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第八章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64317880 上传时间:2021-01-27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2.5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概第八章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毛概第八章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毛概第八章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毛概第八章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毛概第八章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毛概第八章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概第八章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1)按劳分配的内容,(1)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3)现实依据:社会分工仍然存在,劳动仍然是谋生的手段,(2)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1)体现在全社会分配领域中主体的分配原则; (2)体现在公有制经济内部主体的分配原则; (3)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3)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意义,生产要素

2、分为两大类: 一类各种物质生产条件,如土地等自然资源、生产厂房、设备、原材料等; 另一类人的劳动,包括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提供的活劳动、技术、资本、信息、管理等。,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前提是存在着生产要素的多种所有制。 承认各种生产要素同劳动一样,都是物质财富和使用价值的源泉,是社会生产不可或缺的因素。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2)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然性,(1)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主要是个体劳动者和雇佣劳动者。 (2)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按个人投入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或生产资料的数量与质量进行分

3、配,如投资人通过储蓄、投资、集资、入股来获得利息、股息、利润、租金及各种产权的级差收入。 (3)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3)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形式,1、优化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2、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4)两个分配相结合的意义,基尼系数最大为,最小为。前者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人全部占有了;而后者则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即人与人之间收入完全平等,没有任何差异。但这两种情况只是在理论上的绝对化形式,在实际生活中一般不会出现。因此,基尼系数的实际数值只能介于之间。,按照国际惯例,基尼系

4、数在0.2之下,表示居民之间收入分配“高度平均”,0.20.3之间表示“相对平均”,在0.30.4之间为“比较合理”,同时,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认为0.40.6为“差距偏大”,0.6以上为“高度不平均”。,基尼系数在中国的演变,按照世界银行的测算,改革开放前,我国居民总体的基尼系数小于0.2。 改革开放后,我国居民的基尼系数逐渐发生变化,收入分配关系逐渐演变。从1981年到1984年,我国居民总体的基尼系数从0.288上升到0.297。从1984年到1989年,我国居民总体的基尼系数又从0.297增长到0.349; 1998年达到了0.456,1999年达到了0

5、.457,2000年达到了0.458,2001年达到了0.459,每年以0.1的速度在递增。这已经超过高收入国家90年代0.338的平均水平.,基尼系数在中国的演变,十八届三中全会決定明確提出要“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收入分配調控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建立個人收入和財產信息系統,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清理規范隱性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縮小城鄉、區域、行業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欖型分配格局。”,数据显示,到2013年底城镇人口7.1182亿人,比上年末增加2103万人,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2.57%从城乡结构看,在2013年

6、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后,今年城镇人口继续增多。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917元,扣除价格因素实增10.7%,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双双跑赢GDP,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第三年超过了城镇居民。,4、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形成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发展方式。 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增长方式: 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7、 政府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有以内需驱动型和外需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有投资拉动型,消费推动型、出口带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有外延粗放型和内涵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做到 “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 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的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从三驾马车到三大发动机 经济下行对经济结构优化会起到促进作用。

8、2014年经济结构在过去的基础上继续优化,其中,经济增长动力结 构由原来主要依靠需求边的“三驾马车”出口、投资、消费,开始 更多地向供给边的“三大发动机”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转化,“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涵义,特 点,内 容,新型工业化,途 径,要求,特点,意 义,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达国家是从工业化走向信息化的。 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 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 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新型工业化,途

9、径,涵义,要求,特点,意 义,新型工业化在于它同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 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 坚持城乡协调发展; 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新型工业化,途 径,涵义,要求,特点,意 义,紧紧抓住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途 径,概 念,特 点,内 容,意 义,新型工业化,制造业.wmv,新型工业化拓宽和丰富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克服了传统工业化的弊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新型工业化,途 径,概 念,特 点,内 容,意 义,国家统计局2014年1月2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中

10、国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历史性变化: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2013年提高到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 统计显示,第三产业的壮大发展,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最鲜明的特征。1979年至2012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实际增长10.8%。工商总局数据显示,去年上半年中国第三产业企业户数首次突破1000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71.94%。 专家强调“制造业发展需要生产服务业支持,生产服务业的发展将为制造业的专业化、细分化、由大变强提供有力支持。只有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互支撑,才能打造一个强大的、协调的中国经济。”,(2)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

11、主创新道路, 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创新型国家,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

12、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是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二是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三是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 四是进一步扩大科技开放合作。,用15年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各类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 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长春一汽轿车组装车间。北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组装车间。 本报记者 李树贵摄 大图 吉林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CRH350型动车组。,重

13、大意义: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二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的重大决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和新的基本途径。,(3)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新农村建设总要求,生产发展中心环节,生活宽裕建设目的,乡风文明农民素质,村容整洁农村新貌,管理民主政治保障,课程小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完成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目标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历史过程,这需要我们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我们必须吸取以前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与教训,不能急于求成,而是在稳步当中求发展。,本章阅读文献,1邓小平文选第2、第3卷中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述,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江泽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第四、五、六、七、八、十一、十二专题,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干部群众关心的25个理论问题,学习出版社2002年版。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 6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5年12月31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