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型社会”建设中武汉城市圈发展模式创新研究

上传人:凹** 文档编号:163844983 上传时间:2021-01-2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6.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两型社会”建设中武汉城市圈发展模式创新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两型社会”建设中武汉城市圈发展模式创新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两型社会”建设中武汉城市圈发展模式创新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两型社会”建设中武汉城市圈发展模式创新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两型社会”建设中武汉城市圈发展模式创新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两型社会”建设中武汉城市圈发展模式创新研究(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两型社会”建设中武汉城市圈发展模式创新研究摘要:2007年,武汉城市圈成为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给其发展既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挑战。结合“两型社会”建设要求,创新武汉城市圈发展模式,是城市圈发展的根本保障。国内外许多早于武汉城市圈发展的城市群,都有着自身独特的发展模式,这些城市群的发展有着许多的经验可以借鉴。在本文中,通过对武汉城市圈发展背景与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国内外城市群发展经验,找出适合武汉城市圈发展的模式:(1)生态化的城市圈建设;(2)一体化的城市圈建设;(3)有武汉城市圈特色的水文化利用。关键词:“两型社会”;武汉城市圈;发展模式一、绪论 在我国新一轮的

2、区域发展格局中,国家提出了“中部崛起”的战略。2002年,湖北响应国家号召,提出了建设“武汉城市圈”的构想。并在过去的5年得到了稳步实施。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圆心,与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8市构成了“1+8”区域经济联合体。武汉城市圈面积不到全省面积的1/3,但集中了湖北省一半以上的人口(超过3000万).六成以上的GDP总量,不仅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区,而且也是国家“中部崛起”战略支点。 2007年12月14日,国家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成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求武汉城市圈根据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全面推进各个领

3、域的改革,切实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为推动全国体制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武汉城市圈作为典型的中部内陆城市群,有着其独特性.代表性和典型性,对武汉城市圈发展模式的研究,能够不断丰富我们城市群发展理论,促进城市群发展方式的革新。同时理论的革新能够很好的指导实践,对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中发展模式的研究,能够指导城市群的建设与发展朝着合理化.有效化的方向发展。 二、国内外城市圈发展的典型模式与成功经验 国外城市群发展研究始于19世纪末。英国学者霍华德最先从城市群体的角度来研究城市,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中,他提出了著名的“田园城市模式”;里斯塔勒创

4、建“中心地理论”,提出了著名的六边形城市群体组织结构模式,这一模式至今仍被广泛采用;芬兰著名建筑学家伊利尔沙里宁为缓解由于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提出了有机疏散论,指出城市要有良好的结构,这种结构也即空间结构模式;法国地理学者戈特曼在对美国东北海岸城市密集区进行研究后发表了著名的论文大都市带:东北海岸的城市化,提出大都市带的概念,并从空间结构.空间形态.功能.形成机制和阶段性等方面探讨了大都市带的空间生长模式。像这样对城市群发展模式的研究的学者还有很多,如赫希曼.弗里德曼.库默斯和P霍等等。 国内城市群的研究起步晚于西方,学术概念“城市群”正式被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但是自此以后

5、得到迅速发展。国内关于城市群发展模式的研究关键点主要有以下四个:就城市群发展模式的某一方面进行研究;从城市群一体化与联动发展的角度就具体城市群的发展模式问题进行探索;对国内外城市群发展模式及其经验的总结研究;城市化模式的相关理论研究。 1.国外城市群发展的典型模式 在国外城市化的道路上,也出现了许多典型的城市群,总结其发展基础.历史.条件,可以得出其发展模式。 (1)(荷兰)兰斯塔德城市群模式:以限制与疏散为主题,借助13座新城的建设,有效疏散人城市的人口和产业;通过规划“绿心”来改善环境,促使城市空间利用.农业.林业.游乐等方面的发展达到一个新的平衡;城市之间分工明确,协作密切,互补功能突出

6、;大力推进城市群国际化建设。 (2)(英国)大伦敦都市圈模式:强调非均衡发展,尊重市场.侧重交通.照顾公平;)强调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限定在城市建成区的范围内,保护外围的绿带以及市内的绿地等公共开放空间;集约高效发展,向天空和地下要空间,注重土地的混合利用;对现有的工业区进行综合整治与改造提升,保护周围生态环境。 (3)(德国)鲁尔区模式:对区域进行统一规划,整合开发;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形成新老工业并举.布局相对合理的工业体系;重视治理污染,美化环境;重视科技和教育的发展。 (4)(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模式:注重城市间的协调管理,推进东京大都市圈与中枢据点都市圈间职能分工和协作,加速高级都市

7、职能在全国的发展和网络化;构建高效率的交通运输网络;依托深水大港发展临海经济,兴建了一系列海港和滨海工业带。 (5)(北美)五大湖城市带模式:借助结构转型,推进产业升级;形成特色主导职能和优势产业部门,推进专业化分工和产业集群发展;交通网络便捷;依托临海优势着力发展临海经济和外向型经济;重视城市间的合理分工和管理协调。 2.国内城市群发展的典型模式 近些年来,我国也形成了一系列的中小城市群,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在自然.历史.经济.社会等因素综合影响下,这些城市群发展也有其独特的模式。 (1)长三角模式:城市群区域协调发展,中心城市居于主导地位,其他区域明确自身的地区优势,同时开发优势产

8、业作为出口基地,城市间形成合作和竞争的协调平衡关系;形成发达的区域交通网络;推进中心城市的国际化建设;将原有的产业部门进行结合和重组,打造高水平的产业集群;重视历史文化和区域特色的保护与继承。 (2)珠三角模式:形成发达的综合交通网络;推行开放性的管理模式;形成外向型产业格局,使城市群产业发展与国际市场协调同步;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3)京津冀模式: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较好,交通运输发达;空间上多中心与组团式相结合,强化城市圈的核心职能,突出功能组团的发展特色;重视对中心城区的改造提升,大规划改造老城区;注重保持历史文脉和城市风貌。 三、武汉城市圈发展现状与评价 目前武汉城市圈尚属

9、内生.发育型.“一强众弱”式城市圈。武汉与周边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9个城市构成的以武汉为圆心.100公里为半径的圈层是比较合理的。据2010 年的数据,该区域以占湖北省约33%的土地面积,汇集了全省一半以上的人口.60.64%的国内生产总值.93.58%的地方财政收入.62.56%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4.04%的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武汉城市圈是湖北人口.产业.城市最为密集的经济中心区,区位优势明显,工业科教基础较好,综合实力雄厚,具有很强的域内经济联系和域外关联带动效应,成为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环渤海湾城市群之后,中国内陆最富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

10、 但是,若干对比研究也表明,武汉城市圈一个比较鲜明的特点就是弱质性。 (1)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同国内其他三大城市圈相比,武汉城市圈的经济总量偏小.经济效益不高.结构升级缓慢,发展明显滞后。用2005年的指标来衡量,无论是GDP总量还是人均GDP,武汉城市圈都不到长三角或珠三角的50%;武汉城市圈固定资产投资不及长三角城市圈的20%.京津唐城市圈的40%,珠三角城市圈的30%。 (2)一城独大的城市体系格局。无论是区域形象力.金融.支柱产业.地区经济联系度.人才,还是财力和经济总量,武汉显然比不过上海.广州.深圳,尚不拥有足够强的集聚功能和辐射作用。但在湖北及中西部地区,武汉的经济“桥头堡”地位

11、日益突出,在发展空间和吸引外资的激烈竞争中,独具九省通衢.南北居中的区位条件和资源丰富.市场极为广阔的腹地。由此导致湖北城市等级结构的格局是武汉的首位度畸高,“一城独大”没有形成均衡有序的城市体系。 (3)圈内的区域联系还存在许多梗阻。虽然目前鄂州.孝感.仙桃与武汉的经济联系强度有所提高,成为湖北省经济区域联系效应最强的城市密集区,但还远未形成以武汉为核心,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共通.利益共有的城市圈经济一体化格局。首先表现是,武汉与周边城市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分工合作没有形成,产业低水平重复,如冶金.服装.食品等行业,各市都有,彼此又不配套,资源配置的效率低下。其次是城市之间的内耗性竞争仍然

12、存在。圈内各城市不同程度地存在市场准入.质量技术标准.行政事业性收费.户籍制度等形式的地方保护,市场建设的总体水平不高,结构和分布不合理,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市场优势不能互补,集聚和扩散效应不明显,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统一的市场监管机制。 四、“两型社会”建设中武汉城市群发展模式创新策略 武汉城市圈有着其自身的特色与不足,在“两型社会”的建设中,武汉城市圈的建设应该坚持实事就是的态度,因地制宜,在借鉴国内外城市群发展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优先发展自己的优势项目,同时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构造有自身特色的.环境友好的.产业集群度高的城市群。 (1)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发展城市群绿心,建

13、设生态型城市群。国内外城市群绿带.绿心建设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应充分发挥绿带的隔离和分割作用,避免走“摊大饼”式的传统扩张道路。武汉城市圈的发展可以以武汉为中心建设城市圈绿心,将绿心作为城市群发展的重点战略地区,发挥自然环境优势,加强规划规划与管治,引导其科学发展,保护与开发并重,营造绿心式生态型城市群。 (2)推进武汉城市圈一体化建设。一是加速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以高速化.网络化为重点,构建铁.水.公.空的新型综合运输体系;以推进城市圈信息化进程为目标,加快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城际和城乡互联互通;要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着力点,积极推进通信网络一体化;要在建设数字城市的基础上,形成以信息高速

14、公路和计算机信息网为纽带。二是加速产业发展与布局一体化。以城市圈的支柱产业和重点行业为龙头。建设一批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实现圈内工业经济的集约增长。充分发挥武汉市的产业核心增长极作用,优化产业布局的空间结构,实现联动发展。三是加速区域市场一体化。充分发挥武汉市的金融优势,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逐步实现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对接,形成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提升档次.调整结构.合理布局,发展和提升商品市场,进一步推进要素市场的资源整合和一体化发展。四是加速城乡建设一体化。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沿重要交通干线,形成“一核.三轴.两环.四组团.两带”的空间结构。完善城镇规模结构,优化整合超大城市,重点发展大城市和

15、特大城市,提升中小城市。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明确城镇的职能结构与产业分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大扶贫力度。五是加速资源保障.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一体化。与沿海及发达地区城市群相比,武汉城市圈有着明显的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城市圈建设应彻底改变以牺牲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进城市圈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一体化,最终将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生态城市圈。 (3)加快开发长江黄金水道,综合利用水资源和水文化。 武汉是一座源水而发.因水而兴的城市。其城市之根就是水。文化之根就是水。一是把水文化贯穿于城市规划中,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在规划中要注意水功能的

16、合理分区,并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支持,保障武汉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与流域功能区划和武汉市水环境功能区划相协调。二是将水文化融人城市旅游经济之中,使二者相互促进。亲水是市民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也是武汉城市圈独特的对外吸引力之一。同时武汉城市圈的其他城市天门.潜江.仙桃.孝感4个城市珠缀于汉江两岸,黄石.鄂州.黄冈也位于长江两岸,综合来看,不论是武汉城市圈的中心城市,还是周其他城市,都与水文化有着深厚的联系,发展水文化是一条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 姚士谋,朱英明,陈振光中国城市群(第二版)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1 【2】 刘友金,王玮世界典型城市群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1):84-88 【3】 程美秀国内外城市群发展模式与发展经验探析价值工程,2005,(10):13-16 【4】 赵伟中心城市功能与武汉城市圈发展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