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死亡赔偿研究(下)》

上传人:tang****xu7 文档编号:164309478 上传时间:2021-01-27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21.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侵权死亡赔偿研究(下)》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侵权死亡赔偿研究(下)》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侵权死亡赔偿研究(下)》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侵权死亡赔偿研究(下)》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侵权死亡赔偿研究(下)》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侵权死亡赔偿研究(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侵权死亡赔偿研究(下)》(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侵权死亡赔偿研究(下)关键词:死亡/侵权责任/赔偿制度 / “物质生活水平维持说”内容 提要:已成为 社会 热门话题的侵 权死亡赔偿,需要更多的理性思考与合理的 制度构建。作者认为,侵权责任法无法也没 有必要对死者或者死亡本身进行救济;作为民事责任方式的赔偿,只能是对死者近亲属 财产损失和精神损害的救济,在制度上则体 现为对死者近亲属相关财产损失赔偿、精神损害赔偿以及对被抚养人合理生活费的赔 偿和死亡赔偿金。“维持被抚养人或者近亲 属一定的物质生活水平”,是作者提出的修 正“抚养丧失说”和“继承丧失说”的一 种理论主张,构成本文论证被抚养人生活 费和死亡赔偿金的理论基础。四、对死者近亲属精神损

2、害之赔偿近亲属获得精神损害赔偿的请求权基础1. 近亲属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侵权死亡赔偿制度的目标不在于救济死者, 而是对与死者有关联的生者因死亡事实造 成的精神损害和物质生活条件的减少予以 救济。因侵权行为发生受害人直接死亡,近 亲属享有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系继承自 死者,还是其所固有在各国法上经历了一个 发展演变的过程,最终各国均朝着“继承 否定说”的立场前行,逐步认可系近亲属固 有而非继承自死者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继承否定说”坚持了精神损害赔偿“人 身专属性”,解决了继承说下与近现代民 法主体理论可能出现的矛盾。同时,认可系 近亲属固有请求权,权利人的范围比继承人 范围小,符合精神损害

3、的主要功能:针对亲 人去世引起的精神痛苦予以救济。精神损害赔偿金是极为有限的资源,应给予受到损害 和影响最大的近亲属。精神损害赔偿具有 制裁性和填补性,但从近亲属角度来考虑, 更有对近亲属精神的抚慰性。由于亲人的亡 故,近亲属经受生离死别的痛苦历程,他们 因此而遭受精神损害。基于这样的认识,就 必然得出一个结论:死者的近亲属自己有权 请求精神损害赔偿。当然,侵权死亡案件样态并非完全一致:有 些受害者直接死亡,有些受害者往往经过一 段时间痛苦折磨后不幸死去。对于死者非即 时死亡的情形下,是否认可死者“间隙”内 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及允许近亲属加以 继承是颇有争议的问题。受害人在遭受加 害人一方的

4、侵害,经过一段痛苦的经历后未 能从死神的魔掌中挣脱出来,最终死亡。受 害人在这一时间阶段里的痛苦和疼痛并非 不可证明,其真实性可以通过未亡者的间接 证明、常识推断和专家证言等得到证实。但 对于客观的损害是否应当承认死者在死亡 间隙中享有独立的损害赔偿请求权?目前存在“救济肯定说”与“救济否定说”两 种对立观点。作者认为后一思路更为合理: 精神损害赔偿应支付给受害者本人方能体 现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价值。受害人事后死 亡将丧失抚慰的目标,因而其请求权应随主 体资格的消灭一并消灭, 近亲属 自然 不能“继承”行使这种请求权。并且,承认死者 产生间隙内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并允许近 亲属继承,还会带来与近

5、亲属固有的精神损 害赔偿请求权的并立,请求权体系如此复杂 有无意义值得怀疑。更重要的是,承认死者 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对于赔偿数额的提高 并不像设想的那么明显。当然,如果精神损 害赔偿的请求已经得到赔偿义务人承诺、法院受理,精神损害赔偿数额已确定或处于确 定过程中,即可以作为金钱债权成为继承的 对象。我国法释200320 号第18条第2款 即作如是规定,死者生前存在感知死亡的精 神痛苦,在极为有限条件下才享有独立的请 求权。该条款在起草时参照了原德国民法 典第847条及我国 台湾 地区民法第195 条第2项的规定,比较合理。2. 近亲属共享的请求权在我国,近亲属范围比较广。在侵权死亡的 案件中

6、,如此多的近亲属,是分别享有自己 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还是共享一个统一 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呢?每个人的人格 都是独立的,每个人的精神利益也是相对独 立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似乎每一个近亲属都 应享有此等分别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但是,如果从案件的整体性来考虑,从加害人 的赔偿义务来考虑,似乎将此等精神损害赔 偿请求权界定为一个由近亲属共享的请求 权为宜:由近亲属共享一个统一的精神损害 赔偿请求权,对于案件的处理较为方便,对 于加害人而言其赔偿义务也相对确定,不会因为近亲属人数的不同而导致精神损害赔 偿数额的巨大差别。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 认为:在请求侵权死亡精神损害赔偿的案件 中,近亲属应当作为

7、一个整体主张统一的精 神损害赔偿;原则上,不因为近亲属人数多 寡而影响一个案件中的精神损害赔偿数额。3. 精神损害赔偿金在近亲属间的分配在侵权死亡案件中,近亲属获得的精神损害 赔偿金如何分配,作者以为以下规则可供 参考:近亲属协议分配。这体现了民法的 自愿原则,如果近亲属能够对此进行协商达 成分配协议,则应听任意思自治,无需行使 公权力加以干预。配偶和亲等较近者优先。近亲属与死者关系不同,配偶和与死者亲等 近者获得精神损害赔偿金,与死者亲等远者 不获得精神损害赔偿金。质言之,配偶、子 女、父母获得精神损害赔偿金,祖父母、外 祖父母和兄弟姐妹不获得精神损害赔偿金。全民大体相当的赔偿数额的构建在讨

8、论侵权死亡赔偿时,我们应当对时下甚 嚣尘上的一个观念予以批判:其从“人生来 就是平等的”出发,主张死亡赔偿金应当是 一样的。这样的认识陷入了一个误区:它认 为各种侵权死亡赔偿是对“命价”的赔偿, 殊不知生命无价,侵权责任法救济的不是死 者的生命,而是生者精神和财产方面的损害。 但仅就死亡导致的单纯精神损害赔偿而言,作者认为在标准上具有更多的统一性或者 说赔偿数额的平等性:我们不能认为死者因 年龄、性别、受 教育 程度、死亡前的收入 状况、城镇或者农村居民身份等存在差别, 导致其近亲属的精神损害程度不同。只能得出这样的假定:任何人由于加害行为或者准 侵权行为而死亡,给其近亲属造成的精神损 害是基

9、本相同的,因此相关的精神损害赔偿 数额也应当是大致相当的。在目前情况下, 10万元左右的死亡精神损害赔偿额度是比 较适合我国社会 经济 发展状况的。当然,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不同地区根据具 体情况做出调整也是必要的。确定一个全民大体相当的精神损害赔偿数 额,除全民对其亲人遇害死亡原本就有巨大 的几乎等量的精神痛苦外,还有如下重大意 义:首先,在道德层面上,它是对“同命不 同价”的正面回应,到目前为止该项赔偿是 少数可以有力回应“同命同赔”的规则;其次,在侵权死亡赔偿制度范围内,确立一个 数额较大的精神损害赔偿,可以减小财产损失存在的巨大差异,矫正重财广损害轻精神 损害赔偿的错误倾向,还侵

10、权死亡赔偿以本 来面貌;再次,肃清侵权死亡赔偿领域的各 种不同意见,构建一个简洁有效的赔偿制度; 最后,在精神损害赔偿内部,该数额将很可 能成为其他各类精神损害赔偿的参照。五、被抚养人生活费与死亡赔偿金被抚养人生活费根据民法通则第119条,“死者生前扶 养的人必要的生活费”首次成为我国侵权 法上一项独立的请求权规范。但该条所规定 的生活费的赔偿为是死者生前扶养的人“必要的”生活费,显然贯彻了 “扶养丧失 说”,被扶养人所获赔偿仅为受害人死亡产 生的“逸失利益”损失的一部分,用于满足 个人基本生存需求。民法通则仅仅对被 扶养人必要的生活费做出规定而没有规定 其他“逸失利益”损失赔偿, 对于因侵权

11、死 亡而导致家庭的整体收入减少,物质生活水平下降,不能被纳入被扶养人生活费而获赔。 这在当时社会经济条件下基本是合理的,因为其时绝大多数人对家庭最大的经济贡献 或者近亲属可期待的经济利益,莫过于必要 的生活费。依据最高人民法院 1988年的司 法解释,被扶养人必要的生活费用之标准,“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实践中,有的法院 参考或比照国务院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 法中规定的标准,即当地居民困难生活补 助标准;有的法院按照当地居民平均生活费 标准;还有的法院按照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 活保障费标准,等等。说明被扶养人生活费 的赔偿基本被限定为“救济水平”。但是, 今天的社会情况已大为不同: 一个家庭的三、

12、四个成员可能都有收入而相互不扶养;一个作为主要收入者的家庭成员除了给被扶养 人提供“必要的生活费”夕卜, 还承担着更多 的经济使命,如供按揭、供成年子女上大学 等。因此,仅仅赔偿“被抚养人必要的生活 费”显然不合理,需要借助新的赔偿项目给 受害人一方提供更公平的救济。死亡赔偿金1.死亡赔偿金设置意旨与性质侵权致人死亡,在财产损害方面来说会给受 害人共同生活的家庭共同体造成财产损失。 因为近亲属被认为与死者是“经济性同一 体”或“钱包共同”关系, 因婚姻或者扶养 关系能够合法取得直接受害人正常生存情 况下个人消费部分以外的全部收入。侵权事 故导致受害人提前死亡,而使这部分应得利 益逸失,对此赔偿

13、义务人应当予以赔偿。对 于这部分“收入损失”的赔偿有“抚养丧 失说”与“继承丧失说”两种立场。依据扶养丧失说,可以较为准确地确定该部分收入 损失的数额,但是缺点在于判给受害方数额 较低。我国民法通则采取了这种做法, 将该部分收入损失仅仅等同于被扶养人必 要生活费。依据继承丧失说的优点在于判给 受害人近亲属的死亡赔偿金数额较多,对赔偿权利人的保护更为周到,但缺点在于:首 先,继承丧失说中的推测性成分太重; 其次, 在受害人为卑亲属而由尊亲属继承的场合, 因卑亲属的未来能够生存的期限长于尊亲 属,因此该部分收入损失就要比尊亲属作为受害人的时候多,显然不合理。通过分析可知,单纯按照哪种学说界定该部分

14、收入损 失均有一定偏颇性。笔者认为,吸收两种学 说的长处,构建近亲属“一定物质生活水平 维持说”更为合理。根据该说,侵权死亡产 生的“逸失利益”财产损失的赔偿旨在维 持被扶养人和近亲属一定的物质生活水平, 而不仅仅限于被扶养人必要的生活费。一方面,该说突破了 “扶养丧失说”所确定的较 低的生活维持水平,对于赔偿数额增加以维 持更高生活水平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 其摒弃了 “继承丧失说”推导过程中的过 度推测,简便而直接地切入价值主题,明确 宣称死亡赔偿的目标即是维持死者近亲属 因亲人去世可能降低的一定生活水平,而不是获得遗产,赔偿数额虽与死者生前收入状 况有关,但并不必然。在所维持的“一定水

15、 平”之确定上,有三种可供方案选择:维持 案件发生前物质生活水平;维持当地社会一 般物质生活水平;维持当地救济水平。三种 物质生活水平之维持或者说三种死亡赔偿 金标准值适用,更有利弊。“案件发生前物 质水平”看似最为公平,但受害人生前收入 水平的极高与过低两个极端情况下数额悬 殊,导致主观 计算 两极分化,社会效果未 必好;“当地救济水平”忽视我国多年经济 社会发展,对于受害一方过于苛刻,所以笔 者认为可以考虑排除两极分化,将“一定物 质生活水平”确定为被扶养人和近亲属当 地社会一般物质生活水平较为合理。为维持当地社会一般物质水平,“死者生前 扶养的人生活费”赔偿项目主要起到基本 保障的作用。

16、对死者生前抚养的人之未来生 活费予以赔偿,一般不考虑死者生前的收入 状况而是考虑被抚养人的年龄、当地居民的平均生活状况等。这种救济与其说是以填补 损害为目的不如说是以兼顾社会一般正义 为目的,给予被抚养人达到或者基本达到当 地平均生活水平的救济。 该项请求权的独立, 体现了法律对被抚养人利益尤为重视,体 现了法律对生者基本生存权的保护。但是,在被扶养人生活费项目之外,还必须构建新的财产性赔偿项目实现对死者近亲属生活 适当高于“保障水平”从而达到当地社会 一般物质生活水平的权利之保护死亡 赔偿金。2.死亡赔偿金的计算标准综观各国死亡赔偿金的计算情况,大致有三 种模式:完全以死者生前的收入状况为依据, 按照其可能挣取收入的年限与其年收入之 乘积减去其自身可能的生活费用,得出侵权死亡赔偿的数额。这是完全个别化的死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