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与缺憾》读书笔记

上传人:日度 文档编号:164179467 上传时间:2021-01-2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明与缺憾》读书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文明与缺憾》读书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文明与缺憾》读书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文明与缺憾》读书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文明与缺憾》读书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明与缺憾》读书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明与缺憾》读书笔记(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明与缺憾读书笔记第一章宗教与大洋般的感觉书中第一章以作者和友人(罗曼罗兰)之间探讨宗教开始全书的论述。弗洛伊德送给罗曼罗兰一本新书一种幻想的未来。在书中弗洛伊德将宗教当做一种幻想来探讨,他的朋友赞同他的判断,但认为宗教的情感真正根源是:“永恒的感觉,是对一种无限的、不受任何束缚的事物的大洋般的感觉,而这种感觉是一种纯粹的主管事实,与信念无关”。随后,弗洛伊德开始展开论述,他对“这种感觉是否得到正确的解释,是否是应该被视为宗教需要的根源”展开了论述。为了更好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弗洛伊德引用了自我和本我的概念。他认为,本我是自我的向内延伸,而自我是本我的表象,自我和本我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而自我与

2、外界之间则似乎保持着清晰而鲜明的分界线。人类总是希望不受限制地行使支配权的快乐快乐原则,强迫自我消除和避免痛苦和不快乐。于是出现一种倾向,任何可能成为不愉快的来源的事物从自我分离出来,逐出体外,产生一个纯粹的快乐自我。与外界形成对峙。但快乐来自对象,而不是自我。所以,人类的快乐原则与其追求快乐产生了矛盾。这样,人们就向在将来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现实原则迈出了第一步。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最初包括一切事物,后来它从自身分离出了一个外部世界。当前的自我感觉是先前的残余,先前感觉对应着自我与周围之间更紧密的联系。当前自我感觉感知原始的自我感觉时,就产生了大洋般的感觉。作者提出设问:最初存在事物后来从中衍

3、生出来的事物能否并存?作者通过蜥蜴类被哺乳类动物取代后,鳄鱼作为蜥蜴类依然存在的例子说明,两者是可以并存的。其意图就是要说明当前自我感觉与先前自我感觉是并存的。接着,作者说到,一种态度或本能冲动的某个部分(在数量意义上)被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而另一部分则发生了进一步发展。接着,提出“在心理活动中,任何事物一旦形成,就永远不会消失一切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存,在适当情形中,它就会再次出现”。而证明这个观点的例子就是经过多次变迁的古罗马城的遗迹,依然可以在遗迹中找到其变迁的痕迹。因此,那大洋般的感觉即自我感觉的早期阶段,只要时空退后足够远,那种感觉还是可以感觉到的。但那为何是宗教需要的根源呢?大洋

4、般的感觉可能试图恢复没有限制的自恋,而它所起的作用已经不再占据显著的地位。宗教态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婴儿期的无助感觉中,期轮廓依然很清晰。第二章避免痛苦,追求幸福作者称其作品一种幻想的未来关注普遍人通过宗教所理解的东西即更关注由教条与诺言构成的体系:一方面以令人羡慕的完整性向人揭示世界的谜底;另一方面,让人确信上帝会让他今世所受的挫折,在来生得到补偿。作者引用歌德的诗句:“拥有科学与艺术的人也拥有宗教,但是对于那些两者都不拥有的人,那就让他拥有宗教吧!”引用此诗句,作者的意图是解释宗教对普通大众的作用,进一步解释他们为何明知宗教是站不住脚的,却依然千方百计地守卫着它。作者指出,由于生活中的

5、种种挫折的存在,以及人各种需求得不到满足,因此,生活是痛苦的,而人们缓和痛苦的方法有:一、大幅度地转移注意力;二、寻找替代性满足;三、使用麻醉药物。这类方法是不可缺少的。作者推断,生活是有目的的,而宗教再一次表明只有它才能回答生活的目的,这种观点是伴随着宗教制度而兴衰的。对于人类追求什么?希望什么?答案是人们追求幸福,这种追求具有两面性:积极目的和消极目的。一方面,它旨在消除痛苦和不愉快;另一方面,旨在活得强烈的快乐感。狭义的“幸福”只与后者有关。然而,我们获得幸福的可能性被我们的本性限制了。我们的天性决定了我们的强烈享受感只能产生于对比,而不能产生于事物的一种状态中。因此,我们幸福的可能性已

6、经被我们本身的气质所限制了。对不幸的体验则容易多了,不幸的威胁来源有三:一、威胁来自我们的身体(衰老、消亡);二、威胁来自外部世界(对我们施虐);三、威胁来自我们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这种感觉最剧烈)。面对残酷的现实,人们习惯于降低对幸福的要求,正如快乐原则本身在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时,实际上也变成了更加节制的现实原则。为了躲避威胁,远离痛苦。人们会通过远离他人,从而获得宁静的幸福。为了消除或削弱外部世界的威胁,人们会选择成为成为社会成员,然后一起进攻自然,使其屈服,不再威胁人类。还有第三种方法就是选择化学方法迷醉作用获得快乐,远离痛苦。随后,作者开始解释防止痛苦的方法。首先,人们通过影响本能冲动摆

7、脱一部分痛苦,控制我们的需要的内在根源,从而获得宁静的幸福。其次,防止痛苦的另一种技巧就是利用力比多的转移。想方设法改变本能的目的,免受外部挫折。例如艺术家在创作和表达幻想的过程中得到快乐,科学家在解决问题或发现真理的过程中感到快乐。这样的满足“更美好,更高级”,但与原始的、初级的本能冲动获得的满足相比,显得微弱了许多。而且这种方法不能被普遍利用,也不能彻底保护人们免受痛苦。将现实当做唯一的敌人,当做一切痛苦的根源和令人不可容忍的事物。这种方法运作有力、彻底,我们通过构建希望的行为纠正现实中令人难以忍受的某个方面,并将这种幻想导入现实,人类各种宗教应该属于这种类型的大众性幻想。另一种方法,它把

8、各种相异的特征以非常特殊的方式结合起来。它试图使主体独立于命运,为了满足这目的,它把满足定位于内部的心理过程。它利用力比多的移置,也坚持初始的狂热奋斗。下一论点:生活的幸福主要来自对美的享受。美的享受有一种独特的轻微迷醉感。美来源于性感受的领域,对美的热爱是最好的例证。“美”和“吸引力”最初都是性对象的属性。第三章在第二章中,作者已经指出痛苦的三个根源:自然的超级力量;我们自身的软弱性;家庭、国家和社会中调节人类关系的规则不足。前两者是毋庸置疑的,最后一个则令人矛盾。我们不明白为什么我们自己制定的规则不应该成为保护和有益于我们每个人的东西。但是,当我们想到就是在避免痛苦的这个领域里我们一直是多

9、么的不成功时,我们开始怀疑,这里是否也深藏着一种不可征服的自然这就是我们自己的心理特性。本章新论点:我们称为文明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我们的痛苦。而且我们放弃文明,返回原始状态,我们将变得更加幸福。人们接受这种敌视文明的态度,因为他们对文明不满。人们对文明不满的诱因:一、观察不足,产生误解;二、无法忍受社会在满足其文化理想时强加大量挫折。还有另一种因素:人类征服了自然,但这样并没有使人更快乐、幸福。例如科技的进步的同时,文明使人受到挫折。如交通工具的进步,带来方便的同时使人产生了离别的痛苦。作者解释文明:指使我们的生活区别于动物祖先的生活的所有成就和规范的总和。文明的目的有两个:一、保护人类

10、免受自然侵害;二、调节人类相互的关系。接着,作者列举了具有文化性质的种种人类活动。(有用之物)我们期待文明予以赞赏的(如窗户、花坛等)这些无用之物,就是美。我们希望文明所重视的这种无用的东西就是美。我们要求文明人无论在自然哪个角落里发现美,都要对它表示崇敬。(我们要求文明人尊重美;在自然中看到美以及在手工艺品中创造的美都应得到尊重。但是,我们对文明提出的要求并未停止,除了美以外,我们还要看到清洁和秩序。)自然界不会有清洁,秩序却是从自然界模仿来的。秩序是一种对重复行为的强迫。最能体现文明特点的特征还是文明对人类更高的心理活动的尊重和鼓励。即人类在智力、科学和艺术方面的成就,以及文明在人类生活中

11、为思想所指派的领导作用。尊重并鼓励人类较高的精神活动(理智的、科学的和艺术的成就),承认在人类生活中思想具有主导作用,是对文明的最好的概括。文明特性的最后一点(但肯定不是最不重要的一点)还有待于评价,即调节人际关系以及人的社会关系的方式。用群体力量来取代个体力量,这样做构成了文明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步骤。它的本质在于群体成员限制了自己得到满足的可能性,而个体没有这些限制。因此,文明首要条件是公正。个体自由不是文明的赐予。反而,文明的发展对自由强加了限制,而公正则要求没有人能逃避限制。在人类社会中,让人感到有自由渴望的东西是人类对某些现存的不公正的反抗。这样,人将永远站在集体意志的对立面,维护个体

12、自由的要求。人类斗争大部分内容都围绕在个体要求和群体的文化要求之间寻找一个权宜之计能带来幸福的策略。第四章集体与文明在第三章末尾,作者提出疑问:文明发展的根源受到什么影响,文明发展是如何开始的,它的发展道路是由什么决定的?人类是以集体方式生活的。人类集体生活有双重基础:一是由外界需要生产的工作强制性;二是爱的力量,这一力量使男人不愿意自己的性对象女人被夺去,也使女人不愿意被夺去自己的亲骨肉孩子。爱欲(Eros)和阿南刻(Anake,需要)成了文明之母。遵守禁忌就意味着最初的“权利”和“法律”。文明的第一个结果在于,相当多的人现在能在群体中共同生活。但,如果不能使参与文明进程的人感到幸福,文明又

13、怎样对人起作用?人发现,性爱给他提供了最强烈的满足体验,提供了一切幸福的原型。但性爱对象的消失会是他痛苦。于是少数人把自己珍爱的对象从被爱变成爱别人,使自己独立于对象的意愿,把自己的爱指向所有人,这样就避免了丧失爱的对象的痛苦,也避免了性爱造成的不确定性和失望。而这种不加区分的爱失去了它自身的某些价值:一是这种爱对其对象不公正;二是并非所有人都值得爱。建立家庭的爱:一是最初形式(性满足),二是被改变的形式(爱的目标被限制,家庭成员间的爱)。生殖器爱导致了新家庭的建立,而目标爱限制的爱产生了“友谊”。从文化角度看,友谊是很有价值的,但发展过程中,爱与文明之间的关系失去了明确性。其表现为:一、爱开

14、始反对文明的利益;二、文明用大量的限制来威胁爱。因此,文明与爱之间的裂痕似乎是不可避免的。首先,文明努力使人们聚集到大集体中,但家庭成员关系越紧密,就越远离大集体。其次,妇女开始反对文明,因为她们代表家庭和性生活利益。但男人为了实现文化目的,进入了集体。所以妇女产生了敌视文明的态度。第五章文明的意图除了性满足的牺牲外,文明还要求我们做出其他牺牲。文明对我们迄今允许它获得的这些(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并不满意。文明也试图用力比多的方式把所有社会成员结合起来,为达到这一目的,它利用了一切手段。文明为了用成员间的友谊去加强社会纽带,最大限度地动员了受制约的力比多,当然,限制性生活也不可避免。文明社会中要

15、求“爱邻犹爱己”。“爱邻尤爱己”的训诫现实意义并不大,但如此庄严颁布有何意义?第二条训诫:“爱你的敌人吧!”其实与第一条同一个意思。因为人类对陌生人有一种天生的敌视态度。人类是有强烈的攻击性的,平时抑制它的心理力量停止活动时,人类的兽性就会暴露。正是人类的攻击性,使得以上训诫显得荒谬。也因此,干扰了我们邻里关系,文明为此耗费了很高的能量因素。人由原始的敌意,使文明永远受到分裂的威胁。所以,文明必须运用一切可能的力量限制人类进攻性本能,并用心理上的反作用结构控制它们的表现。共产主义体系基础的心理前提(人对自己邻居是完全善良而友好的)是一种站不住脚的幻想。共产主义可以废除私有财产,但废除不了人的性

16、欲。所以共产主义,很难实现。如果文明不仅强行要求人类在性爱方面做出这种巨大的牺牲,而且要求人类牺牲进攻性倾向,那么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人类如此难以在这种文明中感到幸福。文明人已经将自己部分幸福的可能性换成了部分的安全。“群体心理匮乏”第六章精神分析理论中,所有发展缓慢的部分里,有关本能理论的探索面临的困难是最令人痛苦的。自我本能和对象本能之间形成了对立。作者引进的“力比多”就是为了表示后一种本能,而且仅仅是后者的能量。于是自我本能和指向对象的爱的力比多本能之间形成了对立。对象本能之一是施虐的本能,它的目的不是为了爱,许多方面明显附属于自我本能。如性爱显然有施虐成分。神经病被认为是自我保存的利益和力比多的要求之间的斗争的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