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概念中的装饰色彩摘 要: 关键词: 引言在中国五千年历史的长河中,中国传统装饰艺术存在于各种形式的载体中,对它存在的某一片段进行赏析,都感知其中的精彩,为之高度的感染力所惊叹在历史进程中,先哲们的思想处处得到了体现,在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的中、儒家和道家的论述贯穿了中国历史上对社会、艺术、建筑等的影响应该指出哲学渗透在各种物质、意识形态中,同时在中国一个历史时期或地域的装饰色彩艺术成就的呈现,都与其所具有的技术和物质条件密切相关意识与地域条件的互相叠加成就了中国传统概念的装饰色彩中国人的传统的色彩观“五色观”就是最集中的体现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禅学思想影响着各种领域,建筑、绘画、瓷器等都洋溢着有中国传统色彩精神的光辉,又促成了各具特色而又异常复杂而又精彩纷呈的装饰色彩艺术的形成体系和文化精神传统一 中国的装饰色彩观1 “五色观”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发展几千年以来,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色彩观点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色彩观点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色彩审美意识之中,色彩对民族的意识形态和精神有着强烈的体现集中色彩体系就是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五色体系”,即“五色观” 五色观是中国美术史上特有的一套用色理念。
它区别于西方的科学色彩体系,带有了中国古代阴阳五行思想的精神通过对古代原始信仰、阴阳五行以及传统的辩证思维意识形成的.它是继承远古人类对单色的崇拜特征,结合中国人自己的认识宇宙的观点并与所谓构成世界的其他基本要素例如;季节、方位、五脏、五味、五气逐渐发展而来的具有强烈的系统思维惯式,中国最早的关于“五色观”的提法记载《周礼》中有所提及,“据史书《周礼》记载:“画绩之事杂五色”,这是目前我国最早关于色彩概述的最早文献,它比西方的“七色不美观”,“三色不美观”都要早上一千余年的时刻这里面所指的 “五色”就是青、赤、黄、白、黑在《尚书》、《老子》、《庄子》、《荀子劝学》、《礼记礼运》、《礼乐记》等传统著作中都有对五色的一些阐述东汉经学家刘熙曾进一步分析,在他的《释名》中写道:“青色为主,生物生长之色;红色为赤,太阳之色;黄色为光,日光之色;白色为启,如同化水之色;黑色为晦,如同昏暗之色把五色与自然状态加以联系,他认为这五色都称为正色,除五色之颜色都不纯净,五色即正色、即原色,是构成色彩的最基础内容,“五色观”色彩理论的记载,由此也奠定了我国传统色彩的美学观念的形成五色体系”的建立对于推动古代色彩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色彩艺术的繁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区别与西方科学的色彩分析的重要理论。
通过在原始逻辑的思维上以一种辩证的思维把人类从自然中的色彩中解放出来,形成了规律化的思维,使色彩不局限在辨析上,而是通过多种形式和意义表现在生活中,集中成为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形象文化符号,色彩成了某种阶级和社会层次的象征,集中体现在了尊卑和贵贱上,帮助统治阶级的维护其自身利益,和统治秩序在百家争鸣的先秦时期时期对自然现象的归纳总结更趋于系统的思维,色彩随着各种艺术观的形成更趋于成熟古人把“五色”于“五行”相应的联系在一起,“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种传统文化里的被赋予自然物质产生万事万物本源属性的五种基本元素,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也随着提出,季节的更替,方位的转变,复杂色彩的分类,人们都认为与五行密切相关,类似与统筹和分属的关系五色根据自身特点与五行的五个方位相适应五种色彩,象征自然要素中的一个部分,即以红色让人联想到火;以黄色则属于金颜色;以青色象征水;以白色与尘土灰尘联系起来;黑色则如同炭黑的木同时还提出五种色彩及季节、方位的关系的关系,即青色与东方和春季;红色与南方和夏季;白色与西方和秋季;黑色与北方和冬季;黄色作用与中央而且五行相生,五行相胜的理论影像至深,几乎所有的领域都适应到了,2 儒家思想对传统的装饰色彩观影响儒家色彩观主要从“礼”的角度出发,最终实现规矩化和有续化,周朝是建立的色彩典章制度在儒家思想中是不可改变的,把“五色”定为正统的正色,并赋予尊卑、贵贱等级相适应意义,代表与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严格的等级关系,色彩装饰和配用有着严格的规章制度,不可混淆滥用,更不可颠倒,如有违反是为大逆。
历史记载孔子曾斥责齐桓公“恶紫夺朱”,实际上是认为齐桓公滥用服治用紫色污蔑了正色赤的位置,违背了礼字规范 “白当正白,黑当正黑儒家不仅把色彩赋予以社会伦理道德的层面,同时也发现了色彩的审美价值价值孟子曰:“目之于色,有同美焉”,儒家的色彩认识在春秋战国时期甚至在封建社会的服饰和礼器都集中的反映出来,孔子没有论述色彩的装饰规律,但色彩与自然事物比拟人的道德思想,色彩隐藏在装饰中暗示人的美德,从中能发现人的高尚人格,儒家的这种把色彩和性格、思想、品德相类比方法对中国色彩象征意义起了很大的意义,其产生的具大的影响一直到现在都磨灭不掉3 道家思想对传统的装饰色彩观的影响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庄子则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最终形成了老庄哲学,道家思想以老庄的自然天道观为主体内容,关于“道”,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字之曰道老子提出的道是指宇宙世界万物的本源,本体的它先于天的万物而存在,并最终化生天地万物的结果,老子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的,中国传统的色彩判断与感受道家的一些理论影像比较多道家对于艺术的态度和它的理论所衍生出的观点极大的不同于儒家的艺术观,儒家把艺术与社会功能联系起来,将艺术与礼乐典章结合,把艺术上升到一种意识规范的反映,而道家从某种形态上否定艺术,认为艺术阻碍了人认知世界“道”的意义。
老子把社会的争乱的原因归罪于五音、五色、五味等人自我的主观享受,他认为艺术活动是堕落的,带来了五官功能的退化,使人本身失去原始认知自然本性的功能毁坏.人们由于追求这种形式的生活给社会造成灾难,带来了欲望的膨胀,从而使人们处于战乱、纷争之中庄子反对艺术的态度比老子有统一处具体的分析了艺术的消极作用, “文灭质,博溺心”是庄子提出来的.艺术使得感觉的退化、情欲的增加,破坏了心灵的纯洁,衍生出了人的虚伪,从无为到无欲再到无知,是保持人的自然性情的根本状态,抛弃繁复音乐和炫丽彩绘,才能恢复天真的如婴儿般的纯真,实现人与“道”的完美结合,融汇到“道”的洪流中老庄认定的美不是人为的,老子认为美在自然之中,美是尽述不得的,存在在自然之中,应该肯定道家对自然美的认识,相对儒家将自然的审美束缚于伦理礼义中的认知,是强调了和谐的色彩在自然中的存在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载审美上逐步形成的道家的纯粹单一存在的评价现象在道家的主张淡泊无为的思想指导下,道家的色彩观主张“无色而五色成焉”,,体现在艺术上追求无色之美,以无色之感为最美,也就形成了在对比较小或者色彩对比不存在的条件下,色彩的感染力才集中尽现出来道家崇尚自然,反对比较雕琢出来的色彩,反对主观构架。
道家的“道法自然”,回归自然本我,以最原始的方式呈现,追求自然色彩的平淡素净之美的色彩观对中国绘画色彩观,特别是对文人画家的色彩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对书法、篆刻、也有深刻的被解读道家的色彩认知与阴阳家的理解有共同支出,从而五行的色彩学也对色彩的理论有深刻影响,五色相生是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阴阳五行学说是古代中国哲学探讨宇宙起源、宇宙衍变规律的理论模式这就决定了道家对色彩装饰上起到了制约色彩充分表现的现象黑色,即是幽冥之色,起然生死的天界之色,并选择黑色作为道德象征之色,阴阳高于万物,黑白高于五色,道家的审美态度直接影响到中国绘画色彩美学思想,但东方的装饰色彩极大的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这种影响变成了一种东方色彩符号,成为我们当代社会利用并继承传统的可贵的遗产,成为东西方装饰色彩的根本区别,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为自豪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中国传统色彩元素二中国传统绘画在各种形式上有装饰色彩的色彩表达中国画的线造型特点决定了中国传统绘画所反映出的装饰性的色彩,这种色彩并不是科学的真实的“光”与“影”的所还原的色彩,而是以物象“固有色”来组合呈现色彩关系,或者以完全的主观色彩来呈现的。
其中有复杂的物象构成平面化的画面的倾向,并不受特定时间和地点“客观物象”的制约,忽视光源色的存在价值,是否有环境色对物象色彩的影响,是一种主观性很强的色彩应用绘画中国传统色彩观强调主观归纳,所以装饰的效果比较明显主张应该根据画面的各种需要和作者的主观感受发挥色彩的作用,它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因此中国传统绘画的色彩观强调理性的归纳,追求色彩的装饰,主观表现效果这种效果在文人画以前的绘画中表现的比较明显,而在民间装饰性色彩观念反应在民间木版画、壁画、民间玩具,民间刺绣之间,民间工艺中存在了广泛的绘画应用,形成了富丽绚烂,表现多样,特征明显装饰性绘画,也构成了的中国传统色彩艺术世界在中国传统绘画的应用中主要是对比体现装饰效果的,具体色彩对比主要有:补色对比,传统壁画的色彩效果主要表现在色彩整体跟局部的补色的结构;色相对比,是中国传统绘画设色的主要方法应用在国有色的对比方式上;冷暖对比,渗透在绘画和民间工艺上,主要能影响人的情感变化的因素,产生工艺品的实际感情趋向反应在色彩的调合是把两种以上的色彩,按照主观秩序组合,并以追求整体的和谐效果为目标,“对比和调合”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这在中国的传统装饰绘画上都有所体现。
特别反应在中国的传统工艺上的装饰色彩结构中,纯度较高的两种色彩强烈对比与色彩与黑、白、灰调合色组合,构成了色彩对比和调和统一后的完美效果,而单纯而简洁的色彩也不乏应用例如,西魏时期敦煌壁画“莲花藻井”就是以紫色为主画面效果对比所完成的适合纹样,再加上红色与绿色作为辅助性的色彩把黑、白、灰的色彩分成了各种不同而又连续的形象不难发现敦煌壁画中发现黑、白、灰在画中占据十分重要角色,它是壁画色彩保持对比和谐调的关键所在,这体现的中国传统装饰色彩应用的极高技巧 图一而在中国古代绘画,随着画家自身的修养方面追求超过对绘画本身的技法上的超越,绘画以空灵、淡泊的文人气质为追求目标,在绘画构图上讲究留白绘画的色彩使用而言,它经历从繁杂到简单,由绚烂到淡雅的发展过程,从而它的装饰效果也渐渐消失,唐代以前我们所见的绘画较少,但可以从遗留下来的当时的装饰艺术作品中推断,隋代以前的绘画色并置,力求富丽鲜明,强调绘画的装饰效果三中国传统装饰色彩在其他形式上的应用中国传统建筑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那就是擅于运用装饰文案增加建筑群的整体布局到单建筑的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色彩作为传统建筑艺术装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远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在在建筑物上添加图像并附加色彩。
唐宋以后,随着国力的强盛建筑朝向精致华美、富丽堂皇的风格上发展,色彩的种类不仅大幅度地增加,应用的效果也多种多样同时着色准则也相应建立,特别是到了明清两代已有等级严格的规制色彩的装饰严格的封建等级的规定,也是象征了统治者的地位和权利,是严格的封建宗法制度的体现,在历代宫殿建筑群中,多以黄色为主要装饰的色彩,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黄色为帝王之色,民众是不能滥用的,因而皇家宫殿的屋顶大都采用黄色琉璃瓦进行装饰,给人以恢宏的效果,象征至高无上的皇权,而宫殿围墙呈红色,一般的市民住宅,外墙只能用灰色以故宫为例,建筑以汉白玉砌为须弥座,台下是以深灰色的墙砖地面在建朱丹色墩台,再其上又建城楼,并覆盖琉璃瓦,与红色的宫墙墙相照应;屋顶下青绿色调的彩画装饰,这样形成了红黄辉映、红绿对比的统一和谐的色彩效果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色彩各具特色,又比如宋代建筑色彩追求稳而单纯、并不张扬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元明清是蒙古民族的统治时期,在保留自己民族的鲜明特征之外,也继承了宋代建筑的清致雅致之风,中国的传统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也大量运用到建筑装饰色彩上,体现着建筑类别模式和地域的多样化,也表达了人、住宅、环境、生态之间的密切关系,强调舒适性和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