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终身自主建构学习

上传人:日度 文档编号:163835756 上传时间:2021-01-2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人为本的终身自主建构学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以人为本的终身自主建构学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以人为本的终身自主建构学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以人为本的终身自主建构学习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以人为本的终身自主建构学习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以人为本的终身自主建构学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人为本的终身自主建构学习(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以人为本的终身自主建构学习王 洪1 王 青2( 1南昌广播电视中专学校 2江西省二轻工业技工学校)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即以人为本自主建构的终身学习观。这主要是由于教育大环境和时代的变化给我们个人带来的巨大冲击。关键词以人为本;自主建构;终身学习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教育已经实现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并取得了一些成绩。然而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又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与发展契机。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中指出要根据实践的要求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因而我们也要与时俱进地发展我们的教育。笔者认为我们必须把素质教育更加向前推进,并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发展以

2、人为本自主建构的终身学习。以下就是该学习观的三大特征:一、学习者为主体传统的教育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高高在上,对学生颐指气使。而学生只能听凭教师的摆布,只能处于从属的地位。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自己的喜好来教育学生,虽然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了,但是绝大多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却被教师死死地扼杀了。在课堂上,学生只是作为一只只等待储存信息的容器,而教师则把知识一股脑地塞给他们,而从来不加以考虑学生的感受。教师只求所教知识的数量,而不求质量。他们从来不管学生是否会消化不良,他们只是觉得自己应该对知识的灌输负责,其余的就不是他们的职责所在了。教师的本意是好的,希望把自己所掌握的东西完全传授

3、给学生,但是他们没有考虑到学生自身的感受,只是在一厢情愿地灌输知识。这种教学有时被称为“填鸭式教学”,绝大多数学生发挥不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自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以来,全世界迎来了一个教育思想大变革的时代,其发端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基本素质(尤其是人的主体性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旧的教育思想却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这种需要,于是促使人们以新的观念、新的方法反思历史并变革现实,并在世界范围内涌现出了一批代表现代教育思想的流派和学说,比如布鲁纳的“学科结构”与“发现法”原理、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实验、巴班斯基的“教学进程最优化”理论、阿莫纳什维利等的合作教育学、罗杰

4、斯的“非指导性教学”以及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理论、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思想等等。虽然以上这些教育思想观点和理论学说虽然在理论基础、认识方法和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但进在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上却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无一不是把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促进教育、教学过程的民主化和个性化放在中心地位。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当前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江泽民总书记也多次指出: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

5、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是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应该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创新将成为未来整个社会的基础和核心。作为教育而言,至关重要的任务则是紧紧把握时代精神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重点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完成这项艰巨的历史任务,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实现从传统知识教育观向主体性教育观的转变,努力建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主体性教育理论。从本质上讲,主体性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征,如果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良好的培养,将会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

6、只要抓住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就抓住了素质教育的主要矛盾,就能带动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将引起人类社会全面和深刻的变革,使人类社会由工业社会大踏步迈向信息社会。在信息社会里,各种新知识会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统计:人类近30年来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占有史有来积累的科学知识总量的90%,而在此之前的几千年中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只占10%。可见,知识总量在以爆炸式的速度急剧增长,知识更新越来越快。在信息化时代,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教师最适当的角色就是为学习者提供帮助、服务。学习者这时已不再属于从属地位,而应当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体,成为一个主动探索

7、的学习者。学习者真正成为了自己学习的主人。学习者的大脑不应当是一个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应当作为一只等待点燃的火把。总而言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二、学习者自主建构知识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征,具体表现为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这四个特征。第一、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选择性,突出地表现在对学习对象(客体)的选择上。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是一连串的选择活动。从学习目标、学习方式到学习手段,无一不是选择的结果,从“学什么”到“怎么学”也无一不是选择的过程。学生总是选择那些最合意即自以为最有意义的内容作为学习客体,总是选择那些自以为最有价值的学

8、习客体的某一方面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同时,学生对外界信息的接收、加工、整合和改造也都是有所选择的,都要进行过滤、筛选和优化组合。从这就可以充分看出学生的信息素养来。学生选择的正确与否,对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有相当重要的影响。明智的选择常常能使学生洞察学习内容的真、善、美;而愚蠢的选择则常常会使学生误入歧途。从学生的选择内容可以看出每个不同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学生在进行选择时,必须按照学校教育目标的要求,按照学习即是个人成长的要求,在教育的现实条件和可能性之中进行选择。学生的选择性特征要求教育活动应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要适应学生的认识和实践能力;二是要能够满足学生个人的主体需要。在当今的信息社会

9、中,网络知识的深度、广度都能满足学习者的需要,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去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知识去进行自身的塑造。这时候的学生就可以去充分利用网络这第四媒体的丰富资源,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进行自身的丰富与完善。第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自主性,首先表现在他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独立地感知教材、学习教材,深入地理解教材,把书本上的科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并能够运用于实践。学生在网络上自己搜寻知识,以扩展书本上的知识,从而扩大自己的视野,增大自己的知识面,从而更好地成长。其次,学生还能够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充分发挥自身

10、的潜力,并利用内、外两方面的积极因素,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积极向老师(学校和网络)质疑、请教,要求答疑,相互研讨,在网络上进行协作学习、探索学习、讨论学习和个别辅导学习,以达到自己所预期的学习目标。第三、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能动性,是他在与外界包括教育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生能动性的高低、大小,首先取决于其经验,知识因素,它包括学生通过自身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和在学习中所获得的间接经验。这些经验知识在教育活动中可以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提供“消化信息”,这些“消化信息”的广度和深度制约着学生学习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影响学生的能动性;其次还受到需要、动机、兴趣、情操 、意志等情意

11、因素的影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能动性,首先表现在他能够根据社会的要求积极参与教育活动,并以此作为自己今后学习的努力方向;其次,他能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和情意结构去主动地同化外界的教育影响,对它们进行吸收、改造、加工或加以排斥,使新、旧知识进行新的组合,从而实现主体结构的建构与改造。学生在网络上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去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从而促进自身的成长。第四、如果说能动性的实质是对现实的选择,那创造性的实质则是对现实的超越。创造性是以探索和求新为特征的,它是学习者个人的最高表现和最高层次,是人之主体性的灵魂。创造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对外在事物的超越。二是对自身的超越。

12、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创造性与人们一般所言的创造性有所不同。学生的学习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以简捷、有效的方式继承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所创造出来的知识将越来越多,人们已经不能够完全掌握他们。面对着铺天盖地的知识,学生必须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对网络上知识进行重组,并且在吸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在网络上,学习者是采用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模式。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学习者在此基础上进行自我建构。三、学习的终身化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统计:人类近30年来所积累的科

13、学知识,占有史有来积累的科学知识总量的90%,而在此之前的几千年中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只占10%。可见,知识总量在以爆炸式的速度急剧增长,知识更新越来越快。过去的教育是一次性的,连续的,或者说对于人生而言是阶段性的。在工业化时代,学习者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学习,可获得可供一辈子享用的“略有盈余”的知识技能,人生被分成学习阶段和工作(运用)阶段。信息化的钟声,打破了诸如此类的美梦!信息化社会有两个基本特征,一个是科学知识以几何级数增长,产生了所谓的“知识爆炸”,给社会带来滔滔不绝,日新月异的信息源。特别是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使人类全部的知识,通过信息高速公路呈现在每一个需求者面前。另一个是通讯技术的飞速

14、发展,使信息的储存、转换和传播面目一新。现在,世界正在变成一个巨大的信息仓库和交流场。为了与时俱进,不被社会所淘汰,任何一个人都必须不断地学习,并且终身学习。俗语云,活到老,学到老。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好给我们提供了终身学习的可能性。过去的学习,只是为了掌握书本知识和技能,为了应付考试。现在,学习将恢复它应有的全部丰富性,即个人身心的成长,个人在自然环境和社会关系中的成长。我们要化敌为友,从“与学习为敌”转变为“与学习为友”,与学习结为终身的朋友。我们的学习是为了适应未来的学习。在学习中做人,在做人中学习。我们是为自己的成长而学习,我们已经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终身

15、学习对学习者本身而言,反映了人的一种自觉的需求。终身学习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时代。但终身学习作为一种公认的思想,一种新的教育观念还是近20多年的事。这种观念形成一种较为共识的社会思潮并不是偶然的,除其历史渊源以外,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首先,社会的信息化是终生学习观形成的内因。工业化时代向信息化时代的过渡,必然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促进教育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具体可以列举为信息爆炸、知识的老化和更新加快、资源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化。其次是人口爆炸对教育的直接冲击。现代社会就是要提供人生全过程丰富而方便的各种各样的教育机会,帮助个人成长为一个完善的人,而学习只是教育的一种新的提法,于是教育

16、的改革就整个社会而言,必须朝着终生学习的目标发展。第三,科技进步既是动因又是基础。科学技术的进步既是促使终生学体系形成的推动力,是一种外在的动因,又是终生学习成为可能的物质基础。由于科技的进步不仅加快了知识传播的速度,而且大大扩展了知识传播的空间。新的媒体技术、通讯技术的开发、发展,也为教育的远程化、开放化、学习者的方便化提供了物质保证。人们可以足不出户通过Internet与全世界的人进行交流、讨论。学习化时代已经到来,只有终生学习,才能更好地生存;只有把获得更充分的自由,把一生不断地改变与创新作为学习实践的终极目的,学习的终生化才具有真正的意义。参考文献1、新教育:为学习服务陈建翔 王松涛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2、学习的革命通向21世纪的个人护照 珍妮特沃斯 戈登德莱顿著 上海三联书店3、新编教育学原理漆书青 何齐宗 江西高校出版社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