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的本质规律

上传人:笛音 文档编号:16377313 上传时间:2017-09-05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9.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的本质规律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考语文的本质规律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考语文的本质规律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考语文的本质规律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的本质规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的本质规律(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语文的本质规律 2017 年高考改革方案关于“高考考试与命题方面”在“语文学科”的具体体现是:语文学科要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 充分体现语文的基础性和作为母语学科的重要地位, 注重考查内容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联系; 发挥语文学习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个性发展。分值将由 150 分提高到 180 分。这个“方案”说明了三个问题:第一、 教育主管部门正视语文学科教育与现实需求不匹配的现状, 表达出加强改革的决心愿望。这令人鼓舞;第二、 教育主管部门试图以高考为导引改变这一现状, 这是实事求是的选择, 体现出勇毅气魄。这值得赞佩;第三、 教育主管部门对高考

2、语文学科的改革包括内容形式两个方面, 为征求意见提供明确方向。这促发思考。立足现实教育机制和社会心态谈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 不能无视高考, 不能无视高考对社会人心的强大吸引力, 不能无视高考几乎成为中学生学习唯一动力的严峻现实。 唯一实事求是的抉择就是, 将对高考语文的改革与对素质教育的思考结合起来, 认识高考语文的内在规律,优化高考语文命题、 阅卷和备考等各项工作, 使高考语文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和人文素养这一系统工程的重要环节。 “高考改革方案”更要求我们做好切实深入的努力。我坚信,这是每一位语文工作者负责任的不二抉择。现在很多通行的语文备考方式值得商榷。其一,知识体系。罗列铺排各个体系、

3、各种门类的语文专业知识:语法修辞、标点符号、文言词语、文言句式、文学理论、艺术手法、表达方式、文章体裁和作家作品等等。这些不是中学语文, 是对语言和文学现象的解释与梳理。 高考语文试题不考专业术语, 涉及的知识内容,主要属于语言积淀范畴。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的实践性,也是对这一传统的再次强调。审视现行考试大纲和试卷实际,高考语文试题涉及的直接知识因素,包括四个层面,八个要点:1汉字:汉字字音,汉字字形;2词语:近义词语,成语熟语;3文言:文言实词,文言虚词;4其他:名句名篇,其他积淀。上述八个要点在考试中都以动态的应用形式展现, 形式也有着差异。 说得更直白些, 语文知识,无非“字词”而

4、已。我们不希望 “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 充分体现语文的基础性和作为母语学科的重要地位, 注重考查内容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联系” 的改革初衷, 被异化成更为繁复的知识板块; 我们希望 “发挥语文学习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作用,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个性发展”能真正落到实处。其二,方法策略。试图编织出解题方法的链条。充斥语文专业报刊的“诗词鉴赏十八式” 、“现代文阅读十大方略” 、 “古文断句十二要点”等等,便是“方法链”的浮光掠影。这类致力于贯彻解题套路的“方法链” ,脱离了语文根基,它也不是中学语文,是对语文和文学现象的涂抹与包裹。它死气沉沉, 窒息着教师和学生的语文才能与兴趣

5、, 无法 “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的发展, 也无法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个性” 的发展。 用过于细碎的所谓 “方法”冲击或取代对语言的把握和感悟,舍本逐末,弊大利微,是思维的懒惰。其三,题海战术。从上到下,反对“题海”的呼声由来已久,但“题海”却愈演愈烈。每个市区县,大体都有三次正式模拟考试,各地交叉,便有十数次了。这许许多多模拟题,究竟好不好?外在的试卷结构、 试题形式与高考试题肖似很容易, 但实质是否一致就难说。 诚然,模拟题中有好的题目;但有点好题并不难,难的是都是好题, 没有坏题。偶或出现的坏题目模糊着教师学生对高考题目本质规律的认识,是用单一“行为勤奋”的假象,取代“思维勤奋” ,

6、掩盖思维的懒惰,当然,也就消磨了备考的效率与效果。模拟,渐次演变为猜题,商业诈骗也就乘机在“题海”中兴风作浪。奸商,炮制诸如“高考母题” 、 “试题揭秘” 、 “高考工具”等产品,进而纠集媒体,蒙蔽、利用某些专家、学者、教授、官员,还有某些中学语文教师,合谋诈骗考生。究其根源,还是对“题海”的迷信。所有这些, 都与中学语文的工具性、 人文性和实践性的统一背道而驰。 让中学语文回归语文,还要从认识语文,认识高考开始。高考语文的本质规律是什么?一方面,高考语文符合中学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对中学语文学科的属性,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做出了恰切的界定: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7、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 这里说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中华传统文化里自有渊源。 唐人韩愈曾说: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 韩愈并没有说可以 “大学而小遗” 。他是在晚唐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人们偏重“小学” ,轻忽“大学” ,即“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状况下,提出上述观点的。韩愈所强调的实质上就是“小学”与“大学”的统一。韩愈说的“小学” ,包括文字学、训诂学、考据学等;韩愈说的“大学” ,就是儒家之“道” 。 我们今天, 大体可以意会为 “工具性” 与 “人文性” 的统一。 离开语文的 “人文性” ,只谈 “工具性” , 这种 “工具” 固然是苍白的;

8、 反之, 离开语文的 “工具性” , 空谈 “人文性” ,这种“人文”也是廉价的这里的关键是二者在实践中的“统一” 。正是中学语文学科的这一基本属性, 决定了它的特殊性。 中学的其他学科都是科学学科: 自然科学是理科, 社会科学是文科。科学必须讲究专业术语,必须探究细密的方法。 非科学的语文就不适合这样。中学语文不是一般意义的科学学科,不是与其他学科等同意义的科学。承认中学语文学科不是科学学科,才是科学的态度。我们说中学语文不是科学学科, 有许多证据。 同学们写议论文, 议论文应该是中学语文中相当具有“科学”特质的内容。有一种论证方法叫例证法:举一两个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不是科学的方法;科学

9、不允许,也不承认这种证明。数学家陈景润致力研究哥德巴赫猜想:任何大偶数都可以表现为两个素数之和的形式。 我们举一千个、 一万个例子都可以证明它的正确,人们至今举不出一个它不正确的例子。但是仍然没有证明这个命题这才是科学。举若干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这不是事实胜于雄辩, 这是雄辩胜于事实。 语文环境创造的往往并不是科学定理, 只是某一社会环境下认从的公理。一杯水,这是常识。它有两个发展方向:向科学的方向发展,就是水的分子式、离子式、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向语文的方向发展,就可能是一掬清凉、一种滋润、一股生机、一分殷切的期盼、一片体贴和关怀。中学语文是反映生活的学科, 中学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 高

10、考语文一贯淡化专业术语、 摒弃琐细的所谓方法, 这符合并体现着中学语文的性质和要求。 诸如语法、 修辞、 句式、 手法、流派,这些对语言、文学现象的梳理和解释,是大学中文系的专业课程。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把语言、 文学当作科学来研究的专业, 是学问, 也是中学语文教师的从业基础, 但与中学语文, 以及与高考语文的基本方向、 核心内容并不相同。 我们需要遵从学科规律, 依据高考实际,做实事求是的认识。中学语文学习的核心内容是感悟生活、体察语言、锤炼思维;高考语文也在其中。我们还需要认识到, 高考是一种智力能力的考试, 不是单纯的体力毅力的拼争。 要提高备考效率, 优化备考效果,就不能盲目陷入题海。

11、 备考目的要高度明确:目的之一是明确意识和思路, 做到特别清晰透彻, 答题正确快速; 目的之二是激发充实内涵积淀, 在高考的鞭策下,扎实提升语文素养。基于上述原因, 语文备考需要明确考点, 认识各类题目的特点;更需要模糊考点, 充分认识各类题目的共性。我们常说语文学习有“听、说、读、写”四个环节。语文高考采用笔答方试,不考“听”和“说” ,只考“读”与“写” 。 “读”考查吸纳能力,即对书面语言的理解、吸收、判断、鉴赏的相关能力; “写”考查释放能力,即用书面语言表达思想、感情、见解、主张的相关能力。 “读”的基本思维方式是归纳, “写”的基本思维方式是演绎。高考语文试卷中,除选择题目之外,都

12、包含“阅读” “写作”两项因素,兼顾考查两种语文能力,都需要运用两类思维方式;因此,都具有双重价值。如果把语文试卷喻为一张餐桌,那么,在这张餐桌上,摆放着形态各异的馒头:大的、小的、方的、圆的、高的、扁的 ,我们需要认识它们外在的差异, 更需要明了它们本质的相同。 各类题目, 只是对 “读” “写”要求的侧重不同。阅读类题目,以“读”为主:读诗、读文,是“读” ;但回答问题,就是“写” , 只是不要求写 800 字, 而是一句话、 几句话、 一段话。 写作类题目, 以 “写” 为主:读作文题目,读作文题目给出的材料,是“读” ;但显然, “写”成 800 字作文是主要的。这样认识, 语文备考才

13、有效率的提升和效果的优化。因为,我们做任何一种专项准备, 都牢牢盯住“读” “写”的根本规律,相互迁移、转化、共进,从而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谈语文高考,自然需要了解语文备考的要义。平时,学生们学习语文,目的是充实知识,提高能力。打个比方,是在打造一把刀剑。进入备考阶段,主要任务已经不是打造刀剑,而是磨砺锋刃。如果刀剑没有打造好,锋刃当然就磨不好;我们要解决的是,刀剑打造得不错,知识能力都不欠缺,就是总不能获得稳定的、理想的成绩,也就是要解决磨砺锋刃的问题。至于语文考试我这里说的, 只指每年 6 月 7 日的高考考试, 而不代表任何模拟考试。 模拟考试, 都是备考行为。 在 6 月 7

14、 日的高考考场上,主要任务已经不再是磨砺锋刃, 而是使用刀剑。快速正确,获取高分,是考场行为的唯一目的;用最少的时间,最少的精力,获得最高的成绩,是考场行为的不二追求。在这一点上, 做模拟试题和做高考试题有重大差异。 在高考考场上, 面对一道选择题目, A、B、 C、 D 四个选项,如果判断出答案是 A,那么, B、 C、 D 就不必再看了;但是在模拟考试中, 四个选项都需要判断, 因为它们都是很好的 “磨刀石” , 都有 “磨刀” 备考的价值。在高考考场上,一道选择题目的四个选项里,有两个选项犹豫不定、把握不准,那没关系,把正确答案抓住就是胜利; 但是在模拟考试中, 能够确切判断的选项没有任

15、何意义, 因为学生并不需要通过它解决什么疑难。把犹豫不定、把握不准的选项弄明白,才是更重要的。这一差异,只在语文学科里体现得特别鲜明。数学选择题,四个选项里,一个正确,其他三个自然错误;语文选择题,四个选项,大多是各自独立的,相当于四道小题目。如果将模拟考试的方式诸高考考场, 写作文的时间将捉襟见肘; 如果将高考考场方式行诸模拟考试, 就达不到备考的效果。 “用刀”和“磨刀” ,势难兼顾。其他题目,也存在类似差异。在高考考场上,一道答题,答出要点是关键;在模拟考试中,则要追求尽善尽美。 非如此, 就不能通过备考实现意识高度明确, 思路特别清晰和激发充实内涵积淀,提升语文素养这两项任务;更不能在完成答题的同时,提高语段写作的能力。在生活里和学习中, 我们的很多行为都是 “自发” 的, 而不是 “自觉” 的。 “自发” , 还是 “自觉” ,这是业余水平和专业水平的分野。同学们经过多年刻苦学习,有理由以专业考生的姿态进入考场,这也是语文教师的责任。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