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绍兴无锡新兴产业发展情况比较

上传人:世*** 文档编号:164180641 上传时间:2021-01-2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绍兴无锡新兴产业发展情况比较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0绍兴无锡新兴产业发展情况比较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0绍兴无锡新兴产业发展情况比较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0绍兴无锡新兴产业发展情况比较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0绍兴无锡新兴产业发展情况比较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0绍兴无锡新兴产业发展情况比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绍兴无锡新兴产业发展情况比较(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绍兴、无锡、绍兴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的方向比较无锡、绍兴分别处于长江三角洲的腹地和南翼,自古就都是苏浙地区经济繁荣、文教发达、环境秀美的区域中心城市。改革开放以来,两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在产业结构升级、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当前,在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产业组织形态和竞争手段已发生革命性变化的背景下,绍兴和无锡都面临着如何进一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课题,两市都做出了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的重大抉择,并将此作为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举措。本文在分析新兴产业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对绍兴、无锡两地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方向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就此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新兴产业的基本特征所谓新兴产业,就是

2、区别于传统产业、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符合经济转型发展规律的行业。新兴产业必须同时符合两个方面的规定性:一是“新”,即尚处于生命周期的早期阶段,技术、市场、行业标准等方面都还有待探索开发;二是“兴”,即正朝着蓬勃兴起的方向迈进,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基于这两方面的规定性,根据经济转型升级的趋势潮流,新兴产业必须符合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污染、低消耗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同时还应具备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等特征。新兴产业的本质规定性,决定了其发展过程的基本效应,并进而决定了政府“有形之手”发挥引导推动作用的必要领域。大致而言,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都会伴随以下三种效应。一是外

3、部溢出效应。新兴产业发展会对相关产业的提升形成巨大的带动作用。同时,新兴产业发展必然伴随着关键技术的创新,而技术创新的收益总会以各种方式“外溢”到其他企业和整个社会、难以完全被创新主体所占有。较高的外溢效应,会导致市场成本与社会成本、私人效益与社会效益发生偏离,降低市场主体的投资积极性,从而造成市场失灵现象。二是集聚规模效应。有经济学家在比较分析210个产业在不同阶段的创新活动后发现,在产业成长阶段,规模集聚对企业发展所产生的正效应非常明显。新兴产业内的企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大都具有规模不大、影响力较小、抗风险能力很弱等特征。因此,交易行为大量发生在地理位置上靠近、相互熟悉的企业之间、企业和研

4、究机构之间,它们之间相互信任、相互依赖,易于形成互补性的协调发展机制,易于发挥规模经济作用,大大降低经济成本。集聚规模效应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园区建设、平台搭建的水平和规模,而这正是应着力发挥政府作用的地方。三是主体交互效应。国外学者曾提出“螺旋模式”来阐释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这种理论认为,新兴产业的“新”体现在多个方面,既有技术研发方面的、也有配套服务方面的,既有市场主体方面的、也有政策环境方面的,既有理念思路方面的、也有资源要素方面的。这些不同方面在实现各自创新发展的同时,会与其他方面形成交互影响,进而形成“螺旋效应”,如此就能产生“持续创新流”。因此,发展新兴产业,就必须着力调动多

5、方面的功能,实现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等不同主体之间的交互作用。以上三种发展效应,决定着政府应当着力在三个方面发挥作用,即:(1)积极制定优惠补贴政策,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创优;(2)重点提升规划引领作用,努力加快规模集群发展;(3)全面加快配套平台搭建,着力增强协同互动功能。二无锡、绍兴分别处于长江三角洲的腹地和南翼,自古就都是苏浙地区经济繁荣、文教发达、环境秀美的区域中心城市。改革开放以来,两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在产业结构升级、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当前,在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产业组织形态和竞争手段已发生革命性变化的背景下,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是抢抓后危

6、机时代新机遇、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无锡和绍兴都面临着如何定位其产业转型方向,确定其新兴产业培育重点和策略的问题。本文对无锡、绍兴两地的产业结构状况及转型升级方向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就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提出了建议。一、发展新兴产业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产业结构总体状况1、三次产业结构。改革开放以来,无锡、绍兴两地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均取得了显著成效,从2000到2009年,无锡三次产业比重由3.9:58.7:37.4转变为1.9:56.8:41.3,绍兴三次产业比重由10.5:58.8:30.7转变为5.2:58.1:36.7。总体而言,两市均已步入工业化中后期,产业结构均实现了以第二产

7、业为主导向二三产业并举格局的转变,产业间比例趋于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1)农业经济占比单调下降。两市农业增加值总体保持稳步上升,但比重一直处于不断下降的状态。1986年无锡市农业经济占比为14.2%,2000年下降至3.9%,2009年进一步降低至1.9%。由于历史、地理原因,绍兴市农业经济占比相对更高。改革开放之前,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国家产业布局,绍兴工业经济发展缓慢,农业占据绝对多数的份额,1978年农业经济占比达到45.6%。改革开放后仅三年,绍兴二产就超过一产,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二一三”排序。此后,绍兴农业经济占比总体逐年下降,2009年比1978年下降40.4个百分

8、点,比2000年下降5.3个百分点。,但仍达5.2%,但由于历史、地理原因,绍兴市农业经济占比一直明显高于无锡的同期水平。(2)二是第二产业占比高位变动。工业经济在两市均始终占据最大份额,但其比重变化情况有所不同。无锡市二产比重先降后升再降,总体呈“波浪式下降”态势:19912002年二产比重从68.8%的历史最高点一路下降到57.1%;20022004年又抬升至61.2%;2004年以来,二产比重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左右,2009年降至56.8%。绍兴市二产比重从1978年到2005年保持持续上升(从32.8%上升到61.0%),2005年以后才逐步有所下降,2009年达到58.1%,比历史最

9、高点的2005年下降2.9个百分点。总体而言,绍兴市二产比重相对更高,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更大。(3)三是服务业比重趋于上升。与工业经济的趋势完全对应,无锡服务业比重先升后降再升,总体呈“波浪式上升”态势:19832002年服务业占比从17.1%一路升至39.4%;在经历了20032004年的下降趋势之后,从2004年开始,服务业比重每年上升1个百分点左右,2009年达到41.3%。绍兴市服务业比重总体低于无锡市,但保持了稳步趋升的态势。1991年,绍兴市三产占比达到22.7%,首次超过一产,三次产业结构排序调整为“二三一”。2009年,三产占比上升到36.7%,在最近5年中提高了3.6个百分

10、点。2、工业内部结构。工业经济在两市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均居三大产业之首,对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也最大,但其内部结构状况却存在明显差异。无无锡市工业结构呈现“加速重工业化”、“高加工度化”的特征。2000年以来,无锡工业发展持续呈现重工业发展加速、比重上升,轻工业发展相对放慢、比重下降的趋势。从轻重工业总产值之比来看,2000年为1:1.47,“十五”期末的2005年为1:2.60。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来看,2006年轻重之比为1:2.50,2009年上升到1:3.02。在重工业化过程中,无锡工业结构呈现“高加工度化”,即由以原材料工业为重心转变为以加工制造业为重心,制造业中的电子、冶金、机械

11、等行业的比重不断提升。绍兴市重工业比重逐步上升化进程虽有加快,但工业结构仍长期以轻工业为主。从绍兴市轻重工业总产值之比来看,1996年高达1.85:1,2008年降至1.44:1,2009年为1.40:1,重工业增长速度明显快于轻工业,但总量却始终低于轻工业。在绍兴工业结构中,的轻纺工业比较优势较为非常明显,已形成从化纤原料到服装服饰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群体,其销售占全市的比例达到50%以上,而机械制造、医药化工、电子信息在全市工业中的比重则分别仅达到为15、10和3左右。总体而言,绍兴已形成了经济以工业为主、工业以纺织为主的结构形态。3、服务业发展情况。两市服务业发展总体均呈现以下特点:总体规

12、模持续扩大,占GDP比重不断提高,发展速度与全市国民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在全市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稳步增强;在调整劳动力就业结构分布、提升国民经济规模,优化产业结构中作用显著;产业结构与从业人员结构转变趋势与一般演变规律基本吻合,但仍处于“二三一”结构内部运行,服务业内部以传统行业为主导的发展格局基本未变。4、产业组织形态。经过多年努力,无锡已基本形成以大企业大集团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合理分工的产业组织体系,以发展动力足、市场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带动一批“专、精、特”的中小企业群体。绍兴市则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块状经济”模式。绍兴部分块状经济已形成相当规模,并逐步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拉动经济的增长。目

13、前绍兴市较有影响的块状经济主要有市区的家私,绍兴县的纺织、印染,诸暨的袜业、衬衫、珍珠、五金,上虞的伞业、化工、机电,嵊州的领带、厨具,新昌的医药、轴承等。这些块状经济产销联动,灵活多变,在国内外已具有较大影响和地位。无锡、绍兴目前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处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攻坚阶段。新的发展阶段,两市既有着难得的重大机遇,又面临新的严峻挑战:就国际形势而言,全球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增长格局面临深度调整,金融危机倒逼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加速,全球博弈更加复杂、外部压力不断增大;就国内形势而言,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代价过大的发展方式需要进行重大调整,亟

14、需实现从“更快发展”向“更好发展”的转变;就两市自身情况而言,绍兴、无锡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着一些共同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大致可归纳为“四个过于依赖”,即:过于依赖出口拉动、过于依赖投资拉动、过于依赖工业带动、过于依赖资源环境损耗。在新形势下,着眼于应对新挑战、抢抓新机遇,绍兴、无锡两市都已将转变发展方式、提升产业层次确定为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也已经成为两市共同的必然选择。三二、两市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方向无锡、绍兴均已步入工业化中后期,目前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处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攻坚阶段。新的发展阶段,两市既有着难得的重大机遇,又面临新的严

15、峻挑战:就国际形势而言,全球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增长格局面临深度调整,金融危机倒逼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加速,全球博弈更加复杂、外部压力不断增大;就国内形势而言,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代价过大的发展方式需要进行重大调整,亟需实现从“更快发展”向“更好发展”的转变。为全面应对挑战、切实把握机遇,两市需要着力克服经济发展中一些共同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大致表现为“四个过于依赖”,即:过于依赖出口拉动、过于依赖投资拉动、过于依赖工业带动、过于依赖资源环境损耗。因此,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速提升产业层次就成为两市的共识。2009年,无锡市出台关于以温家宝总理连续三次视察无锡为动力,加快建设创新型经济领

16、军城市的决定,明确将传感网、新能源、新材料、环保、生物、软件及服务外包、工业设计和文化创意、现代旅游、生产服务业等九大新兴产业作为转型升级的突破重点。绍兴市则提出构建 “5+3”现代产业体系的总体设想,即:积极提升发展现代纺织、机械电子、节能环保、医药化工、食品饮料五大产业,着力拓展清洁能源、新材料、生命健康三大新兴领域。总体而言,两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总体发展方向是一致的,即立足既有产业结构,努力实现以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污染、低消耗为特征的高素质产业群。两市产业转型方向的共同特点可归纳为“四化”,即价值链条高端化、生态环保低碳化、立足本土特色化、城市产业同步化。(1)价值链条高端化。两市都努力推动产业结构向价值链“微笑曲线”的左端发展,即重点鼓励价值链上游创意、研发、设计等环节的发展,努力提升产品的科技和智力含量。无锡举全市之力重点发展的传感网产业,着眼世界一流,致力于提升全省乃至全国的产业智能化水平;软件及服务外包、工业设计和文化创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