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刘邦的真性情

上传人:凹** 文档编号:164087077 上传时间:2021-01-26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刘邦的真性情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论刘邦的真性情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刘邦的真性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刘邦的真性情(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刘邦的真性情摘要:刘邦出生市井,经历复杂,身份更换频繁,从泗水亭长到农民起义领袖,再到开国皇帝。他身上的无赖气与粗野气使他的形象显得低俗黯淡。但是根据古人留下的典籍考察:刘邦是一个具有真性情的人,他胆识过人,重情重义,恩怨分明。关键词:刘邦;胆识过人;重情重义;恩怨分明;刘邦出生市井,经历复杂,身份更换频繁,从泗水亭长到农民起义领袖,再到开国皇帝。相比前代帝王而言,他没有“有土而王”的基业,也没有“积善累功”的根底。然而他推翻暴秦,统一天下,使得百姓能够修养生息,安居乐业。历史在肯定刘邦杰出的政治才能和统治策略时,并没有隐去他的瑕疵。他慢而侮人,好酒及色;在被项羽追杀的过程中,为了逃命,数次

2、把亲生儿女推下车;在项羽架锅欲烹太公时,要求分一杯羹刘邦的这种无赖气与粗野气,使得他的形象在儒家“仁而爱人”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国尤其显得低俗和黯淡。然而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其质实,其事核”【1】的实录精神并没有隐去刘邦身上侠骨和柔情兼具的闪光点。一、胆识过人在刘邦还是一个无名小卒时,他的身上就表现出过人的胆识与正气,这正是一个成大事者不可缺少的品质。史记高祖本纪载:“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秦王朝峻法深严,在众人面前说出如此豪言壮语,的确是需要一番胆识的。”“大丈夫当如此也”,羡慕之情溢于言表。同时也暴露了刘邦想要夺得天下的野心。同是观秦皇帝一事

3、,项羽发出“彼可取而代也。”【2】(项羽本记)的感慨。虽然想要争夺皇位的想法大胆而直露,但是与刘邦比起来,显然缺乏政治家该有的城府。后来,刘邦以亭长身份为县里送囚徒到骊山,途中囚徒多逃跑。刘邦暗想,等到了咸阳,囚徒会所剩无几。于是在丰西泽中,毅然“解纵所送徒”。并且还说,“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亦!”私放囚徒,从此亡命江湖,颇有锄强扶弱,扶危济困的侠者风范。 陈胜揭竿起义,一呼百应。沛县吏民杀了沛令,开城门迎刘邦,招父老子弟共商大事,欲推刘邦为沛令。这段事迹在史记高祖本记中有如下记载:刘季曰:“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壹败涂地。吾非敢自爱,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愿更相推择可者。

4、”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后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诸父老皆曰:“平生所闻刘季诸珍怪,当贵,且卜筮之,莫如刘季最吉。”于是刘季数让。显然,刘邦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他自谦能力不足,婉拒众人的任命。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能力强过刘邦的大有人在。就官职来说,萧何、曹参都是沛县文吏,而刘邦只是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但是他们看重个人得失,怕举事不成遭受灭族之祸,都不愿当出头鸟,争相推举刘邦。一个“恐”字把他们担心事不成而祸将至的忐忑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乱世之中亡命之徒不乏其人,“众莫敢为”说明这件事情的风险性确实不容小觑。“恐”、“众莫敢为”反衬出刘邦的过人胆气。从后面的记载看出,刘邦也没有推辞。尽管萧

5、、曹二人才气过人,但是与刘邦比起来,他们却是识谋有余而胆气不足,所以只能因人成事,而不能独立开拓一番事业。二、重情重义自古以来,皇帝自称“寡人”,正所谓孤家寡人。从称呼上就反映出皇帝是一个孤独的角色,他的地位决定了他就是神的化身,不允许流露真感情。从史记里面的史实来看,刘邦也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刘邦初起事时,萧何就跟随左右,两人的感情非同一般。史记萧相国世家是这样记叙的:高祖初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护”,“常左右之”可看出萧何对刘邦忠心耿耿。“皆”,“独”众人与萧何对待刘邦的态度一下见分晓。萧何死心塌地追随刘邦,并且倾囊相助

6、。萧何的忠心也换来刘邦的巨大回报。“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酂侯,所食邑多。”【2】(萧相国世家)高祖的这一举动召到群臣的强烈反对,但他仍力排重议,“令萧何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2】(萧相国世家)感念萧何的拳拳忠心,刘邦赐予丰厚的回报。陈烯反时,高祖亲征。此时,淮阴侯韩信在关中谋反,吕后采用萧何的计策诛杀韩信。高祖知道后,大喜,“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 “相国从其计,高帝乃大喜。”【2】(萧相国世家)后人对刘邦的这一“大喜”颇多微辞,认为他虚伪,想以此试探萧何是否还是以前那么忠心。汉初的三大

7、功臣韩信、张良、萧何,此时只剩两个。韩信谋反已被诛杀。张良入关以后,因为身体多病,已经有很多年足不出户了。只有萧何还在任上。世事变迁,人心叵测,就算刘邦与萧何彼此信任,也免不了周围人的议论,谎言说上千遍也会变成真理。自从登帝以来,刘邦一直马不停蹄地平息叛乱。这些造反者中不少还是跟随多年的亲信甚至亲属。值得信任的人越来越少。萧何立功不受封,并捐出全部家产支援战事。当年追随高祖打天下的那个萧何还在;前方战事吃紧,后方筹备军粮、安抚民心的那个萧何还在。见萧何如此忠诚,刘邦才会真情流露而“大喜”。三、恩怨分明知恩图报和以怨报怨是相互联系的两个侧面,往往在一个人的身上同时体现出来。刘邦也未脱窠臼。当了皇

8、帝之后,不愿嫂嫂沾自己的光,飞黄腾达。只因太上皇施加压力,才不得不封伯子为羹颉侯。此侯爵的名称显然是有意为之,埋怨他的嫂嫂当年的势利。刘邦封其伯子为羹颉侯,于此对比“王次兄仲于代”。根据史书上的记载,刘邦的这两个侄儿都没有为大汉江山的建立做过什么贡献,而一个封侯,一个封王。封侯者还是在有人施压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因为羹颉侯不是打天下的功臣,只是刘邦的侄儿这个身份,不必担心功臣离心,所以刘邦能够恣意表现出对其嫂嫂的不满。可谓至情至性之人。鸿门一宴,差点造成刘邦的灭顶之灾,侥幸得以逃脱后立刻诛杀曹无伤。而对有救命之恩的项伯则厚赐之。知恩图报和以怨报怨这两个对立的侧面在刘邦身上完全体现了出来。通览刘邦一生,他是一位至情至性之人:有着过人的胆识,有情有义,恩怨分明,敬重义士,痛恨叛臣。司马迁在史记中成功塑造了一个立体化的刘邦想象,其“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笔法得到了充分体现,也给后世的小说、散文、戏剧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参考文献【1】房玄龄.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1361.【2】 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