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肘后备急方》灸法学术思想浅析 《肘后備急方》【1】是东晋著名的道教学家、医学家、化学家葛洪所撰,是一部急救手册,也是中国现存较早、实用价值较高的一部方书全书共八卷,73篇,实为69篇(第37篇有标题无正文,第44、45、46篇,无标题无正文),所选灸方简便易知,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正如"然犹积年仅成此编,盖一方一论,已试而后录之,非徒采其简易而已,人能家置一帙,遇病得方,方必已病";(肘后备急方-段成己序》)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肘后备急方》的灸法学术思想作一浅析 1 取穴精简,疗效卓著 从《肘后备急方》灸法条文中可以看出,葛氏所选穴位少而精,且见效较快最少选取一个穴位,最多选取二十个穴位如救卒中恶死方第一:救卒死,或先病痛,或常居寝卧,奄忽而绝,皆是中死救之方,灸其唇下宛宛中承浆穴,十壮,大效矣此方只选用一个穴位,就取得很大的效果治卒得鬼击方第四:鬼击之病,得之无渐,卒著如人刀刺状,胸胁腹内绞急切痛,不可抑按,或即吐血,或鼻中出血,或下血,一名鬼排治之方,灸鼻下人中一壮,立愈不差,可加数壮;治卒心腹烦满方第十一:治卒吐逆方,灸乳下一寸,七壮即愈;治卒霍乱诸急方第十二:转筋者,灸蹶心当拇指大聚筋上,六七壮,名涌泉。
又,灸足大指下约中一壮,神验当然,对于一些疾病,选穴宜多,如在第二十一篇中,脚气病的治疗就选取了大椎、百会、肩井、膻中、巨阙等二十个穴位从"大效、立愈、即愈、神验";足以看出使用灸方治疗后的显著效果在后世很多医家中,也遵循少而精的学术思想,以期达到治疗目的 2 多言部位,少言穴名 葛氏《肘后备急方》将灸法所选用的穴位,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众人即使言穴名,随其后也以一种简单明了的方式描述穴位之所在,使之一目了然虽然常人不懂穴位,但知晓足大趾爪甲聚毛、手中央长指端、囊下缝、乳头、足小指本节、目两眦、季胁头、口吻头赤肉际等体表标志,这就为常人取穴提供了便利如救卒中恶死方第一:救卒死,或先病痛,或常居寝卧,奄忽而绝,皆是中死救之方,灸两足大指爪甲聚毛中七壮;治卒心痛方第八:治卒心痛,灸手中央长指端,三壮治卒发癫狂病方第十七:治卒癫疾方,灸阴茎上宛宛中三壮,得小便通则愈又方,灸阴茎上三壮,囊下缝二七壮又方,灸两乳头三壮,又灸足大指本聚毛中七壮,灸足小指本节七壮;治中风诸急方第十九:若眼上睛垂者,灸目两眦后,三壮若不识人者,灸季胁头,各七壮,此胁小肋屈头也不能语者,灸第二槌或第五槌上,五十壮。
若狂走欲斫刺人,或欲自杀,骂詈不息,称鬼语者,灸两口吻头赤肉际,各一壮又灸两肘屈中,五壮又灸背胛中间,三壮三日报灸三治卒霍乱诸急方第十二:转筋者,灸蹶心当拇指大聚筋上,六七壮,名涌泉若绕脐痛急者,灸脐下三寸,三七壮,名关元,良 3 重用灸法,多疗急症 《肘后备急方》重用灸法而少用针法,究其原因是,葛氏本着"凡人览之,可了其所用";的思想,以便常人施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在他的一生中轻视针法,只是此书趋向于大众化,易被常人使用在葛氏其它的一些著作中(已亡佚),不能排除有较多关于针刺治病的相关条文葛氏提倡灸法,原因是针法为专习医者所能掌握,故选用便于操作、适于普及、安全可靠的灸法葛氏在其序中云:"然非有力不能尽写,又见周甘唐阮诸家各作备急,既不能穷诸病状,兼多珍贵之药,岂贫家野居所能力办?又使人用针,自非究习医方素识明堂流注者,则身中荣卫尚不知其所在,安能用针以治之哉";,可见葛氏的初衷是使常人受益,以备急需《肘后备急方》将灸法广泛用于治疗急症,且有九篇是首选,如记载的第三篇救卒客忤死方、第四篇治卒得鬼击方、第六篇治卒中五尸方、第十七篇治卒发癫狂病方、第十九篇治中风诸急方、第三十二篇治卒患腰胁痛诸方、第三十四篇治脾胃虚弱不能饮食方、第四十二篇治卒阴肿痛颓卵方及第五十四篇治卒有猘犬凡所咬毒方,都将灸法列为救治急症的首选方。
4 灸与针药,相须而用 在某些方面,针灸、灸药并用弥补了灸法的单一治疗效果,达到双重治疗效应如救卒中恶死方第一:救卒死而张目及舌者,灸手足两爪后十四壮了,饮以五毒诸膏散有巴豆者治中风诸急方第十九:治卒中急风,闷乱欲死方,灸两足大指下横纹中,随年壮又别有续命汤治风毒脚弱痹满上气方第二十一:脚气之病,取好豉一升,三蒸三曝干,以好酒三斗,渍之三宿可饮,随人多少欲预防,不必待时便与酒煮豉服之脚弱其得小愈,及更营诸方服之,并及灸之治卒患腰胁痛诸方第三十二:治反腰有血痛方,捣杜仲三升许,以苦酒和,涂痛上,干复涂并灸足踵白肉际,三壮别篇还有灸药合用的例子,在此不一一陈述上述方子均运用艾灸与汤药的双重效果救卒死尸厥方第二:尸厥之病,灸鼻人中,七壮,又灸阴囊下去下部一寸,百壮若妇人,灸两乳中间又云:爪刺人中良久,又针人中至齿,立起治卒大腹水病方第二十五:肿满者,将服牛溺、商陆、羊肉臛及香葇煎等,在肿满条中若唯腹大,下之不去,便针脐下二寸,入数分,令水出,孔合须腹减乃止这运用了针刺与艾灸的双重效果 5 随症取穴,施灸有序 疾病不同,穴位有异同种疾病,症状不同,取穴各异葛氏的这种思想在《肘后备急方》中第十二、十九篇尤为突出,这两篇都涉及灸法条文。
书中连续几个"若";字,足以证明葛氏的辨证思想如治中风诸急方第十九:治卒中急风,闷乱欲死方,灸两足大指下横纹中,随年壮若毒急不得行者,内筋急者,灸内踝;外筋急者,灸外踝上,二十壮若眼上睛垂者,灸目两眦后,三壮若不识人者,灸季胁头,各七壮,此胁小肋屈头也不能语者,灸第二椎或第五椎上,五十壮这种思想,至今仍对临床有指导意义同时,本书还提到施灸顺序,在治霍乱诸急方第十二篇中提到:"如此不净者,便急灸之,但明案次第,莫为乱灸须有其病,乃随病灸之,未有病,莫预灸";明显指出,施灸前,要明白先后次序,不可乱灸本书以"灸、次灸";的结构句式说明施灸次序如治风毒脚弱痹满上气方第二十一:其灸法孔穴亦甚多,恐人不能悉皆知处,今止疏要者,必先从上始,若直灸脚,气上不泄则危矣,先灸大椎若气,可先灸百会五十壮肩井各一百壮次灸膻中五十壮次灸巨阙凡灸以上部五穴,亦足治其气若能灸百会、风府、胃管及五脏腧,则益佳,视病之宽急耳诸穴出《灸经》,不可具载之次乃灸风市百壮次灸三里二百壮次灸上廉一百壮又灸三里下一夫次灸下廉一百壮次灸绝骨二百壮治卒霍乱诸急方第十二:卒得霍乱先腹痛者,灸脐上十四壮,名太仓,在心厌下四寸,更度之;先洞下者,灸脐边一寸,男左女右,十四壮,甚者至三十四十壮,名大肠募,洞者宜泻;先吐者,灸心下二寸,十四壯。
又,并治下痢不止上气,灸五十壮,名巨阙,正心厌尖头下一寸是也;先手足逆冷者,灸两足内踝上一尖骨是也,两足各七壮,不愈加数,名三阴交,在内踝尖上三寸是也,其随症取穴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 综上所述,《肘后备急方》对灸疗学的发展做出了诸多贡献,记载了诸多救急验方,对一些急性病救治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但同时,不能忽略其对慢性病的治疗效果,有必要进行探索,深度找寻其对慢性病的治疗特色如果仅仅把它看作成一部古代的临床急症手册,未免低估其学术价值应该挖掘其中针灸、中药治疗的特色,以期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参考文献 【1】王均宁点校.肘后备急方.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