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版)高考地理一轮专题(22)《自然灾害与防治》AB卷(含答案)

上传人:舍子 文档编号:163904 上传时间:2016-12-0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3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版)高考地理一轮专题(22)《自然灾害与防治》AB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7版)高考地理一轮专题(22)《自然灾害与防治》AB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7版)高考地理一轮专题(22)《自然灾害与防治》AB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7版)高考地理一轮专题(22)《自然灾害与防治》AB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7版)高考地理一轮专题(22)《自然灾害与防治》AB卷(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版)高考地理一轮专题(22)《自然灾害与防治》AB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版)高考地理一轮专题(22)《自然灾害与防治》AB卷(含答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海量高中、初中教学资料尽在金锄头文库第二十二单元自然灾害与防治A 卷全国卷地质灾害的分布、成因、危害及防御1(2016新课标全国,43 ,10 分)古乡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上游地区有 6 条冰川,沟谷有厚度达 300 多米的堆积物。中游河谷狭窄。冰川末端深入森林带。每年夏秋季常有冰川泥石流暴发,其破坏力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分析古乡沟夏秋季节冰川泥石流破坏力巨大的原因。(10 分)解析古乡沟上游地区沟谷堆积物数量大,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该地冰川量大,夏季消融,同时夏季降水量大,为泥石流的发生提高了动力条件。中游地区狭窄的河谷,坡度大,更有利于泥石流的形成。答案深厚的松散堆积物

2、提供了异常丰富的物质条件;夏秋气温高,冰川强烈消融。此时降水较为丰沛,冰川融水与降水叠加,提供了极为丰沛的水源;狭窄的河谷,巨大的落差,积累了巨大的能量。2(2014课标全国,43 ,10 分)福建省低山丘陵区是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多发区,下图示意该区域 19902006 年地质灾害各月多年平均发生的次数。概括该区域地质灾害月际分布特点,说明 6 月、7 月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差异的自然原因。(10 分)解析由图可知该地每月都有地质灾害发生且 6 月份最多。暴雨是诱发泥石流的重要原因,福建位于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所最新海量高中、初中教学资料尽在金锄头文库以 6

3、月份最多,7 月份因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出现伏旱天气,降水少,地质灾害较少,而 8 月份东南沿海开始出现台风,所以 8 月较 7 月多。答案特点:各月都有地质灾害发生,(夏季多,冬季少)58 月相对集中,其中6 月份发生次数最多。原因:福建省低山丘陵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6 月,降水多,且多暴雨,易引发地质灾害;7 月,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减少。3(2014课标,43,10 分)下图所示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断裂带。2013 年 4 月 20 日,这里发生了 强烈地震。2013 年 4 月 21 日夜至 24 日,震区出现多次降雨。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发生了严重的次生地质

4、灾害。说明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10 分)解析地处断裂地带,岩石破碎,这里山高谷深,是地质灾害多发区域,此次地震造成岩体松动,降雨又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答案图示区域(地处断裂带)岩石破碎,山高、坡陡、谷深,强烈地震造成震区岩体松动、破裂,形成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降雨致滑坡、崩塌加剧,引发泥石流。水文灾害的分布、成因、危害及防御4(2016新课标全国,43 ,10 分)江苏省里下河地区总面积 平方千米,平均海拔 23 米,其东面的通榆运河比里下河地区高 12 米,北面的黄河故道比里下河地区高 5 米,南面是新通扬运河和沿江高沙地,西面是高耸的京杭运河大堤,因此里下河

5、地区易发洪涝灾害,下图示意里下河地区位置和河网分布。最新海量高中、初中教学资料尽在金锄头文库提出里下河地区防治洪涝灾害的措施。(10 分)解析主要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方面分析。结合材料可知该地四周高,缺少入海河道,因此通过河道整治、分蓄洪工程与水库的建设等扩大河道的泄洪量、分流、疏导和拦蓄洪水,以减轻洪水灾害。非工程措施主要是预报、管理、保险、宣传教育等。答案开挖入海新河,改造河网,分散水流;建设水利枢纽工程,洪涝期间排水;修筑蓄洪(水库) ,加强湖泊对洪水的调节能力;退耕还湖;加强预报监测;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灾、减灾意识。5(2015课标全国,43 ,10 分)图 a 示意某地区地形及

6、 M 城位置,图 b 示意M 城年内各月气温与降水量。2011 年,该地区 9、 10 两月降水量远超常年,M 城被水淹 80 多天,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分析 M 城水患严重的自然原因。(10 分)解析本题考查洪水灾害的自然原因。洪涝灾害的自然原因主要从地形(地势低平、海水顶托)、气候( 降水多且集中)、河流( 水系发达) 等方面回答。读图文材料可知M 城地处河流下游(地势低平排水不畅,集水面积广,海水顶托 ),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且多暴雨。答案M 城靠近河口,距海近,地势低平。全流域径流均汇集到 M 城附近入海。降水量大而且集中。河水常受海潮顶托,下泄缓慢。最新海量高中、初中教学资料尽

7、在金锄头文库6(2015新课标,43, 10 分)近年来,沿海地区城市遭受严重涝灾的现象时有发生。读上图,分析 M 市易出现重度涝灾的自然原因。 (10 分)解析洪涝灾害产生的自然原因主要从气候、天气系统、地形等方面分析。答案地处平原,地势低平,受南部山区洪水和河流上游汇水的共同影响;排洪通道少,易受到潮水和其他河流洪水的顶托,排水不畅;处于台风过境或登陆区,台风常带来强降雨。7(2013课标,43,10 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上图所示区域位于我国江南丘陵区。分析图中居民点易遭洪灾的原因,并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10 分)解析洪灾的成因应从气候、地形、河流水系特征、居民点位置等方面分

8、析。针对该区域出现洪涝的原因,措施应从居民点转移和修建水库、大坝两个角度分析。答案原因: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多暴雨。居民点地处谷底河边,其河流上游地区集水面积较广。暴雨时流水在谷底汇集,河水暴涨,易淹没农田和房屋。措施:将居民点迁向合理的位置(地势较高、地形起伏和缓,既不受洪水威胁又无地质灾害隐患的地方)。或修建水库拦蓄洪水,修建沿河防洪堤。气象灾害的分布、成因、危害及防御最新海量高中、初中教学资料尽在金锄头文库8(2016新课标全国,43 ,10 分)河南省按水文气象特点可分为 5 区。下图示意河南省各水文气象区 14501979 年水旱灾害年数。概括河南省 14501979 年水旱灾害

9、空间分布特征,并解释原因。(10 分)解析根据经纬度信息,可知河南省位于我国的南北方过渡地带,所以该省的气候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南北差异,尤其是降水方面,从季风气候的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显著的特征作为切入点,进行对比分析即可。答案分布特征:北部(三区)水旱灾害发生年份相对较多,南部(两区)水旱灾害发生年份相对较少。原因:北部(三区) 和南部( 两区) 基本上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分属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北部(三区) 属温带季风气候(半湿润区) ,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较大,易发生水旱灾害;南部(两区)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区)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较小,水旱灾害发生频率也较低。9(2013课标全国,43

10、,10 分)阅读资料,完成下题。经过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我国各地不同农作物的播种、收获等的时间相对固定,否则会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2013 年 4 月,东北地区持续低温,大田春播时间普遍比常年推迟 710 天。分析 4 月份持续低温对东北地区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10 分)解析不同农作物都有其自身生长节律和对生长期的要求。东北地区纬度相对较高,适合农作物生长的时间较短;4 月份的持续低温进一步压缩了农作物的生长期,扰乱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节律,会导致其产量和质量下降。最新海量高中、初中教学资料尽在金锄头文库答案东北(农作物春播秋收,一年一熟)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时间较短。春播推迟710 天,

11、即农作物生长期缩短了 710 天;错过适宜的播种期,扰乱了农作物正常的生长节律。所以,农作物的产量会减少,质量会降低。B 卷地方卷地质灾害的分布、成因、危害及防御1(2015山东文综,45, 10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56 年 1 月 23 日 24 时左右,陕西关中地区发生 以上地震。据明史五行志记载:“山西、陕西、河南同时地震,声如雷。渭南、华州、朝邑、三原、蒲州等处尤甚。或地裂泉涌,中有鱼物,或城廓房屋陷入地中,或平地突成山阜,或一日数震,或累日震不止。河、渭大泛,华岳、终南山鸣,河清数日。官吏、军民压死八十三万有奇。 ”据材料分析此次地震导致重大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10 分)

12、解析根据材料判断,该地震震级高,烈度大,破坏性强,而且地震发生在午夜,人员来不及躲避灾害,加剧了地震的危害程度。地震波及的范围广、人口多,房屋倒塌严重。引发的次生灾害也是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的原因。答案地震震级高,烈度大;地震发生在午夜,人员来不及反应;地震波及的范围广、人口多,房屋倒塌严重;次生灾害(水灾)严重。2(2012福建文综,40B ,15 分)红层地貌是地质历史时期红色砂砾岩等岩层上发育的侵蚀地貌,多陡崖,岩性具有软硬互层特点。下图示意中国某区域红层地貌的分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最新海量高中、初中教学资料尽在金锄头文库(1)指出图示红层地貌区由外力作用引起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并说明该类

13、灾害形成的自然原因。(9 分)(2)简述红层地貌区地质灾害的主要危害。(6 分)解析第(1)题,从图例可以看出,该地区断裂发育,岩石破碎;该区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该区域地形坡度大。因而该区域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多发。第(2)题,主要从对地表形态的破坏,对工农业生产、人民生命安全的影响等角度分析。答案(1)崩塌、滑坡、泥石流。断裂发育,岩石破碎;多河谷,地形坡度大;气候湿热,风化强,多暴雨。(2)加速地表侵蚀,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破坏) ;破坏农田、城镇与村庄、工矿企业、道路等;造成人畜伤亡。水文灾害的分布、成因、危害及防御3(2015福建文综,40B ,15 分)风暴潮是指由于强

14、烈大风扰动,引起近海水面异常升高,海水漫溢上陆的现象。下图示意我国东南沿海某省超警戒风暴潮平均发生次数的逐月变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指出该省超警戒风暴潮发生的主要季节,并分析其原因。(9 分)(2)简述该省防御风暴潮灾害应采取的主要措施。(6 分)解析第(1)题,由图中可以看出,该省区超警戒风暴潮发生的时间主要是7、8、9、10 月,属于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秋季节经常受到台风的影响,易形成超警戒风暴潮,此外风暴潮的形成还与河流流量的大小、天文大潮的叠加有关。第(2)题,风暴潮的防御措施可以从工程性措施与非工程性措施两方面分析。最新海量高中、初中教学资料尽在金锄头文库答案(1)

15、季节: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原因:该省沿海夏、秋季节多台风活动,易形成超警戒风暴潮;河流入海流量大,对风暴潮起顶托作用(或与天文大潮相逢),增加超警戒风暴潮发生的次数。(2)加强风暴潮灾害的监测和预报;加固堤防;保护生物(红树林、珊瑚礁)海岸,营造沿海防护林;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防御风暴潮灾害的意识。(其他言之有理,酌情即可)4(2012山东文综,33, 10 分)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回答问题。(1)指出 A 地洪水灾害多发的月份,并分析其气候原因。(4 分)(2)指出 A、B 两地预防洪涝灾害应采取的不同措施。(6 分)答案(1)6 月份;受夏季风影响,进入梅雨季节,降水量大,多暴雨。

16、(2)A 地:植树造林;修建水库;B 地:退耕还湖,疏浚湖泊;修建排水、分洪、堤防等水利工程。气象灾害的分布、成因、危害及防御5(2014山东文综,44, 10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农业生产以草地畜牧业为主。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耕地面积比重增加。该地区是我国冰雹天气多发地区,但近 60 年来冰雹天气次数呈下降趋势,冰雹成灾次数却呈明显上升趋势。下图为三江源地区 19502011 年各月雹灾累积次数统计图。(1)简述三江源地区冰雹灾害的年内分布特征。(6 分)(2)分析近 60 年来三江源地区冰雹成灾次数呈上升趋势的原因。(4 分)最新海量高中、初中教学资料尽在金锄头文库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有的月份多,有的月份少,年内分布不均,集中在 59 月。第(2)题,从材料中提取有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