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成长之路word版

上传人:日度 文档编号:164408826 上传时间:2021-01-28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师成长之路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名师成长之路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名师成长之路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名师成长之路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名师成长之路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名师成长之路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师成长之路word版(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节名师成长阶段及其特征一、新手阶段刚从大学毕业从事教师职业的均处于这一阶段。他们刚走过学生时代,熟悉学校环境,但现在却要重新认识学校、课堂环境,要仔细地对教学情境进行分析,在懂得一些教育学、心理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亲自从事教学实践以了解教学的真实情景并获得教学经验。在这个阶段中,新手教师通常对学校与社会关系的看法较为开放化、理想化。但这种开放化与理想化随着实际教学的增加会逐渐消失,在现实中他们会渐渐意识到实际的教学与理想中的大相径庭,学生并不具有他们想象中的对学习的热情渴望,资历颇深的同事也并不能经常在一起讨论教学、交流经验,教学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得心应手。他们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因而不免产生

2、失落感。他们尚需要适应教学,并积累经验。二、优秀新手阶段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及对教学活动的适应,新手不断地成熟发展成为优秀新手,许多具有两年和三年教龄的教师大约处于这一阶段。这时的教师可以从教学活动中积累经验,意识到教学情境的相似性,能把过去所学的知识与现在所遇到的情境与问题相联系,使现在的教学超越过去。但在这阶段,他们对教学还缺乏信息,当学生对教师的权威提出挑战时,他们便束手无策,不知该如何重新树立自己的威信。经验在这时会影响教师的行为,但优秀新手往往经验不足。新手和优秀新手的工作都十分认真,但他们的教学却不是很成功的,因为他们常常仅仅恪守原则,犯教条主义的错误,缺乏对不同教学情境的分析和处理

3、问题的灵活性,不能及时总结经验。三、胜任阶段在拥有了更多的教学经验。并且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后,大多数优秀新手可以成为胜任教师,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达到这个水平。大多数工作了三、四年的教师都能达到胜任水平。此时他们的特点是:能有意识地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并制定教学计划,知道该采用何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讲课时,他们能让学生轻易地掌握重点和难点。并且能对课堂环境和学生的听课情况进行分析,较好地把握课堂教学。为了对课堂进行更有效地控制,他们会注意对所需教学信息作相应的分析。这样,他们对教学更有责任感,并以更强烈的感情对待教学,以期教学的更大成功。四、熟练阶段大约到第五年,有一定数量的教师

4、便进入熟练水平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直觉的作用变得越来越突出。教师对教学情境已产生了直觉感受,并且通过对教学情境的分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能够在更高的水平上发现教学情境的相似性,并对此加以有效地分析,能够对新的教学情境进行预测,并预测的明晰性、准确性不断提高。五、专家阶段有一定数量的教师可以发展到熟练阶段,但是达到专家阶段的就为数不多了。专家水平的教师凭直觉把握教学,他们对于教学是轻车熟路,十分自如。专家教师见闻广博,能够成功地鼓舞别人,指导别人,充满生机和活力,教学技能十分娴熟,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之中学到很多知识。对于专家教师,时间和经验都很重要。有研究表明,教师

5、至少在积累了十年的教学经验,在教室里讲述10000小时的课,在此之前至少当过15000小时的学生之后才有可能发展到专家水平阶段,每位专家教师都有长时间的教学实践和十分丰富的教学经验。第三节教师的知识结构与专业水平发展1 / 18中小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决定着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中小学教师职业是培养人的神圣岗位,教书育人过程是一个引导学生学会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也是教师教学知识生产与再生产的过程,教师的自身教学知识生产与再生产的方式和水平决定着教育教学能力的高低,作为合格的中小学教师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知识结构,教师的教学知识生产、再生产有哪些基本方式?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知识生产与生产能力?教育培养目

6、标包括人的知识、能力、技能、心理、品格等,在教育目标的多元论中,知识与能力,知识与技能,知识与心理,知识与品格到底是什么关系?知识到底是什么?人的指示呈现什么样的结构?教育学能否建立在科学的概念与命题体系之上?一、知识的内涵(一)知识是什么知识是什么问题,是千百年来人类社会一直在探讨和应用的基本问题之一,在现代社会,人们从各个学科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位讨论知识的含义,就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从教育学的角度看,所谓知识就是人们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认识,表现为对事物的知觉表象,概念、法则等心理形式。(二)知识与信息的关系,是有关知识概念的核心从物资一元论的唯物主义理论观点看,物质是客观存在唯一本源,物质

7、有五种存在形式,即质量、时间、空间、能量和信息。任何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离不开这五种存在形式。信息与事物统一存在,信息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物质的信息也是客观存在的,信息不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信息是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来源和中介,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通过自身所具有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动觉等感觉器官对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信息的反映。信息是人们对事物认识的唯一来源。人类对事物认识的过程就是人的头脑对客观事物信息的反映、储存、加工、组织过程,事物的信息和人们对事物信息的反映是沟通人们的认识和客观事物的中介。没有事物的信息和人们对事物信息的反映,人们不可能认识事物的现象本质和规律。知识的定义

8、:所谓知识,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信息的反映以及对信息的储存、加工、提取的产物。人们在环境活动中对事物信息的反映、储存、加工、组织、提取的过程就是知识形成、传播的过程,人们对事物信息的反映形成的知识是感性认识,信息加工和提取所形成的知识表现为理性知识。(二)中小学教师的层级知识或主体性知识按照知识获得和占有的社会主体来划分知识层级可划分为个体知识、群体知识和社会公共知识三类。1.教师的个体知识教师的个体知识是指教师个体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和生产的知识技能,个人知识是通过经验探索,技术训练,自我思考与自我组织过程形成的一套对自己有用的方式方法和策略,这些方式方法和策略中浸透着自己能力性和认识

9、品格,是人们在长期的体验、沉思、感情和领会,训练,应用基础上形成的实效性知识技能,个人知识的获得或占有属于个人。个体知识属于个体知识层面,有个性化、特色化、技艺化的特点,大量的表现为实践性知识。2.教师群体性知识教师的群体性知识,是指教师通过群体合作,群体知识获得生产的知识技能,是群体智慧的结晶,是群体文化的基础核心是学校、企业等群体组织知识管理,基本内容,群体知识是社会群体整体知识水平的整体反映,是由个人知识融合而成的,但不是个人知识的简单相加,群体知识作为学校、企业文化的共同成果应该为组织成员所共享。群体知识的获得或占有群体,团体组织的特性,知识共享是群体范围内知识界的权利,群体共识性、共

10、享性,是教师群体知识基本特征。3.教育公共知识教育公共知识是指为所有社会成员共享教育知识技能,具体表现为教育公共理论知识,技术,技能,技巧的关系,也就是能够被清晰和系统地表述出来的各种文本知识,具有社会性公共特征。教育公共知识,也是社会共享的科学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都是社会共享知识,各个学科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属于教育公共知识。4.教师个体知识、教师群体知识如何实现社会共享个体知识和群体知识具有私人化属性,属于知识产权保护范围,不能无偿的被他人和社会使用。那种希望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的个体知识、群体知识必须要提交社会知识界来讨论,认定,在这个认定讨论过程中,个体知识、群体知识就自然

11、失去私有的特性,必然要让社会共享。5.科学知识的形成科学知识的形成,必须经历由个人知识、团体知识向社会公共知识转化过程,个人知识、团体知识通过发表论文,得到社会的反响和应用,通过社会实践的检验,得到同行及至社会的认可,成为社会广泛认可的科学知识。科学知识是社会共享知识。知识共享是公共知识的基本特征,其重要标志是进入大、中、小学教材,中小学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向受教育者普及已有知识存量的基础部分,使之成为全民“常识”。(三)教师的质性知识质性知识是按照知识的性质划分的知识,按照质性知识划分,教师知识可划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指关于事实方面的知识。第二类是关于为什么的知识,是指原理和规律

12、方面的知识。第三类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是指做某些事情的程序,技术和能力。第四类是关于这些知识是谁的知识,一是指这些知识的来源和出处,了解某某知识是谁首先创造的,二是指在工作过程中,知道如果出现了问题应该请教谁。四)中小学教师的形态知识按照知识的形态划分,教师形态知识可分别划分为外显知识和内隐知识,文本知识和实践知识,理论知识和经验知识等三个范畴,外显知识、文本知识、理论知识的呈现方式是以理性知识外部呈现的方式存在着,属于社会公共知识范畴。1.教师的外显知识所谓外显知识,是指以文字、数字、图形等语言符号来表达,而且以资料,科学法则特定规格等形式展现出来的知识。这种知识随时都可以在个人与社会之间正

13、式而有系统的相互传送。通过物质化载体实现知识的符号化、信息化,比如语音、文字、纸张、磁带、计算机等物质载体,是人类的知识实现物质化,知识通过物质化实现显性化,使知识实现了时代传播。2.教师的内隐知识内隐知识也称为隐性知识,是相当个人化而富弹性的东西,个人主观的洞察力,直觉与预感等皆属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深植于个人的行动与经验之中,同时也贮藏在一个人的理想、价值观和情感之中,隐性知识在技术层面上包括一些非正式的个人技巧或技艺,在认知层面,包括行为习惯,理想信念、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观与心智模型等,深植于人们内心深处。隐性知识的认知层面虽然难以明说,但却深深地影响着人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教师的实

14、践性知识属于内隐知识。3.教师的缄默知识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内隐知识也叫缄默知识,缄默知识作为当代知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一般认为它是由英国科学、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于1958年最早正式提出来的。波兰尼认为:缄默知识就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存在于某个特定环境下的,难以正规化,难以沟通的知识,是知识创新的关键部分,波兰尼认为,人们在教育活动中只有以缄默知识为基础,才能意识到自己的理智力量。他基于我们知道的东西比我们能够告诉他人的东西要多,这一认识论命题,即人类通过认识活动的获得知识,包括了他们通过言语、文字或者符号的方式表达出来的知识,但是却不止于这些知识,在这些知识之外,还存在着其它类型的知识,

15、这种其它类型的知识就是缄默知识。4.内隐知识包含三个层级知识根据上述对缄默知识的定义,我认为缄默知识并不等同于内隐知识,内隐知识即个人的知识,是被个人学习掌握和创造的知识的总和,是个人掌握的理论知识和经验知识的总和而缄默知识仅仅是内隐知识、隐性知识的组成部分之一。内隐知识按照能够被意识和被表达的程度,我把它们分别称之为内构知识、内化知识和缄默知识,这三类知识分别构成三个层级知识。(1)第一个层次是内显知识,即内隐的结构化知识,人们能够清楚地意识到且能够通过言语明白表达出来的知识,是可以运用概念加以捕捉或呈现的知识。比如人们考试、答辩、演说的个人知识就是结构化的内隐知识。(2)第二个层级是内化知

16、识,仅仅能够意识到但却不能够通过言语来表达的知识,即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知识。内化知识比内显知识更多,人们知道的比能够说出来的东西多得多。知识形态的转化、融合是知识创新、知识学习的基本方式,外显知识与内隐知识的相互转化,是学习与知识生产的基本方式。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内隐知识、缄默知识的转化融和实质是生产、科技创新的基本方式。人们学习的过程,掌握知识的过程就是外显知识的内隐化的过程,也是知识再生产的过程。(五)中小学教师的内容知识1.按知识的内容结构划分按知识的内容结构划分,中小学教师知识分为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哲学知识,也可以分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还可以分为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技能知识等。在科学技术领域,文化艺术领域和教育领域人们学习、掌握、传播、应用、更新的知识大量是内容性知识。人们对内容性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