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动态需求分析的高职英语任务型教学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6443897 上传时间:2017-11-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动态需求分析的高职英语任务型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基于动态需求分析的高职英语任务型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基于动态需求分析的高职英语任务型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基于动态需求分析的高职英语任务型教学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基于动态需求分析的高职英语任务型教学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于动态需求分析的高职英语任务型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动态需求分析的高职英语任务型教学(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于动态需求分析的高职英语任务型教学刘圣明(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长沙 410004)摘 要:高职英语教学应该注重需求分析,要把英语学习与职业岗位要求、学生个人需求和潜在发展相结合。在教学中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以“任务”为核心,从学生出发,通过再现、模拟现实交际活动,使学生在任务的三个阶段中实际体验语言交际的过程,运用有效的知识和策略调控自己的言语交际行为,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提高语言能力。关键词:高职英语学习, 需求分析,任务型教学引言近年来,高职教学的“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得到认可和推广,专业课程与行业企业结合愈来愈密切。但是,高职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却显得滞后。高职英语教

2、学培养目标、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教学内容及过程不能充分体现英语教学的高职特色。由于没有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有效的分析,教师只是一味地完成教学任务,不太注重教学质量和教学是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也是敷衍式的到堂听课,根本不管自己是否学有所获。合理的需求分析是系统化语言课程大纲设计中诸多方面有效实施的基础,因此要设置符合高职培养目标和教学理念的英语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应该对学生、教师、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需求分析,从而了解教学对象、了解社会发展对高职学生的英语能力实际要求,为学生提供有助于他们就业和可持续发展的英语课程。一、高职学生英语需求的构成需求是行为的根本驱

3、动力,它源于“期望与现实条件之间的差异” ,是一种“不足之感和求足之愿” 。需求会激活动机,促使人们采取某种行动去实现需求,以求得生理或心理的满足。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需求分析实际上就是了解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语言、需要学习哪些方面的内容以及需要学习到什么程度等方面的信息。Yalden(1983)认为需求分析是在语言教学中首先要进行的阶段,强调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需求。束定芳教授指出:“需求分析是外语教学课程设计的基础,为外语课程的内容、设计和实施提供依据;为外语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确定提供依据,。 ”在英语教学中,需求分析出现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作为课程设计的第一环节,主要针对特定的学习群体展开。

4、高职学生由于英语基础较差,在校学习时间短,所以学习英语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实施教学时,对学生进行需求分析很有必要。首先要考虑到学生的英语学习意愿和动机,我们发现绝大部分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是为了就业和顺利毕业;其次要分析他们英语学习的兴趣和英语技能的侧重,第三,对他们的英语学习策略进行分析;另外,学生的原有英语水平以及职业岗位对英语能力的需求等也应该纳入到英语学习需求分析之中来。二、任务作为需求分析的单位一般来说,英语学习者会有两个层面的需求:使用英语的需求和学习英语的需求(即使用需求和学习需求) 。这两种需求是既相对独立又紧密相关的,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发展。随着英语语言能力的不断提高,学习需求

5、会逐渐得到满足,最终被新的学习需求或者其它需求所替代。但只要学生继续参与语言交际活动,使用需求就依然存在。使用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时,学习需求就会被激活。在课堂中学习英语的时候,虽然没有自然交际情境激活使用英语的需求,但学习需求仍然会受到潜在的使用需求的影响。Widdowson(1981)建议把学生目前的学习需求与他们将来的择业需求结合起来。学生的学习需求取决于他们必须参与的现实交际活动,即使用需求。Hutehinson & water(1987)将这些交际活动称之为“目标任务” 。英语教学必须分析目标任务,了解学生对英语的使用需求,这是选择和设计教学活动即“任务”的前提。 “任务”就是“一个活动

6、,它要求学生为达到某个目标而使用语言,并在使用中把重点放在意义上,选择该任务是为了给师生提供有助于他们学习的信息”(Ellis,2003:3)。对学生来说,英语教学实践就是用英语完成任务, “任务”就是学习和实践英语交际的机会。教学中的任务再现或模拟了社会生活中的目标任务。职业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而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是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高职的课程设计应以满足行业企业的需求为宗旨。高职学生学习的特点体现为实践性、技能性和职业性,对于英语学习来说,学生需要通过完成一定的实践性交际活动来习得英语,满足使用需求,完成目标任务。因此可以把任务作为需求分析的单位,通过每一个任务的完成来满足

7、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目前有很多高职英语教材把一些工作任务的典型交际语篇纳入进来,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教学理念没有转换,致使任务很难实施。三、高职英语任务型教学中的动态需求分析学习需求分析包括学习条件分析和学习过程分析。学习条件又包含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外部条件是指教师、教材、场地、时间和教学辅助设备等。教师应该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职业岗位,分析与职业岗位相关的语言技能侧重和英语运用频率,从而在有限的英语教学时间内实现有效的课堂行为。内部条件是指学生已有能力、个人背景和学习心理。学习过程分析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认知和调控活动,它不是机械地搬运知识或模仿行为,必须通过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节才能实现

8、。基于需求分析的“任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再现、模拟现实交际活动,使学生能够实际体验语言交际的过程,运用有效的知识和策略调控自己的言语交际行为,从而发展语言交际能力。任务型教学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和动机,以完成一系列交际性任务的过程为学习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的成就。任务型英语教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在做中学,在用中练” ,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接触、感受、体验并使用这些语言项目。任务型教学并不孤立静止地看待学生对于语言交际能力的需求,而是将学习需求置于整个需求系统当中。不仅在各个学习环节提供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任务” ,还根据需求的变化规律,调整和确定任务前、任务中和任务后的相应

9、的教学策略,提供“热身”和“整理”活动,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意识到需求的阶段性变化,从而主动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任务型教学的核心思想是通过一个个具体任务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实践目的语交际的机会。Zimmerman(2000)将“ 学习”划分为三个阶段:计划阶段、行为表现阶段和行为反思阶段(或称为任务前、任务中和任务后阶段) 。学习始于心理上的“计划” ,也就是形成学习意愿和目标;然后在实践过程中尝试运用新的知识和技能,有意识地“调控”行为表现和学习方向;最后对行为进行“反思” ,归纳总结经验。31 任务前阶段任务前阶段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任务。任务型教学通过 “确立目标”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到

10、所设定的目标是适合自己的,利用“热身活动”激活已有背景知识,提供新的语言知识,引导学生形成投入任务的主观意愿。目标的设定应该符合学生的个人需求和英语使用的社会需求,从而确保教学中的“任务”具有实践价值。同时要注意,由于高职学生英语基础和学习需求的不一致,应该确立差异化目标。热身活动是调动、强化学生的主观行为意愿的最好方式。Ellis(2003)归纳出四个主要类型的热身活动:相似任务、示范性任务、非任务式准备活动、策略性规划。这四种活动运用不同的动机策略,推动意愿的形成和强化。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任务的设计要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任务应该具备实际可操作性,最好能够跟专业结合,特别是对不同专

11、业应设计不同的任务,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前后相连,层层深入。这些任务应该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完成的,任务的难度不能超出学生能力太多,否则学生会丧失信心,望而却步。32 任务中阶段“任务中”阶段是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核心部分,也是学生实践交际活动的主要环节。要习得语言交际能力,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必不可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源于学生对任务和自己的能力的主观评估。如果学生认为任务的难度和自己的能力水平都达到最高值(即达到主观高峰体验) ,就会完全专注于任务。三种心理需求会影响“主观高峰体验”的形成:自主、胜任和关联。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任务中”阶段的活动,就必须确保活动能满足他们对自主、胜任、关联

12、的需求。1)在交际活动中,说什么、怎么说都是由自己决定满足自主需求;2)交际活动是通过发挥自己的语言交际能力来完成的满足胜任需求;3) 交际活动实现了自己与他人的交流沟通,形成人际交往满足关联需求。任务型教学是在“任务中”阶段以“任务”的形式再现、模拟现实交际活动,从而调动学生使用英语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开展体验式学习和探索式学习。 “任务中”阶段的教学要利用动机策略满足学生对自主、胜任、关联的需求,以优化英语交际的实践体验。 “任务中”阶段主要运用了三种策略来优化学习体验。一是将任务置入目标情境之中,激活并实现英语的使用需求。 “任务”的内容必须具有一定的现实性,贴近学生熟悉或者将来需要面对的

13、交际情境。第二,提供即时反馈。任务除了让学生积极行动之外,还应让他们获得即时反馈。学生在使用新技能、新知识时可以据此进行动态调整,直至最终完成任务。第三,赋予任务挑战性。任务应包含疑问、难题或者困境,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必须积极运用思维和技能,才能克服挑战、解决问题。在“任务中”阶段,我们经常采取“小组活动”的模式,根据任务进行合作,实现了学生与他人的关联。通过小组活动,每个学生都能自主地参与其中,形成多种关系,不仅有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更有任务合作者、语言交际活动的参与者的关系。教师作为观察者,能发现学生的个人问题,可以更有针对性地给予个别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高质量的关联。在这一阶段,

14、我们要注意, “任务”在主题、内容、要求三方面要与学生潜在的职业岗位相联系,要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语言能力。33 任务后阶段学生在“任务中”阶段完成任务,结束了“实施任务的行为”之后,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迅速转入“任务后”的阶段。学生需要对完成任务的过程进行回顾, “消化”学习到的知识、技能。学习需求从“维持行为”转变为“评估行为”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行为评估和归因分析,即确定任务是否成功完成,分析成败原因。归因分析认为,学生的评估会影响他们将来面对任务的信心和表现。人们通常将自己的成败归结为四个因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布罗菲(2001:44)指出, “理想

15、的动机模式将成功归因于足够的自身能力与适当的努力” 。在高职英语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英语基础差,很多学生会做出不恰当的归因,如将成功归因于运气,或者将失败归结为能力低下且无法改变等。这就需要通过归因训练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归因分析模式。归因训练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到能力是可变的,变化的关键在于努力。而且不能只一味强调努力的数量,更要强调努力的质量,以策略性的方式去努力完成任务。“任务后”阶段还应开展延伸性的练习,把已经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操作或模拟实际的练习中去,为语言知识进一步扩展和语言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创造条件。总之, “任务后”阶段的活动,就是要引导学生将任务的结果归因于语言知识、策

16、略的使用,而不是外界或自身的某些不可变的因素,从而建立理想的归因模式,保护学生的信心和积极性,激发他们未来参与任务的积极性。结语任务型教学是基于动态需求分析来设计和组织教学的。以“任务”为核心,就是将“语言的实践”置于核心地位,满足学生在学习过程各阶段中的使用需求,体现出“从学生出发”的教学思想。这种模式的教学过程分三个阶段展开,为英语学习创造了循序渐进的更加符合学习心理的有利条件,更大限度地实现学生的学习需求。参考文献:1 段沫基于需求分析的任务型教学研究R上海师范大学,2010 年 5 月2 李凤国外外语教学中的需求分析研究综述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3 王红巧 郭丽杰高职不同专业的英语需求分析及其对教学的启发J科教导刊,2010(5)4 张阳浅析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及其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革新,2009(11) Task-based English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V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