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2.1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164463468 上传时间:2021-01-2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72.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2.1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2.1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2.1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2.1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2.1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2.1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2.1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气的受热过程数字资源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本节课的配套数字资源内容既包含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可使用的教学设计、教学实录,配套原视频;也包含了需要实施翻转课堂必须的自主学习微视频,微课课件,微设计及解说词,微联系。既可以作为传统教学的资源来使用,对于使用MOOC,翻转课堂教学法也提供了完整的数字资源,更具有时代性,可根据授课教师的实际需要选用,并且提供的原始配套原视频和开源的数字资源,为教师的实际使用中二次加工提供了可能。附数字资源列表:教学实录大气的受热过程.mp4教学设计:大气的受热过程.doc微课:大气的受热过程自主学习微视频.FLV大气的受热过程微课课件.ppt大气的受热过程微练习.doc大气

2、的受热过程微设计及解说词.doc配套原视频:气候变化.mpg配套原视频:霜冻.mpg附传统课堂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记住大气受热的完整过程: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太阳辐射到达地表和地表把热量传给大气这三个环节,以及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这两个作用。2、学生能够运用自选或给定的图表准确而完整地解释“大气的受热过程”。3、学生能够运用这部分知识解释一些地理现象,从而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教学重难点:重点:使学生掌握大气受热过程,以及受热过程中的有关现象难点:1、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理解。2、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学情分析】学生刚升入高中不久

3、,对地理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加之本部分知识可以很好地解释学生日常生活中关注的一些现象,所以教师有技巧的设问,一定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导学生由感知形成结论,由结论解释现象。高一学生对一些地理现象的认识仍停留在表面现象的认知,对概念、理论的理解归纳能力较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地方法给予辅助,以地理图表为载体,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以达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的选择】指导阅读法、读图分析法、质疑探究法,针对地理教学的特点以及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力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通过积极的思维过程达成教学目标。讲授法,问答式,对一些概念以及不适于探究的内容,应以教

4、师讲授为主,以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得出结论。【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对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地球的特殊性来启发式提问,唯一高等生命人类,提问学生人类跟猴子的区别,来启发学生求知欲的重要性。人类有很强的改造自然的能力,通过展示一系列人地矛盾的图片,引出是时候直面环境问题这一大的主题,并且切入到本节课学习的问题之一大气。强调运用地理原理,解释地理现象的重要性。探究问题:提问乞力马扎罗山顶峰两幅图冰盖面积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变化?具体的过程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掌握。同时提前预告在农业生产中,地膜覆盖技术也运用本节原理。复习第一张第四节,通过分析大气的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

5、层高层大气,在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中,不同层发挥的不同作用,结合版图,板书,推理演绎得出:平流层中臭氧层对紫外线的吸收作用;对流层中二氧化碳和水汽对红外线的吸收作用;阴天时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探究问题: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的原因?学生刚学完化学丁达尔效应,用来得出散射作用。小结:以上几个作用起到的效果都为削弱作用。通过结合一束完整的太阳辐射,从大气层顶部到地面,用简图的形式来展示削弱作用的过程。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是这节课的主干知识,讲图时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地理现象思考地理原理,尝试用原理解释成因和过程,并思考结果。通过解释三个过程,用演绎法,不断强调物理原理,高温物体辐射波长短,低温

6、物体辐射波长长,来区别图中红、黄两色图例。 讲解过程:图中偏黄色的箭头代表短波辐射,偏红色的箭头代表长波辐射。虚线代表大气层的上界。就整个地球大气来说,受热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太阳辐射要穿透厚厚的大气层才能到达地球表面。在经过大气层时,会有一部分被大气吸收、反射和散射。这个过程称为大气的削弱作用。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使地面增温。简称为“太阳暖大地”。地面也会对外发出辐射,红色的箭头代表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除了一小部分射向宇宙空间,几乎全部被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从而使大气温度升高。所以,地面是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简称为“大地暖大气”。大气增温的同时也对外发出长波辐射,其中大部分射向

7、地面,方向与地面辐射正好相反,被称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简称为“大气还大地”。因此大气的受热过程可以简单概括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那我们来看一个完整过程的演示吧。首先是太阳暖大地,然后是大地暖大气,最后是大气还大地。动画演示:完整的大气受热过程。并且做题检测,学生小组讨论。例题1:昼夜温差最大的是哪一种情况。这里运用了“产婆术”的问答方式,学生一开始回答的是带有一定普遍误区错误,选择了白天阴天,夜晚无云的这个答案,认为这样温差最大。教师先从昼夜温差的定义出发,按照学生的逻辑选择,推理出如果选这个答案,那么白天阴天更热?从而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矛盾之处,引导学生得出

8、正确的答案。接着提问昼夜温差最小的情况应该是白天夜晚都阴天的情况。例题2:探究提问,小组讨论:青藏高原的太阳辐射总量很高,其主要原因是?但是青藏高原的气温却很低,其主要原因是?1.海拔高,空气稀薄,因此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2.海拔高,空气稀薄,因此大气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让学生培养地理思维,结合材料,从地理现象特征,用地理原理,得出结论。例题3:月球和地球距离太阳远近差别不大,但月球表面的昼夜温差比地球大得多。这是为什么呢?呼应了例题1,强化学生对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的理解。并联系实际生活化的地理,塑料大棚就是运用了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原理。观看云中漫步视频片段:关于抵御霜冻的方式,并思考其

9、中的地理原理。探究问题:短片中葡萄庄园的人们运用了什么原理来对抗霜冻?提问学生,学生的回答在教师的引领下一步一步拓展思维,逐渐完善答案,并从学生单一的热空气这个答案,迁移到了本节课的保温作用。影片中的人们通过燃烧火盆升温,再用手中扇子将热空气扇到葡萄树上;同时燃烧产生的烟雾也会增强大气的保温作用。思维拓展:除了知道了原理,做法,那也要思考这种做法有什么不足的地方,不利影响是什么? 从温室效应,燃料成本等让学生培养辩证的思维方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课堂总结:再次强调运用地理原理,解释地理现象的重要性,为生产生活服务。并给学生时间做笔记,落实到练习册上,既有试题训练,也不忘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特点

10、及效果分析】本节课的特点:本设计最大的特色是教师注重对学生如何运用地理院里,解释地理现象,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同时师生互动频繁,节奏明快,外延也很丰富。 具体落实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强调以下两点:一是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理解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学生通过观看动画演示、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知道大气受热过程的三环节、两作用。以地理图表为载体,通过教师有梯度的引导,使学生理解并能分析、解释大气受热过程的两个作用,进而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二是渗透新课程理念。即强调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理念。引入生活中问题、提出具有矛盾冲突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引导学生探究,在解释生活现象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满足感。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合作探究等研究方法,体验地理思维过程。教学效果分析:本节课内容紧密联系实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通过问题设置和学生的探究,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探究地理过程、合作交流的能力,很好地完成了三维目标。此设计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较好地完成了设计时想达到的目标,培养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