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4.9 报任安书 鲁人版必修4

上传人:资****亨 文档编号:164532621 上传时间:2021-01-28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4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4.9 报任安书 鲁人版必修4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高中语文 4.9 报任安书 鲁人版必修4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高中语文 4.9 报任安书 鲁人版必修4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高中语文 4.9 报任安书 鲁人版必修4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高中语文 4.9 报任安书 鲁人版必修4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4.9 报任安书 鲁人版必修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4.9 报任安书 鲁人版必修4(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单元建构精神家园,本单元的主题是“建构精神家园”,包括报任安书富有的是精神苏武传西西弗的神话四篇文本。其中,报任安书富有的是精神是必读文本,苏武传西西弗的神话是选读文本。本单元选入的文本,范围涉及古今中外,文体包括书信、演讲词、人物传记、随笔等。所选文本都紧紧围绕“建构精神家园”这一话题,文白兼顾,文质并重,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报任安书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篇抒情性的长篇书信。信中引证古今,抒发愤懑之情,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自身遭遇。信中主要内容:表现司马迁的倔强性格和封建统治者的一些恶劣行为,反映了封建刑狱制度的黑暗残酷,提出了“发愤著书”的理论,揭露了

2、封建帝王对待史官的态度,介绍了自己写作史记的情况。作者以非凡的文学才能,把这些思想内容写得震撼人心,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文章无论是叙事还是议论,都是带着血泪、充满悲愤的控诉,成为抒情诗化的最强音。整篇文章以其丰富、强烈、奔放的思想感情,形成卓绝千古的浩荡雄伟的气势。,富有的是精神是一篇演讲稿,是谢冕先生在北大中文系1997级迎新会上的演讲。面对刚刚踏上北大圣地的莘莘学子,谢先生谆谆告诫学子们要珍惜这难得的机会,充分认识来到北大的责任和意义,教诲学子们:做人第一;做学问第二;要抓紧一切时间读书;要学好语言,包括外国语言和本国的古代汉语,还要学写毛笔字,认识繁体字;要把文学当做事业去做,不能游戏文学

3、。 苏武传详细记述了苏武被扣留在匈奴19年的遭遇,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和对人物形象的刻画,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光辉。全文层次分明,笔触丰满,活画出苏武的刚强不屈的志士形象。 西西弗的神话选自加缪的同名哲学随笔集,人在荒诞情况中的自我坚持、永不退缩的勇气和不畏艰难的奋斗,特别是在绝望条件下的乐观与幸福感、满足感,都昂扬在西西弗的精神里。,学习建议 1.在学习文言文时,除感悟文本精神魅力外,更要对文言文基础知识进行积累。学习苏武传,可以以文本为例,学习如何阅读分析人物传记,除巩固积累基础知识外,还要学会准确概括人物性格特征和正确理解文章内容。学习其他文本要注意在熟读的基础上把握文本内容,把握作者观点。

4、 2.要结合高考命题趋向和命题方式,掌握阅读方法和答题思路,边学边练,活学活用,切忌机械死板。 3.在巩固、复习、小结时,属于基础知识方面的内容,必须切实掌握。属于课文分析方面的内容,注意归纳和理解,不必死记硬背。为巩固学习成果,可积极参加辩论会、演讲会,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思想和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9报任安书,当飞雪和阴霾在东升西落的轮回中湮没成已逝的沧桑时,你便把执著的追求和生命的躬行铺垫成厚厚的里程。一部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岂可不尽不实,道听流言。司马迁深知,真相需要躬身以求。于是他拖着残缺之躯,踏遍千山万水,揭开了历史的面纱,终于让史记成为“史家之绝唱”!他把真

5、相幻化成笔端流淌的华彩,用躬行呐喊出历史的宣言。学习文本,要积累相关文言知识,通过联想和想象,描述司马迁给任安回信时的复杂心情,感受司马迁在逆境中发奋的顽强精神和死要“重于泰山”的价值观。,新课助读,自主梳理,作者名片 司马迁(约前145前87),字子长,汉朝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经学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后任郎中,随汉武帝巡行各地,曾奉使安抚西南夷,参与塞河工作与封禅典礼。38岁时

6、继承父职做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图书典籍,历时五年,至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开始撰写史记。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因李陵事件被捕入狱,翌年遭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倾注毕生精力完成了史记。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新课助读,自主梳理,背景指南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老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出狱后,任中书令这一官职,主管尚书出入奏事,是宫廷中机要之职。在戾太子反抗一事中,任安因“坐持两端”以观望之罪被捕入狱,并被判腰斩酷刑。入狱前,任安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推贤进士”,实则向他求救。在任安获罪临刑之前,司马迁写了这封回信,以解释自己为何不能“推贤进士”为线索,怀着极为悲愤

7、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揭露了汉武帝的喜怒无常,谴责了官僚社会的冷酷无情,表达了自己隐忍苟活完成著作的决心。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有关司马迁的史料并不多,这封信是了解其思想和为人的极为珍贵的材料。,新课助读,自主梳理,新课助读,自主梳理,2.识通假 (1)其次诎体受辱“诎”通“屈” (2)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箠”同“棰”,杖 (3)其次剔毛发“剔”通“剃”,剃光 (4)见狱吏则头枪地“枪”通“抢”,碰撞 (5)及罪至罔加“罔”同“网”,法网 (6)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底”通“抵”,都 (7)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失”通“佚” (8)则仆偿前辱之责“责”通“债”,指下狱受腐刑,新课助读,自主

8、梳理,新课助读,自主梳理,新课助读,自主梳理,新课助读,自主梳理,4.辨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衣赭衣(穿) (2)名词作状语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像牛马一样) 倡优畜之(像倡优一样) (3)动词的使动用法 太上不辱先(使受辱) 声闻邻国(使听到) (4)动词的为动用法 且勇者不必死节(为而死) (5)形容词用作动词 流俗之所轻也(轻视),新课助读,自主梳理,5.分古今 意气勤勤恳恳 古义:心意,情意;今义:意志和气概。 下流多谤议 古义:比喻处于卑贱地位;今义:卑鄙龌龊。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古义:指说话;今义:说话时使用的语言,区别于“书面语”。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古义:卓越超群;

9、今义:超乎寻常的;十分,极。 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古义:抒发愤懑;今义:决心努力。,新课助读,自主梳理,念父母,顾妻子 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妻子,丈夫的配偶。 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古义:文章;今义:文艺方面的才华。 6.明句式 (1)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介词结构后置句) (2)灌夫受辱于居室(介词结构后置句) (3)安在其不辱也(宾语前置句) (4)盖文王拘而演周易(被动句) (5)李斯,相也(判断句),新课助读,自主梳理,7.积名句 (1)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2009浙江高考) (2)人固有一

10、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3)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4)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 (5)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新课助读,自主梳理,8.记常识 史记是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原名太史公记。该书

11、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 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1.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请略陈固陋。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点评:这一段的开头是古时候写信的习惯格式。先说明任安来信的内容,再就答复迟表示歉意。“推贤进士”是任安要求作者“说情”的婉转说法,“仆非敢如此也”是本段的核心,由此引出自陈己志。这一段所起的作用是总领全文。“请略陈固陋”这个句子总括了后

12、面的全文。,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2.从“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到“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点评:这一段说明自己受辱不死的原因是为了使“文采”“表于后世”。司马迁进一步申明,他并不顾念家庭,也不缺少“臧获婢妾,犹能引决”那样的勇气,但轻轻一死,也就同时断送了为之献身的事业。对生命和事业,司马迁坦然自信地表白了自己的心意,他“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他的这种将个人价值置于历史长河中来衡量的宏阔眼光,终于使他超脱了庸常的“死节”观念的束缚,从而选择了一条更为考验人的精神与意志的荆棘路。,句段点评,多维探究,

13、结构图解,审美鉴赏,3.从“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到“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点评:本段介绍史记的体例和宗旨,说明自己“就极刑而无愠色”是为了完成史记。从中应学习司马迁对事业的崇高信念,是基于他对历史上杰出人物历经磨难而奋发有为的事迹的观察和认识;是基于他对古代学者历经苦难,献身著述的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司马迁正是从这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艰难里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榜样和先驱者,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矢志进取的道路。 4.从“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到“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谨再拜”。 点评:本段是书信的结尾。司马迁再次向任安表述沉痛羞辱的愤懑心情,并陈说他对余生的看法。司马迁说他不能“自引

14、深藏于岩穴”,只能“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这种痛苦只有自己深知。“浮沉”“俯仰”“狂惑”等贬语,其实是作者寓悲愤于自贬。最后与开端相照应,再次婉辞解说无从“推贤进士”的苦衷。,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1.第二段以排比的形式,列举不同等次的“受辱”情况,文中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以猛虎在槛阱来比喻什么?举西伯、李斯、韩信、彭越、张敖、周勃、魏其、季布、灌夫等历史人物,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提示:突出自己所受侮辱之深,无以复加。说明自己忍辱负重地活着所付出的代价。以虎喻人,说明人的志气在困辱的境地中会逐渐衰微。人“积威约之势也”,则难言不辱。这几个事例意在说明,无论是王侯将

15、相还是微不足道的草民,都可能受屈辱,“受辱”是人生之常事,不足为奇。那么,对待羞辱就一定要死节,才算保持了高尚纯洁的名声吗?王侯将相受辱后尚不能自杀以保节,反复强调了“士节”不可稍加折辱,自己若要死节的话,在受刑之前就应该自杀。现在再欲“引节”“斯不亦远乎”。指出人在受辱时,不要为高尚纯洁的名声,这种所谓的“节义”而死;为了崇高的事业,他可以去死,但是也可以忍辱负重地活着。引出“不死”的第二层。,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2.怎样评价司马迁的“发愤著书”理论? 提示:在中国文学史上,司马迁最早提出了“发愤著书”的理论。司马迁认为“腐刑”之辱不可忍。但书中却又指出自己遭刑时,是“就

16、极刑而无愠色”,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认为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当时未对祖国和人民作出志所久存、力所能及的重要贡献,轻易一死,“轻于鸿毛”;他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不容许他这样做,他只得付出巨大的代价,咬着牙根忍受下来。他以自己的痛苦实践总结了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人在患难中著书,以及“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的大量事例,提出了发愤著书、患难著书的主张。这在我国文学史上是首创的,对我国文学的发展,是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的。,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万般情怀言辞中 报任安书是一篇激切感人的至情散文,是对封建专制的血泪控诉。司马迁用千回百转之笔,表达了自己的光明磊落之志、愤激不平之气和曲肠九回之情。辞气沉雄,情怀慷慨。全文融议论、抒情、叙事于一体,文情并茂。叙事简括,都为议论铺垫,议论之中感情自现。“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抒发了对社会不公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