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竞争的博弈分析》

上传人:tang****xu6 文档编号:164312625 上传时间:2021-01-27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32.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竞争的博弈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企业竞争的博弈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企业竞争的博弈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企业竞争的博弈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企业竞争的博弈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竞争的博弈分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企业竞争的博弈分析摘要:通过建立两个之间竞争的博弈模型,得出在完全信息条件的假设前 提下,两者之间的博弈届于“囚徒困境”博弈,并且证明了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 两间的博弈可以走出“囚徒困境”。最后提出要想摆脱“囚徒困境” ,保持长期 的合作关系,就需要某种组织的约束,如建立产业集群或是由某种共同的利益联 结在一起的联盟。关键词:竞争;“囚徒困境”;博弈1引言博弈论是研究理性主体的决策者之间冲突及合作的理论。博弈可能选择 的策略决定于博弈规则,而最终的实际结果依赖于决策策略的选择。目前,之间的 合作竞争越来越受到博弈参与者的重视。 本文通过建立两个之间竞争的博弈模型 从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动

2、态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三个角度分析论证了 博弈的结果,并在此结果的基础上提出有利于合作竞争的相关政策建议。2完全信息博弈分析21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分析假设存在甲、乙两个,双方生产的产品、规模和所处环境等因素相似,并 且均希望通过竞争使本在市场上占据领先地位。现在市场有一笔大的订单,但必须给出优惠的条件才能吸引对方,双方想联合得到这笔订单,每个都有合作和不 合作两种选择。现构建一个博弈模型。在联合获取这笔订单的过程中,如果双方均选择合作,即双方共同出资联合竞争这笔订单,制定并执行统一的价格,则甲、 乙双方均可获得10个单位的收益。如果一个选择不合作,则该需为其优惠条件付 出3个单位的收益。那么,如

3、果两个政府都选择不合作,则双方获得的收益均为7。 如果一个选择合作,而另一个选择不合作,则选择不合作的能够提供更为优惠的 条件,从而将对方50%勺收益吸引过来,因此,不合作方可获得7+10*50%=12个单 位的收益,合作方的收益为10-10*50%=5个单位。根据上面所说博弈条件,可列出 双方博弈的支付矩阵,见表1。假设甲、乙两个均为理性人,那么它们都会按照实现其利益最大化的原则 进行选择。在博弈的过程中,如果让乙先进行选择,无论甲选择合作或不合作,乙 都是选择不合作带来的收益最大。同样当甲进行选择时也会选择不合作。 那么对 甲乙两个来说,不管对方的选择是什么,自己的占优策略就是选择不合作,

4、最终的纳什均衡是(不合作,不合作),收益组合是(7,7)。在这种状态下,双方都没有动力 做进一步改变。然而对整体而言,(合作,合作)这个博弈选择才是对双方来说都最 有利的均衡解。但是,在理性的假设下,博弈的一方不能控制另一方的决策,双方 都会有选择不合作的动力,因此它们都从各自短期利益出发,走进了 “囚徒困说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各都是从各自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整体利益 考虑问题,在缺少有效的外部约束的情况下,博弈最后形成的结果只能是“囚徒 困境”。这种结果不仅损害了整体的利益,使得市场秩序被破坏,社会效用被降低; 而且这样不合作的后果可能导致一种毁灭性的恶性竞争局面。22完全信息动态博

5、弈分析下面我们从动态的角度来对竞争行为进行分析。假设甲、乙仍符合理性 人的条件,在第一轮博弈结束后,双方都选择不合作,则意味着双方都将会提供更 加优惠的条件来竞争这笔订单,此时,如果双方给出的优惠条件相同或者接近,使 得对方无法抉择,那么甲、乙两为了竞争这笔订单势必将提供更加优惠的条件。 但是无论是哪一个先行动,最后出现的结果还是(不合作,不合作)。在第一轮博弈的基础上,如果双方都选择合作,表示双方都接受第一轮最 后对方提供的优惠条件,都不改变,则都可获得7个单位的收益。如果都选择不合 作,则由于他们均提供了更为优惠的条件吸引订单,因此他们的收益均为4个单 位。如果一方选择合作,一方选择不合作

6、,那么选择不合作的必定先给出更为优惠 的条件与另一方竞争,假定可以吸收对方50%勺收益,则不合作的将会获得4+7*50%=75个单位的收益,选择合作的获得的收益为 7-7*50%=35个单位。在第 一博弈的基础上,第二轮的博弈中甲、乙的均衡情况如表2:第二轮博弈最后形成的均衡结果还是(不合作,不合作),这乂出现了新的“囚徒困境”。新一轮的博 弈结束,双方所获得的收益将更少,从而使得双方本该收益最大化的合作行为变 为同时降低收益的竞争行为,最终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降低,这就是竞争的 结果。如果如此继续进行下去,双方的收益还会进一步减少。但是,无限次的重复博弈竞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这种状况 ,

7、因为多次 选择不合作的反悔行为会对声誉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另一方面,如果双方在博 弈中的收益一再减少,也必定会通过协议商谈等方式改变这种状况。 然而,在完全 信息情况下,实现合作需要双方具有无限次博弈机会以及足够的耐心 ,而且博弈 机会从来都是有限资源,不可能博弈无限多次。3不完全信息博弈分析在现实生活中,各不可能完全理性,问的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是常态,因 此,问的竞争更符合不完全信息情况下的有限次重复博弈的动态选择。下面证明 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只要博弈重复次数足够多,在有限次博弈中可以走出“囚 徒困境”,合作行为会出现。在上面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模型下,假设双方均为理性人,那么它们最后 的

8、占优策略为(不合作,不合作)。假设一个是理性的,另一个是非理性的,非理性 的对自己的声誉看得非常重,在第一阶段它必然会选择合作,在以后的阶段,它将 会参考对方第一阶段的选择,如果对方合作他将选择合作,如果对方不合作它也 将选择不合作;而理性的通过博弈分析,不管对方如何选择,它都会选择不合作。 因此在此假设下,博弈的均衡为(不合作,合作)。假设双方均为非理性人,那么它 们不管对方怎么选择都将会选择合作,所以这次博弈的均衡结果是(合作,合作)。以上分析的是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一次性博弈,接下来分析不完全信息 情况下的重复博弈。假设甲、乙分别有理性和不理性两种类型,双方都只知道自己的类型,且知道对方届

9、丁非理性的概率是 p,届丁理性的概率是1-p。非理性不 能原谅对方任何反悔的行为,因此如果对方在t 0阶段选择不合作,它将会从 t 0 1阶段开始选择不合作直到整个博弈结束;而理性可以采取任何认为对自己有利的策略。假定双方是在一轮博弈结束,观察到这轮博弈的结果后进行下一 论博弈的,而且博弈重复的次数t足够多;博弈双方的收益是每一轮博弈的收益 贴 现 值 之 和 , 设 贴 现 因 子 为 9 (010p(1- 9 D/O- 9 )+(1-p)7(1-9 D/fl- 9 )-2,即tln1-(7+2p)(1-9 )/(3p)/ln9,则表示甲的第二种战略肯定优丁第一种战略。也就是说,只要t足够大

10、,甲从一开始就选择不合作就不是最优战略。由此说明,只要双方重复博弈的次数足够多,当博弈次数超过某一临界值时,在第一阶段 选择不合作对理性而言不是最优战略,即此时双方选择合作才是最优战略。4结 论及政策建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各为了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疯狂竞争,促使 “囚徒困境”产生,造成市场秩序破坏,社会效用降低。在完全信息条件下,需要 进行无限次重复博弈才能走出“囚徒困境”。因为在无限次的重复博弈中,各博弈参与人考虑到今天做出的选择不仅决定当前博弈的结果,而且影响以后的选择。若以后的利益对影响足够大的话,就会从长远利益出发选择合作,从而达到一 种更有效率的均衡。但事实上,无限次的重复博弈

11、往往难以实现。而在不完全信 息情况下,只要重复博弈的次数有限但足够多,未来合作收益足够大,即便合作意 愿较低,为了获得长期利益的最大化,也会建立并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在现实生活中,为了保证博弈重复次数足够长,往往需要一个超越个人利 益之上的组织,发挥多方面的整合作用,使得问的合作得以维持,最终形成“皆 赢”的理想局面。首先,可以建立产业集群。在产业集群内,如果出现上述完全信 息静态博弈中的不合作行为,会很快通过信息沟通机制在产业内部和交易伙伴之 间传播开。因此,不愿意违背信誉,付出高额的代价,那么就有足够的动力维持相 互之间的合作关系。其次,还可以建立由某种共同的利益联结在一起的联盟,比如 卡

12、特尔。在经济活动中,如果两家或几家组成一个由某种共同利益的联盟,在短期 内,他们就会共同合作,一起争夺市场份额。但是由于新生产者、新产品的进入和 联盟内部成员之间的互不信任,导致联盟不可能长期存在。此外,要想在竞争的博弈中摆脱囚徒困境,并从中胜出,还需要加强信息 资源建设,为博弈战略的选择提供强有力服务。由于各在市场上处于一种无组织 的状态,博弈双方必须依靠自己的能力来维护自身利益。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方 对另一方具有完全信息,了解对方的合作倾向,那么对它做出是否合作的判断是 非常有利的。参考文献刘平兵不完全信息下囚徒困境重复博弈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XX,(2).本斯博弈论基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夏天,叶民强双头模型战略联盟决策的稳定性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XX,(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