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区划分原则初探

上传人:卢** 文档编号:164093152 上传时间:2021-01-26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5.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政区划分原则初探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国古代政区划分原则初探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国古代政区划分原则初探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政区划分原则初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政区划分原则初探(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政区划分原则初探摘要:政区划分的原则是行政区划的重要内容,中国古代政区划分一般遵循着以自然地形为界,犬牙交错、相互制衡和内外轻重的原则,这些原则对我们当今的行政区划也有启发和借鉴意义。关键词:区划;原则;地形引言:行政区划是一个国家行政管理的区域组织系统,是国家进行行政管理的基本手段,是政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历代王朝为了便于管理广阔的疆域,便把所辖的领土分成若干区域,并委派官员进行管理。这些区域之间互不领属,这就关系到行政区域之间界限的问题,随着郡县制的萌芽,边界的概念就逐渐产生了,到了战国时期,群雄争霸,边界的概念已经十分明确,待秦始皇统一中

2、国的时候,如何划分政区便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战国时的尚书禹贡记载了传说中的夏代疆域的划分和管理,其将天下分为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豫州、青州、雍州、荆州、扬州、徐州、梁州【1】,这九州实际上是按照自然地理状况和文化习俗为原则来划分的,后来随着疆域的扩大,统治者鞭长莫及,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便打破自然界限,行政区域交错划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制约。此外,统治者为了管理特殊的行政区域而根据政区与都城距离的远近和政区的地位对同级行政区进行划分。一、中国古代政区划分的原则(一)以自然地形为界以天然的山川、湖泊为界是最直观的原则,所谓“州县之设,有时而更;山川之形,千古不易” 【2】,正是表

3、明了自然地形对于政区的重要标志作用。尤其在高山、大川两侧的区域,往往有着不同的气候、土壤和地貌,形成不同的农业区和不同的风俗习惯,因此,采用这个原则划分政区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区域文化的形成。以自然地形为界的原则是世界文明古国通行的原则,在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边界已经以山川为标志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天下分为36郡,也是以山川作为政区划界的基本依据。例如今天山西省的边界早在秦代就已大致形成,其东、南、西三面以太行山和黄河为界,在秦代恰好是太原、河东、上党三郡的边界。古代的豫章郡几乎与今天的江西省完全一致,其东、西、南三面以山脉、北面以江为界。到了唐代,“然天下初定,权值州郡颇

4、多。太宗元年,始命并省,又因山川形便,分天下为十道”【3】,正式提出了“山川形便”,即以自然地形划界的原则。这个原则是古代政区划分的一个根本性的原则,为历代统治者所沿用。在以农业为主的封建王朝里,尽管“山川形便”的原则能够让统治者有效的进行行政管理,促进当地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的发展,形成诸多有特色的区域文化,但这个原则对封建统治者提出了不小的挑战。如果某个政区完全以山川等自然地形为界,形成一个完整的独立区域、四塞之国,山高皇帝远,而政区的长官又有一定权力的话,就可能出现凭借天险割据,与朝廷分庭抗礼的现象。例如东汉末年的州牧割据,以及随之而来的三国鼎立,唐代后期的藩镇割据以及因此而引起的五代十国

5、长期分裂的局面等等。后世大凡在分裂时期或朝代更迭之际,四川盆地总会出现割据性的政权【4】。(二)犬牙交错、相互制衡以自然地形划界是促成地方割据的重要的因素,这严重危害了封建王朝的中央集权和国家的统一。地方千里,纵然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也鞭长莫及,于是为了克服“山川形便”带来的弊端,统治者便有意识地采用犬牙交错,相互制衡的原则来划分行政区域。犬牙交错、相互制衡的原则就是打破自然地理边界,跨自然地形来设置政区,使各个区域能深入对方内部,从而起到制约作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维护高度的中央集权,便开始采用犬牙交错的原则,到了汉代,这个原则不仅应用在山地,也应用到平原地区,不但用于郡与郡之间,也用

6、于王国与王国之间【5】,这样使各王国相互牵制,维护了汉王朝的稳定。唐安史之乱后,朝廷也采用犬牙交错的原则来控制方镇,宋代以后,这个原则得到了普遍的使用。元代时,犬牙交错的原则发生了质变,统治者将这个原则运用到了极致。元代行省幅员辽阔,而且行省的长官掌握军政、民政和财政大权,加之行政区域层级多,结构复杂,为了防止分裂、割据现象的发生,唯一的手段是大肆地利用犬牙交错的原则。例如两广地区原有南岭之险,元代将南岭的部分区域分别划给江西、湖广两个行省,以此来控制两广地区。合江南江北为一长江之险失。汉中隶秦,归州隶楚,又合内江外江为一而蜀之险失” 。【6】犬牙交错、相互制衡的原则有效地制约了地方割据政权的

7、发生,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但人为地破坏了完整的自然区域,给行政管理带来了诸多困难,不利于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三)内外轻重尚书禹贡记载了夏代实行的“五服制”,所谓“五服”分别是“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7】,其实质是以国都为核心,以五百里为单位,由内及外,由远及近来划分管理的区域,这就是中国古代政区划分的一个重要原则:内外轻重。这个原则就是依照政区所处的位置对同级的政区进行横向的分等,分出的这些政区的级别是相同的,只是所处的地理、经济、国防等地位有所差异。例如唐代同是州级政区,有中原地区的正州、边疆民族地区的羁縻州以及属国的区别,它们形成一个由近及远,由内及外,

8、由密到疏的圈层结构。再如唐代根据地位、户口、地理条件将县分为赤、畿、望、紧、上、中、下七等,同样是县级行政区,其名各异。内外轻重的原则是古代行政区域的一个创举,它能够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地理、社会、经济等条件,将同级行政单位分等,便于国家的管理,也有利于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维护各民族的团结,发挥各行政区的优势,共同维护社会经济的繁荣,同时,内外轻重的原则为中国古代疆域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直到今天,它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二、对当今政区划分的启发与借鉴意义上文简单地分析了中国古代政区划分的三个原则:以自然地形为界的原则;犬牙交错、相互制衡的原则;内外轻重的原则,这三个原则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

9、补充,相互制约的,每一个原则都不是完美无缺的,有利亦有弊,我们应该深入地分析这些原则的优点和弊端,加以扬弃,为我所用,服务现在的行政区划改革。当今中国的行政区划大多是古代流传下来的,而古今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这就需要改革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以自然地形为界的原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是其他原则的基础,我们应该长期坚持,充分地考虑自然条件,保持自然区域的相对完整,将自然地形作为两个不同行政区域的边界。这样才能有利于行政管理,有利于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如今我们国家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是一个安定团结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会出现类似古代的割据政权,所以不宜滥用犬牙交错的原则,而应该因

10、地制宜,在认真调查,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采用“山川形便”的原则合理地划分政区,从而造福当地人民。比如陕西秦岭南部的汉中地区,其自然环境和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与四川和湖北较为接近,而与秦岭以北有很大的差异,而且秦岭南北的交通不便,这都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何不在调查论证的基础上,以秦岭为界,将秦岭南北划归不同的行政区域呢?当然,现在的行政区划都是古代沿袭下来的,存在至今,便有一定的生命力,我们既要考虑自然条件,又要尊重历史,如果山川两边的区域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融合成一个完整而不可分割的整体,也就没有必要以山川为界将其人为地分割。内外轻重的原则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很有特色的

11、部分,对后世的行政区划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自然地域环境各有不同,所以不能一刀切,整齐划一地划分政区,必须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包括地理、历史、政治等条件)来划分政区。例如新中国成立至今,同是省一级的行政单位,有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等不同的称呼,这就是采用了古代“内外轻重”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置自治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促进了民族团结和边疆的稳定。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由于政治制度、社会经济条件与祖国内地有一定的差异,为了保持香港、澳门的繁荣稳定,国家在这两个地方设置了特别行政区,实行“港人治港、澳人治澳”。不管是少数民族自治区还是特别行政区的设置,都符合行政区划的实际和规律,近几十年的发展也充分证明这些区域的设置是成功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总之,不论是以自然地形为界的原则,犬牙交错的原则还是内外轻重的原则,都应与具体的实际相结合,凡是符合自然、社会规律,有助于经济的发展,能促进国家繁荣稳定的原则都可以加以利用。参考文献:【1】王世舜尚书译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1982.【2】郑樵.通志.地理略.北京:中华书局,20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