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方案】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 第18课 人中是能思想的苇草 我为什么而活着落实应用板块 苏教版必修5

上传人:琴**** 文档编号:16443845 上传时间:2017-11-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方案】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 第18课 人中是能思想的苇草 我为什么而活着落实应用板块 苏教版必修5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创新方案】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 第18课 人中是能思想的苇草 我为什么而活着落实应用板块 苏教版必修5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创新方案】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 第18课 人中是能思想的苇草 我为什么而活着落实应用板块 苏教版必修5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创新方案】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 第18课 人中是能思想的苇草 我为什么而活着落实应用板块 苏教版必修5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创新方案】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 第18课 人中是能思想的苇草 我为什么而活着落实应用板块 苏教版必修5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创新方案】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 第18课 人中是能思想的苇草 我为什么而活着落实应用板块 苏教版必修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方案】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 第18课 人中是能思想的苇草 我为什么而活着落实应用板块 苏教版必修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创新方案】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 第 18 课 人中是能思想的苇草 我为什么而活着落实应用板块 苏教版必修 5(时间:40 分钟分值:50 分)一、基础巩固(15 分,每小题 3 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苇草(wi) 蔑视(mi) 濒临(pn) 卑贱(bi)B呼号(ho) 飓风(j) 遏制() 禽兽(qn)C纵使(zng) 矫正(jio) 俯瞰(kn) 神秘(m)D颤抖(zhn) 星宿(xi) 肆意(s) 孤寂(j)解析:A 项“濒”读 bn;B 项“号”读 ho;D 项“颤”读 chn。答案:C2下列各项中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A伦理即刻满腹经论若即若离B折磨寒暄 共商国

2、是一筹莫展C臆测精湛原形毕露凭心而论D缘由颤栗不勘设想迄今为止解析:A 项“满腹经论”应为“满腹经纶” ;C 项“凭心而论”应为“平心而论” ;D 项“不勘设想”应为“不堪设想” 。答案:B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由于数学,很遗憾,还没有成熟到 应有的程度,_不能在此处加以应用。我们也许可以从这些判断中发现的经验元素跟其中的理性元素分开来,放到普通常识中反复_。这种天才的放肆_,就像所谓点金石大师们那样,对大自然不作任何系统的研究或认识,就幻想出种种珍宝来。虽然公众对于哲学的玄思没有任何兴趣,但是_这样一种考察所首次阐明的那些实际智慧,他们一定会有兴趣。A以致试验乱

3、用关于B以至 实验 滥用 对于C以致 试验 滥用 对于D以至 实验 乱用 关于解析:中原因所形成的结果是不好的结果故选择“以致” ;句重在“尝试” ,故选“试验” ;天才可以用,但不能过度的用,故选“滥用” ;“那些实际智慧”是“有兴2趣”的对象, “对于”重在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故选“对于” 。答案 C4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人却比致他于死命的宇宙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B我寻找爱情,是因为爱情可以解除那颗震颤的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深渊的孤寂的心。C在世界名画中,这幅被珍藏了几十年的绝世牡丹,一经曝光,它那无与伦比的美

4、吸引了世界收藏名家的追捧。D雨过天晴,我们站在峰顶欣赏着这绝妙天下的高山流水,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解析:D 项“高山流水” ,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此处望文生义。答案:D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当参加哈尔滨万人徒步大赛活动的 80 多名老知青历经艰辛终于到达防洪纪念塔的时候,受到了在此等候的市民的热烈欢迎。B美国在捷克部署导弹防御雷达设备的计划遭遇挫折,原因是计划部署雷达的基地附近一个村庄的居民通过“公决”的形式否决了这一会给身体健康带来危害的议案。C欧元区债务危机在爆发以后,各地避险资金又开始回流到美国,美国国债又热销起来,全球美元的持有者又将为美国的刺激经济新计划

5、埋单。D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科技创新要“以民为本” ,这就需要我们的科技工作者改善“公益类科技就是低端技术”的偏见,从制度上大力打造“民生科技” 。解析:A 项,滥用介词淹没主语,去掉“当的时候” 。C 项,语序不当,应把“在”调到“欧元区”前。D 项,搭配 不当,应将“改善”改为 “改变” 。答案:B二、类文阅读(20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野花为谁开曾纪鑫一行人走在初秋寂寞而蜿蜒的山道上,没有风声、虫鸣、鸟叫,静谧笼罩山野。我们也沉默着,静静地感受周围的一切。空谷足音清晰地回荡袅绕,别有一番情趣与韵味。突然,我见到了道旁的一朵野花,不觉一声惊叫,赶忙跑了过去,蹲下身子认真

6、地观赏起来。这是一朵叫不上名字的深蓝色小花,它开在一根长长的细茎顶端。四周是草丛、树木、藤蔓,就只有这么一朵盛开的野花卓然独立,是那么热烈蓬勃、生动可爱,充分展3示着生命的灿烂。特别是它的深蓝色彩,恰好头顶湛蓝的秋空,高远而深邃,神秘而肃穆,令 人心旌摇荡,神思翩跹这时,一声叫喊将我从欣赏与陶醉中拉回现实,至友邓君正站在前面向我招手。抬眼望去,大家已然走出好远。我瞧瞧野花,舍不得就此撇开离去,便狠狠心,将那细茎掐断,如获至宝般地拿在手中,跑步赶上前行的队伍邓君见了野花,情不自禁地赞叹它的艳丽,同时惋惜它的就此夭折,声讨我对它的“专政”与“暴行” 。我分辩说,野花得感谢我才是,它寂寞地开着,又将

7、寂寞地凋谢,是我发现了它的美丽,其生命之价值才得以实现。说着,猛然想起陆游的词作卜算子咏梅 ,不觉吟诵道:“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又将野花凑近鼻端,深深地吸了一口。一股淡雅的馨香顿时充盈胸腹,于是,不由得反问自己,难道没有我的发现,野花的存在便真的失去意义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我没有见到之前,它已经展开花瓣存在着,显示出生命的圆满;我的发现反使它惨遭“厄运”只落得个“身首异地”的下场。从这一角度来看,是我斩断了它的生命之源,使它的价值化为乌有就这么一朵野花,不觉使我心思烦乱,理不出个明晰的头绪来。它开在深

8、山野地,没有同伴,没有竞争,自然也就没了嫉妒与恭维。那么,它到底为谁而开放呢?既不为人类,也不为同伴,难道为那些野草树木、藤蔓岩石、秋虫小鸟 、野兔猴子,抑或秋云、风雨吗?显然都不是!它盛开着,孤孤单单、寂寂寞寞,却又旺盛饱满、热热闹闹,真可谓蓬蓬勃勃、轰轰烈烈了。不在乎环境,不在乎观众,不在乎对象,作为一种生命,它曾经生存过, 怒放过,辉煌过,既不为别人,也不为自己。没有强迫,没有诱惑,自自然然孕育,自自然然盛开,又将自自然然凋零。一切顺乎自然,圆润而完满 。这,难道不是一种天地之大道,一种永恒的呈示 么?于是,我不禁想到了一个佛教故事。传说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说法时,一言不发,只用一只手拈起

9、一朵鲜花微笑。弟子们顿时寂然,用心揣摩他的用意,但都不甚明了,只有弟子迦叶心领神会,突然破颜微笑。于是,释迦牟尼便将心印法门传给了迦叶。这一法门,有别于正统佛教,它微妙无相,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传至我国,后来发展蔓延为影响深远的中华禅宗,演奏出无数缤纷灿烂的千古绝唱。谁说释迦牟尼当时拈着的那朵鲜花,不是一朵艳丽无比的野花呢?6为什么道旁的一朵鲜花,会引起作者的“惊叫”?(6 分)答:_ _4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首先确定答题区间在第、段,要注意语段中的关键词,如第段的“寂寞” “沉默”等词,这些词为野花的出现作了铺垫。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答案:我们在寂寞蜿蜒的

10、山路上沉默地走着,野花的出现打破了这寂寞。它独自开在草丛、树木、藤蔓之间,展示着生命的灿烂。它的深蓝色彩,恰如头顶湛蓝的秋空,令人心旌摇荡,神思翩跹。7本文第段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 分)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三个方面入手:艺术手法、内容和情感。首先要找出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其次要概括本段的主 要内容,最后体会作者对野花的赞美之情。答案:第段采用了拟人、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由作者的思绪可知,作者对野花生存的价值作了深刻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野花的赞美和崇敬之情。8对于一朵野花盛开的意义,作者先后有哪些

11、不同的认识?(6 分)答:_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对于野花盛开的意义的探讨是整个语段的核心,从全篇来看,作者思想的变化以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词为界。前面是作者最初的想法,不成熟,不深刻;后面是作者深入的思考,认识到野花存在的本质意义。答案:原先,作者认为寂寞的野花只有得到别人的欣赏才有意义,所以不愿撇下它,把它掐断带走了。后来,作者感悟到野花生命的意义,正在于它生命本身,在于它生命那展开的过程之中,因此为掐断它而懊悔。9. 在文末,作者将佛祖手中的花想象成一朵野花,请探究其中的意义。对 应 考 点 链 接 (4 分)答:_5解析:本句处于文章的末尾,是对文章主题的升华,意蕴丰富,该句用修辞的方式来表达深刻的思想感情,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同时,要着眼注意探究题的特点,结合文本,联系实际。答案:一花一世界,一朵花的开谢暗喻着人的生老病死和世事轮回。将佛祖手中的花想象成野花,表现了野花开谢的自我价值就在于生命本身。三、语言表达(15 分)10人生的境界因人而异。请仿照例句,另选一个词概括你所追求的境界,并加以说明。(5 分)示例:平淡,是一种境界。高山无语,深潭无波。不是平庸之平,也非乏味之淡,而是内心的平和,是物我两忘的淡泊。答: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