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上传人:tang****xu6 文档编号:163942188 上传时间:2021-01-26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38.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什么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 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几方面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知识、技能学习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一个人对待科学事物的最基本看法与倾向性,对他的科学学习与探究活动具有很强的导向与制约作用。在科学发展史上,许多科

2、学家正是因为有了科学的献身精神,不怕艰险,孜孜不倦地在攀登科学高峰的崎岖小路上不畏劳苦,勇敢前进,才取得了一 个又一个的辉煌成就。热爱科学,积极参与科学事业,具有正确科学价值观的人,即使知识、技能稍欠缺些,也会 激励他奋斗,钻研知识,学习技能,创造出有价值的成果。陕西省有位农村妇女牛玉琴,在 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连续 7年在荒地上种了万亩树,为治理荒漠化做出了很大的成绩,得到 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拉奥博士奖”。她靠的就是对科学事业的热爱与坚忍不拔的献身精 神。精神可以变物质,反之物质也可以变精神。人的精神从来就是一定物质与环境的反映,科学 知识、技能的积累也会使人逐步建立起对世界及周边事物的科学

3、认识,培养对科学的情感,形成科学价值观,孕育科学精神。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说过:“知识与能力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是在对行星运动的规律有了充分了解,又发展了微积分的方法之后,才得以完成的,绝不是单凭苹果落地就想像出来的。所以治学应该有恒心,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我在研究哥德巴赫猜想之前,曾经历了 10年的准备时间。所以,青年同志们应当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精神,从小就严格要求,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前进。”陈培养了坚忍不拔的科学探索与献身也可以产生消极作用,关键是看掌要使科学活动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景润等一批科学家正是通过一点一滴的知识学习与积累, 精神。科学知识与技能是中性的,既可

4、以对人类产生积极作用, 握科学知识与技能的人具有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价值,首先要求掌握科学知识与技能的人具有积极的有利于社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这个意义上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整个科学活动中的导向性因素,起着决定方向的作用。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方法、能力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方法、能力的关系首先表现为科学方法是形成科学态度价值观的操 作规范基础。科学方法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与实施步骤,来不得半点的马虎与随意性。实证的方法奉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而实事求是正是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的核心命题,大量的实证研究可以促进科学家实事求是观念的形成。科学方法中严密的逻辑推理需

5、要科学家具有严谨、一丝不苟的研究作风,提出问题需要科学家的丰富想像、大胆探索, 解决问题更需要科学家锲而不舍、孜孜不倦,这些都包含了大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因素, 是养成一个人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感性基础。反之,一个有着良好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人,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也一定会创造出许多新的研究方法,表现出很强的研究能力。 著名美籍华人女科学家吴健雄博士说过:“从事科学工作,首先要有浓厚的兴趣,很大的毅力,就像着了迷似的钻进去;第二要十分机警,仔细 地观察、分析,否则稍一马虎,机会就放过了;第三要坚持不懈,一而再、再而三地试验, 不达结果不罢休。”这里既包含了科学家应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是科

6、学方法与能力的体现。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科学素养,立志于献身科学事业的接班人,首先要培养他们的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追求,但这只是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还不是获得成功的充分条件。“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是赞扬那种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精神,但绝不是说凡事只要苦干就能成功,苦干与成功之间既不能画等号,也不是完全的正比例关系,要想获得成功还必须要有正确的方法。科学方法的重要性正像法国科学家贝尔纳所说:“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因此,科学教育在强调科学精神的同时, 必须重视科学方法的教育,关注科学能力的培养。三、情感态

7、度与价值观和科学行为习惯的关系行为习惯作为人的行动表现,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支配与影响。科学教育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向他们传授科学知识、技能,训练科学方法与能力,目的是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而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与否,最终是通过他们行为方式的改变和科学习惯的养成表现出来的。因此,学生的科学行为、习惯既是科学教育的结果,又是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反映,也是评价科学教育成果的敏感指标之一。人的行为习惯受环境与积习的影响,经常表现出保守性、 排他性与顽固性,而科学的最新发展往往又以各种新思想、 新观念的形态出现。 这些新思想、新观念一旦产生,就要对传统的 行为习惯产生冲击,要求人们改

8、变原有的行为方式,科学发展史上的许多例子都可以说明先 进的科学思想观念与落后的行为习惯之间的争斗。1876年,当贝尔首先发明电话时,人们只不过把它当做新奇、有趣的玩具,不认为它会成为有价值的通讯工具,电报公司也拒绝生产。贝尔只能顶着风险,迎着人们的排斥心理和旧习惯的干扰,用募捐的资金进行长途电话的通讯实验。直到实验完全成功,才逐渐改变人们的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怎样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怎么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出来的吗?虽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各学科标准中都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列入课程改革目标,都要求教师关注它, 但是,这决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像讲解知识要

9、点一样,通过讲解的办法,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给学生。一般说来,态度与价值观,可能是没法教的。本质上,态度与价值观, 都是一种主观选择, 是行为主体对人生、 对他人或社会的一种主观 认识和主动反应:看到一位身患绝症的病人, 你可能落下同情之泪, 也可能想方设法帮助他, 还可能视若无睹;购物时售货员少收了货款,你可能暗自庆幸匆匆离去,也可能赶快纠正予以补足,或者以为这是对商业欺诈的合理报复而兴奋不已凡此种种反应,都是植根于行为主体深层认识的主动选择,都是建立在主体此前所真正持有的、对世界和对自己行为自以为正确的观念基础上的,都是建立在主体性认识与情感基础上的。在主体性认识没有形成或改变以前,可以

10、告诉他可能有几种价值选择,正确的选择是什么; 还可以告诉他错误的选择有什么不利影响,甚至可以强迫他按照正确的选择去行动。但是, 只要这种情感、态度与价值选择不是建立在自主性认识的基础上,这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就只是一种知识教育或技能教育,而不会成为有效的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因为它们不会影响学习主体此后的选择。每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选择,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通过模仿、尝试和实践体验而逐渐习得的。在选择中学习选择, 在参与中发展自我,在体验中认识社会生活,是每个学主体 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活动,最重要的是教育者用自己健康的情感、人生态度与价值选择去影响学习主体,是教育者通过身体力行的示范活动来言传身教的真实性和可 行性,并积极创造有利于学习主体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这种尝试的实践行动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形成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说,回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怎么教 的问题也不难,要点有两个:一是教师真心实意的 身教,二是创造机会让学习者尝试从教师身教中体会到的认识。其实,教育最核心的要求,不外乎是让学习主体有可能实现主动的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教育是如此,知识、能力教育亦如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