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博物院古代文明之光简稿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6380309 上传时间:2017-11-0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7.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博物院古代文明之光简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福建博物院古代文明之光简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福建博物院古代文明之光简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福建博物院古代文明之光简稿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福建博物院古代文明之光简稿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博物院古代文明之光简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博物院古代文明之光简稿(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古代文明之光讲解词观众朋友们,欢迎参观“福建古代文明之光”陈列。本陈列共分为六个部分,展示了近 500 件文物精品,再现了福建古代文明的发展轨迹。首先参观第一部分, “山海家园、闽越先民” 。福建最早的人类活动遗迹可以追溯到距今 3040 万年前。近来年,我省旧石器时代的考古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先后在漳州莲花池山、永安黄衣垄、三明万寿岩等地发现了古人类活动的遗迹。其中,距今年代约为二十万年的三明万寿岩遗址的发现获得了 2000年度的“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的殊荣。在万寿岩洞的下洞船帆洞中,考古工作者还发现了一块面积约 120 平方米的人工石铺地面,距今约有三万年的历史,这在全国旧石器考古中属

2、首次发现,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在这里,我们复原了古人类的生活场景。在遥远的旧石器时代,这里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合人类生活、繁衍后代。这里栖息着许多剑齿象、大熊猫、犀牛等野生动物。古人使用简单的木棒、打制石器,从事采集狩猎活动,以天然岩洞作为自己的家园,过着群居的生活。大约在距今 90008000 年前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一些地区率先从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由于全省各地自然生态和地理环境的差异,以及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从而在文化的构成和内涵上形成了福建的两个大的文化区域,即东部沿海文化区和中西部山地文化区。东部沿海文化区的代表是闽候昙石山遗址和平潭壳丘头遗址。壳丘头遗址,距今年代约6

3、0007000 年,是目前福建境内所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陶器质地比较粗糙,品种单调,仅有釜、罐、碗等几种,并且火候低,还处在原始的“裸烧”阶段,古人使用泥条盘筑法加工陶器。 )浦城牛鼻山遗址,是闽西北山区文化遗址的代表,为我们展示了福建远古文明中与海洋文化相对应的另一面,这里出土的各种类型的陶器都带有山区生活的特色。这些器物都是带足器物,与昙石山常见的圜底釜构成鲜明的对比。这是因为山区的部落群体较稳定而沿海遗址的群体流动性较大,居住不够稳定,这种流动性使圜底器比带足器物更便于携带,当然也可能与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有关。这件塔式陶壶,出土于昙石山遗址。它形制特殊,制

4、做精细,风格与其他随葬器物截然不同,为国内所罕见。这件充满神秘色彩的随葬品,出土时它是放置在墓主人的头顶,因此考古学家认为这位墓主人身份较高,极有可能是一位巫师,而塔式陶壶则是一件法器。陶豆这种器物原是作为盛放半流质食物的器具,现代汉字“豆”字就是根据这种器具象形演变而来。豆后来也被当作礼器来使用,古人说“无豆不成礼” ,说明“豆”这种器物在祭祀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到了新石器后期制陶业得到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为器类增多,质地讲究,制陶技术提高。陶器器表的装饰更加绚丽。彩绘是这一时期最突出的一项装饰工艺,彩绘颜料有赭、黑两种,花纹主要由直线和曲线组成的各种几何图案,独具特色,并且焙烧技术也有很

5、大的改进,窑温可达 1000左右,陶器烧结更加坚硬,火力更为均匀,所以陶器呈色更加纯正。在距今四、五千年前后,福建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的繁盛时期,氏族部落有了相对稳定的居住地,他们居住在岩棚、半地穴式建筑、干栏式建筑里,以渔猎、采集为主要的谋生手段,并出现了原始农业,开始过上了定居的生活。这里展示的是一组捕鱼和狩猎用的工具。陶网坠,是人们张网捕鱼时系于网上的器具。石镞,是打猎常用的工具。同时先民们还将他们吃过的贝壳加工成劳动工具。这件形制特别2的贝壳器,是用大型的牡蛎壳磨制而成,形状象铲,下端有锋利的宽刃,有人称它为“贝耜(si,四声) ”,也有人称为“贝铲” ,是先民们在海滨滩涂扒挖贝类的工具,

6、也可用于清除动物的皮毛,是福建沿海地区先民们独特的生产工具。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在昙石山遗址考古发掘中也发现了碳化的谷物。这组石锛是古人从事农业劳作时常用的工具。石杵和石臼是谷物加工工具,一般用于谷物的脱皮或捣碎硬壳果实。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进步,纺织业出现,这里展示了一组纺线用的陶纺轮,当时人们普遍对纺轮进行了装饰,在纺轮的外表施刻划纹、圆窝纹和彩绘,尤其是彩绘的大量使用使纺轮的图案更加精美。在满足了对食物的需求后人类的精神世界也变得丰富多彩,先民们开始装饰打扮自己了,喜欢在身上佩戴饰物。玉玦是挂在胸前的饰物。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山海相连,相距仅 130 公里,地质考古发现,在距今

7、3000 年前后, “冰期”出现,气候变冷,海平面下降,大陆与台湾连成一体,大陆古人类便可以成群结队,通过“东山路桥”到达台湾。1987 年、1998 年考古工作者在“东山陆桥”附近海底都先后发现了“东山人”和“海峡人”的古人类化石。在距今 1 万年左右,气候逐渐转暖,“东山陆桥”再度沉入海底。然而大海没有阻隔两岸先民的交往,距今约 6000 年的台湾大盆坑文化与福建的壳丘头、昙石山文化有着许多相似性,证明两岸的交往是相当频繁的,并形成了文化的共同特征。与此同时,福建台湾的原始先民还逐渐地向太平洋岛屿迁徙,因此,人类学家、考古学家认为福建很可能是现在“南岛语族”的起源地。所谓的南岛是指东起太平

8、洋东部的复活节岛,西到印度洋的马达加斯加,北至夏威夷,南到新西兰的数千个岛屿的广阔海洋。包括我国台湾,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等等。距今 4000 年以后,中原地区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进入奴隶社会,福建也从新石器时代向青铜时代的文明过渡。约距今三千年前后,福建先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息中逐步形成了先秦典籍周礼中称作“七闽”的多部族群落,闽为蛮之别种,是当时居住在福建的七个部落的总称。 “七闽”部族群落的文化遗存分布全省各地,这些遗址中发掘出来的文化遗物有青铜器、陶器、石器、玉器等,可以看出青铜器正逐步取代石器成为生产生活的主要工具。遗址中最具代表性的是 1974 年发掘的闽侯黄土仑遗址,该遗址出土的

9、陶器器型多样,火侯高。因为烧成温度高达 1200左右,所以这批陶器胎质坚硬,在器物表面拍印有各式各样的几何形图案 ,从造型和纹饰上看都表现出受中原商周青铜器的影响,同时又具有鲜明的福建地方特色。在福建先民烧造几何形印纹硬陶的发展和终止过程中,也孕育产生了釉陶和原始青瓷器。这里陈设的原始青瓷包含了尊、豆、盘、罐、碗等器形,原始青瓷是陶器向瓷器过渡的中间产物。由于原始青瓷具有牢固耐用、不易污染及美观的优点,改善了人们生活饮食条件,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为缺乏相关的实物资料,很长一段时间福建在夏商至春秋时期的青铜考古方面一直是一段空白。直到 2003 年考古工作者在浦城县的管九村考

10、古发现了 30 多座夏、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土墩墓,出土兵器、礼器、农具等青铜制品有 72 件,为福建地区一次性出土青铜器最多的考古发现。其中更有 10 余把精美越式青铜剑,带耳的就有 6 把,这是典型的越式青铜剑,越王勾践使用的也是类似款式,在全国首屈一指,被誉为“福建第一剑” 。管九村考古发现填补了福建地区在这一领域的空白。证明了福建也拥有属于自己的灿烂的青铜文化。2006 年管九村土墩墓的发现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位于闽北山区的武夷山风光秀丽,遍布悬崖峭壁的船棺更为其增添了神秘的色彩,这具从白岩崖壁取下的船棺长达 4.89 米,距今已有 3000 多年的历史,是用整根楠木制成的。这

11、3种船棺葬是当时居住在福建的先民实行的一种奇特葬俗,这与我们的祖先对待死亡的观念有关。在他们看来,人都是有灵魂的,死后要到天堂享福,并保佑子孙万代。为了使灵魂早日升天,所以不惜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把船棺安放到崇山峻岭的悬崖峭壁之上。只有当时地位比较尊贵的人死后才能享受这种待遇。开棺时棺内尸骨尚存,经鉴定死者为男性,年龄大约 50 多岁,棺内有大量陪葬品,这件龟型木盘是其中的陪葬品之一,在商周典籍的记载中,把龟描述成灵龟或神龟,它能够托载人的灵魂升天,是生者为死者提供的吉祥的祭祀器皿。这具船棺是考古工作者用原始机械吊装从崖洞中取下的,但在三千多年的商代,这么高的悬崖峭壁船棺是如何安置上的去,至

12、今仍是个谜。春秋战国时期,以浙江地区为中心的越人建立了强大的越国,对福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公元前 334 年,越国被楚国所灭后,勾践的后裔避难迁居进入了福建地区,与原居的土著闽越人共同开创了一片新的天地。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并推行郡县制,在福建设立闽中郡,其地域包括今天的福建和浙江南部地区。至此,福建地区正式纳入了中央王朝的管辖范围。秦末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农民战争,无诸率领军队赴中原参战,历时 8 年。汉立国后,因无诸反秦有功,被封为异姓王,公元前 202 年,在福建设立闽越国。在立国之初,无诸选择东冶也就是今天的福州做为都城,到了最后一位君主余善,为了军事上的需要,则开辟建设了

13、第二个都城武夷山闽越王城。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坐落于武夷山市兴田镇城村的闽越王城遗址的复原场景,它依山而建,形成了不规则的长方形,占地面积达到了 48 万平方米。是目前国内规模、级别及保存完好度都非常高的汉代城址之一。城墙开辟了东、西、南、北四门,西南、西北角两处制高点分别设置了烽火台和了望台,登高望远,一旦发现敌情,白天燃烟,晚上举火,进行防卫。在城市遗址中,密集分布着许多大型宫殿建筑遗址,更有宗庙、祭坛、府库以及冶铁制陶的作坊遗址等。这是城址宫殿的复原模型,从布局到用材上,都仿效秦都咸阳、汉长安的形制作风。局部传统上,为了适应江南气候湿润的变化,采用干栏式的建筑风格,就是下部用木柱支撑,其上

14、架梁,整体建筑呈现“半悬空”的状态。使空气流通以减少潮湿和避免蛇虫,是现在还流行于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住宅样式,表现出闽越人独特的建筑技术水平。中国的“秦砖汉瓦”在世界建筑史上有着极高的声誉,秦汉时代的砖瓦是当时中国土木构建筑的主要材料。这是在汉城出土的瓦当,它是一种是建筑构件。安装在屋檐滴水处的榬头上,起保护和装饰作用,上面有“万岁”和“长乐未央”等字样,说明这个城址不是一般性建筑。这些板瓦、筒瓦、铺地砖、陶水管道等也都是建筑材料。从这些考古发掘的建筑材料上看,无论在制作工艺,装饰花纹等都与中原地区类似,在一些细节上,又能体现南方越人的传统,展示了闽越人的高超技艺。这是楼船模型。楼船为中国古代

15、大型战船,因船上筑有高耸楼层而得名,在作战中可能作为指挥舰使用。闽越人习于水斗,善于用舟,拥有强悍的军队.。闽越国保持着越人勇武的传统,军事实力一度十分强大, “带甲之士不下数十万” ,对周边的东瓯国和南越国等都曾产生严重威胁。制陶业在闽越国手工业部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闽越人利用快轮工艺制作的陶器生活器皿,品类繁多、质地坚硬、造型优美、装饰精妙。闽越国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在上层贵族的生活中,逐渐地以君子之器玉来作为装饰品,体现等级差别。玉璧是中国独有的古老玉器形态之一,所谓“苍璧以礼天” ,玉璧作为重要礼器,在祭拜天地的仪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件玉璧体积较大,琢工精细,保存

16、完整。这套玉组佩由十八件小玉器组成,佩玉者行动时,玉器相碰所发出的清越之声,正符合五音之节奏。指导人的行动举止,像音乐一样符合节拍,进退得宜。4闽越国时期,福建已由青铜时代跃入铁器时代。武夷山闽越王城出土的大量铁制农具和加工工具,形类繁多,证明了闽越人在西汉时期就已经进入全盛的铁器时代,铁器在经济生产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件铁犁形器,重 15 公斤,是目前为止,全国发现的汉代铁犁中最重的一件。多数研究者认为此犁可能是一种由数牛牵挽的开沟犁。说明当时的闽越国已经存在相当进步的犁耕农业。闽越国从立国到灭国,经历了 92 年,期间汉越文化互相交融,它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与成就。在当时中国东南地区,闽越作为一个具有自治的地方政权,经历了民族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直至闽越的最后一个首领余善执政后,想自立为王,还私刻玉玺,与汉朝分庭抗礼,汉武帝兵分四路,出击闽中,闽越国至此灭亡。这座王城在熊熊战火中化为废墟。闽越贵族臣民被迁往江淮之地,只有少部分留居故地。随着闽越族北迁江淮,在其后的三百多年里,福建进入了人口稀少、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