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展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影响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6383145 上传时间:2017-11-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4.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技发展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科技发展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科技发展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科技发展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科技发展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影响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科技发展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技发展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影响(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科技发展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影响 2007 年 5 月 14 日,同济大学百年校庆之前,温家宝总理访问同济大学,当时他对我们的学生讲了这样一段话:“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我希望同学们经常地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这段话语是对我们这个主题的最好诠释,尽管我们今天取得的科技文明成果异常精深而博大,无论从数量上还是水平上都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力,但是仅仅凭这些,我们好像还不能做到仰望天空,把握世界和国家的命运。因为仰望天空不仅仅表示放宽和扩大我们考察自然界的视野,更表示将我们的视野扩展到比物质的天空更深邃

2、、更广阔的人的心灵的“天空”、国家的“天空”和社会的“天空”中去,这个天空正是人文社会科学的领地。我们的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应该都是仰望天空的人。大哲学家康德曾说过:“有两种事物,我们愈是沉思,愈感到它们的崇高与神圣,愈是增加虔敬与信仰,这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回顾人类数千年的科技文明史,我们不难发现,现代科技使我们可以深入到物质世界最基本粒子中,其尺度已细小到一千万亿分之一厘米;借助射电望远镜我们可以接收到 100 多亿光年遥远的天体信息;生命科学也深入到生物大分子水平,从生命的化学进化进入到了人类智力研究和脑科学的系统探索。然而,与这些伟大成就形成反差的是,我们人类今天面临的诸多社会

3、问题,比如经济增长、资源与环境问题、文明冲突问题、贫富差异、犯罪等问题仍难以解决,且问题还在日益增多、日益复杂化,这些问题时刻在向人类的智慧挑战,这不仅仅是科技的,还有人文社会科学的智慧。在应战中,人们越来越发现,近代以来那种将学科细化,分门别类地研究事物、解决问题的方式已经落伍、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当代社会的复杂性促使人们取得共识,那就是认识和解决当代复杂的社会问题、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单靠某一个学科或某一个方面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多学科的协同努力。就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而言,就面对处理棘手困难而言,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必将殊途同归,携手共进,而这一过程中两者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已经成

4、为现代学术发展的主要趋势。那么,科技在过去、现在和将来是如何影响人文社会科学的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一、科技发展与人文社会科学关系的历史回顾1、古代科技促进了人文历史上,科技与人文社会科学始终存在着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局面。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或社会科学其实都是人凭借自己的智慧去认识和驾驭人自身和他们所必须面对的环境的产物。从起源上看,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关系难以确切说清,因为人们至今对什么是科学一直存有争论。如果将科学仅仅看成是以生存为目的的认识和探索自然的过程,而非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成果的话,那么一定是先有自然科学和技术,然后才会有人文;而仅仅从理性认识角度理解科学,科学的最

5、初形态就是自然哲学,这样会得出自然科学和哲学同时产生,甚至自然科学源于哲学,哲学是科学之母的结论。除上述两种观点外,还有一种折中观点,如英国科学史学家梅森认为,科学是工匠传统和精神传统两种传统逐渐汇合的结果。工匠传统代表着古代技术发明,精神传统代表着原始宗教巫术及哲学思辨猜想等。正因为此,也有人还提出科学诞生于宗教、技术诞生于巫术的结论。我赞同科学技术先于人文的观点,因为这正体现出科学技术诞生的根源是人类生存的需要,原始时代石器工具的发明,古人对火的利用等都是来自最直接的生存需要,在本能的应付环境中人们才逐渐有了自觉感悟自然的意识。数的概念如何来的?那是大约在 300 万年前,古人为了生产目的

6、,用在绳子上打结的方法来记数,并以绳结的大小来表示野兽的大小。几何学又是如何诞生的?那是在距今约五六千年前,古埃及人学会了农业生产。尼罗河每年 7 月定期泛滥,11 月洪水逐渐减退。当时古埃及的农业制度,是国王分配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土地给每一个人,耕种的人每年提取收获的一部分交租。如果洪水冲垮了他们所耕种的土地,他们可以报告国王,国王就派人前来调查并将损失的那一部分测量出来,这样,他们可以相应地少交一些租。这种对于土地的测量,最终产生了几何学。对农作物的最早试种肯定是农业科学的第一次试验,然后,古人在经验中,逐步发现农作物的丰产与气候、土壤、品种等等有密切关系。从本质上看,几乎所有的科学都是以满

7、足人类的衣食住行为依归的。科学是人类经验的合乎逻辑的自然延伸。而这个延伸再向前走得远一点就导致了对自然、对人的深层次追问,早期人类在与自然抗争中,惊奇于自己完美无缺的体态,或者惊喜于自然按部就班的秩序,或者惊恐于鬼神莫测的风雨雷电,无法解释的梦境。这些都可能唤起他们的智性和联想,于是,有了对自然“本质”的领悟和哲学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人与自然什么关系,什么是善?这就产生了最初意义的哲学或人文学。之所以是最初意义的,因为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许多不仅仅是思辨的,还参杂有很多的虚幻的、神秘的东西。如果说,科学技术的宗旨在于解决或者方便人类的生活,那么,人文则致力于透视人类的生存;科学旨在

8、认识,人文功在觉悟。中文里的“哲”所指谓的意思,类似于觉悟、智慧。而“科学”最初的意思应该是实用的知识。在“试错”活动中诞生了科学,而哲学却是智慧的结果,也可以说,是思想“解放”的结果,是深层意念的觉醒的结果。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催生了以哲学为基础的人文学科的诞生。科学从其最初的实用形态走向自然哲学形态是从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开始的,理性科学和人文科学在当时的哲学家头脑中结合在一起,理性科学只是一种人文形式,是领悟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一个工具。而领悟就产生哲学,哲学原意是“爱智慧”的意思,这个智慧是关于人的,也是关于自然的智慧,中国古代对自然和对人的认识大都是围绕天人合一的理念展开的,自然

9、之道和人之道是一致的。另外,古希腊人的“爱智慧”还意味着不是一般地学习知识,而是摆脱实际的需要、自由地探索那种非功利的“超越”的知识。在这个理念影响下,产生了为知识而知识,为真理而学术的理想主义科学和人文精神。它显示了科学的本质,是科学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古希腊哲人倡导的这种精神通过文艺复兴在欧洲复苏而绵延数百年,至今仍是西方理解科学的主导观点。其精髓就是对宇宙万物之发生的惊讶心态和由纯粹好奇心所驱动的探究精神。这就是西方科学和西方哲学的核心所在。2、近代人文帮助科学独立,人文也打上力学、实证科学烙印在中世纪的欧洲,科学与人文仍存在难解难分的瓜葛。那时,宗教神学占据绝对统治地位,人们的言行都必须

10、符合宗教教义,科学也成了论证宗教教义的工具,与宗教教义相悖的言论被称之为异端邪说,比如日心说。在这样的思想禁锢中,科学的生命也就终止了,特别是当科学与宗教教义冲突时,科学争取独立就要付出血与火的代价。而文艺复兴运动中兴起的人文主义思想却为近代科学起步扫清了思想障碍,并为其诞生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础。因为人文主义的核心就是提倡人性,鄙视神性;崇尚理性,摒弃神启;鼓吹个性解放和人的自由,反对宗教神学的束缚;注重现实世界,看轻来世和天堂。激励人们去努力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将研究重点逐渐从宗教神学的思辨问题转向人生和社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这样一来,在人文主义思想的推动下,古希腊人的那种注重研究自然界奥秘的

11、传统得到了全面继承和发扬。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文主义这一哲学理念促进了自然科学从宗教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以实证为其方法的学科。近代科学革命是以牛顿力学的诞生为标志的,于是,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不再采取自然哲学的方式,而是将实验和数学结合,企图建立科学概念、原理和推论组成的理论自然科学学科体系,当时的自然科学的特点是对自然事物进行分解,分门别类地加以研究,并力图用力学来解释自然现象,那时科学家们的普遍观点是,只要将自然界还原为力,科学的使命就结束了。因此,力学或机械论这个科学的理念深深影响和渗透到当时的人文和社会科学之中。于是有了“自然是机器”、“人是机器”的命题,而在人文和社会科学中,也留下了大量机

12、械论的概念,诸如智力、创造力、生命力、生产力等等。这表明,近代力学全面影响了人文社会科学,使其打上力学、机械论的烙印,同时还使人文打上了实证科学的烙印。近代是实证科学大发展的时期,正是以近代实证科学为基础,19 世纪中叶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创立了实证主义哲学。倡导将自然科学实证的精神贯彻于社会现象研究之中,主张从经验入手,采用程序化、操作化和定量分析的手段,使社会现象的研究达到精细化和准确化的水平。孔德认为,实证科学是事实的科学之间的综合,它与神学、形而上学不存在丝毫的关系,那些既不能被证实也不能被推翻的问题是不包含在实证科学之内的非科学问题。实证科学的事实必须通过严格的科学观察才能够被确

13、定,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就可能发现事物诸现象之间经常、重复出现的规律。因此,作为“科学中的科学东西”的实证主义,就需要对各种实证科学的研究对象、方法、规律进行比较和分析。孔德为此按科学研究现象的复杂程度将学科排序,依次为:由数学经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最后至社会学。孔德认为,这些学科里,后起的学科依赖于前面的学科或以前面的学科为基础,排序愈后的学科愈加复杂。排在最后的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最为复杂的社会现象,社会学是在对前五门科学进行逻辑、科学的推演基础上而得的,是科学的综合和科学发展的集结,就是说,社会学的基石,是由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天文学这些科学知识堆砌而成的。比如,数学是其他实证科学

14、必备之工具,在社会学发现社会规律,预测、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发展的历程中充当了不可或缺的工具的作用。物理学因其实验的可计量性,化学因宜于观察而各具优处;这些都是研究社会现象的社会学所不可缺的。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是属于生物学研究范围的,社会学的研究不能离开生物学,前者有赖于后者。3、现代科技与人文由分离走向更高层次统一20 世纪的新科技革命,科技越来越走向高精尖化、高度专业化,科技的负作用也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科技的滥用使人们感到科技似乎越来越缺少人文的情怀和人文规范。这样现代科技对人文社会科学关系就很难摆脱两种观念和思潮的影响。一是唯科学主义(有时也以科学主义称谓),二是反科学主义(有时也以

15、人文主义称谓)。唯科学主义从抬高科学的角度,把科学神化为唯一的绝对。在唯科学主义看来,自然科学知识是唯一正确的知识,科学方法是唯一有效的方法,科学真理是唯一可靠的真理,其他知识文化都要向科学靠拢,以科学为准绳,比如人们常说的就是某某做法、某某观念、某某行动是不科学的,特别是越来越多的社会研究都冠以“科学”字样,原本思辨的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都“自然科学化”了,大量的观察实验、数理统计等方法应用,政治学改为了政治科学,管理也科学化了,出现了管理科学或科学管理,甚至有人将人文也视为科学,并称之为“人文科学”。社会的研究不再是人文价值的感悟,还有了观察实验假说检验等科学的一整套程序、方法和精神。唯

16、科学主义还演绎出“科学万能”、“专家治国”之类的社会政治理念。由于自然现象具有不依赖于主体而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因此,自然科学研究活动中的主客体界线分明,具有较强的实证性;即使涉及人,也是把人作为没有意志的客体看待的,如医学、心理学、人类学视野中的人。而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具有主观自为性和个别性,其中充满复杂的随机因素的作用,不具备重复性。结果,社会现象一旦被科学化了,则这些社会科学也容易倒置忽视人的存在、忽视价值判断的倾向,排斥了使用内 省 、 想 象 、 体 验 、直 觉 等 非 理 性 方 法 , 这 就 容 易 导致反科学观的出现。反科学主义则从贬斥科学的角度,把科学魔化为罪魁祸首。在反科学主义者心目中,当今时代的各种问题,比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能源短缺、资源匮乏、人口爆炸,乃至人情淡漠、道德堕落,追根溯源均由于科学的发展及其技术的应用,甚至断言科学技术从本质上说就是恶的。后现代主义者利奥塔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它开始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渗透进人们的生活,不断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效率、技术统治意识取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