力学过程,遇到很多疑难。因此,一种新的学术思维和探索全球动力学 、 大陆动力学便成为最瞩目的前沿探索领域,大陆地质和造山带研究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前沿课题。陆内造山运动,是指在地球深部构造前景下岩石圈板块发生剧烈的变动,其物质成份和结构构造产生重组。造山带是其最典型的代表,狭长强烈的构造变形在地表形成线状分布的山脉,这是由于岩石圈的横向收缩垂向加积而隆升成山。如:阿尔卑斯喜玛拉雅山系;球太平洋山系还有横贯我国中部的中国中央山系(昆仑秦岭大别山脉) 。大陆动力学研究,拉张作用也可以造成山系。

11、如:东非裂谷,德国莱茵地堑的裂谷侧旁山系类型我国北方的兴安岭太行山系类型,芬渭地堑类型5河南省的豫西盆岭类型等。3. 板块运动,碰撞造山与中国大地现代地貌 板块俯冲碰撞使西部地壳增厚、地势抬升成高原山地、生态环境向荒漠化演变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喜玛拉雅隆升与特提斯海消亡与青藏高原高寒干旱区,江南热带、副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的形成。 板块俯冲碰撞使东部地壳形变,沟-弧-盆-岭- 原波状镶嵌,生态环境由湿润、半湿润,干旱、半干旱交替出现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俯冲中国东部为欧亚大陆的活动边沿,从东向西依次为太平洋(板块)-玛丽亚娜海沟系(俯冲带)-留球群岛、菲律宾群岛(火山岛链)-日本海、中国海(海盆)-长白山、泰山(褶皱隆起山系)- 三江平原、松辽平原、华北平原、江汉平原(凹陷沉积盆地)-兴安岭、太行山、武夷山(断块隆起山地)燕山山脉秦岭大别山脉,分割寒温带、温暖带、副热带季风气候区。 古板块俯冲碰撞形成中国中央造山系,是我国南北地质地理人文的分界线,架构暖温带季风、副热带季风区的基本框架。结论:大陆漂移小板块活动有关,板块运动导致陆内造山,陆内造山运动奠定了大地地貌格局和景观生态的分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