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论日语中多重表达的文化价值

凹**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5.81KB
约3页
文档ID:163770954
论日语中多重表达的文化价值_第1页
1/3

论日语中多重表达的文化价值摘 要:日语的表达充满了谦和、忍让和恭敬,反映了日本文化的兼容并蓄、内敛平和及功利追求的特点文章试图通过研究日本语言的透支现象、本土特点及创新趋势来探究日本文化的价值 关键词:日本语言;透支现象;多重表达;文化价值   一、兼容并蓄——日本文化的基本特征   规范的礼节性语言与日本文化的本土特点日本的礼节性语言相当规范,可谓繁文缛节依场合的不同具有不同的礼节性语言,人们往往信手拈来,就能准确、恰当的运用这种具有日本民族本土特点的表达方式,既实现了人际交往沟通的愿望,又体现了日本语言文化的分寸感,充分展示了其热情、周到、细腻的特点   即使是每天都要见面的家庭成员之间,日本人从早晨起床见面后的一声“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早上好)便拉开了一天中使用礼节性语言相互寒暄问候的序幕吃饭之前自然要说“いただきます”(不客气了,我开始吃了),饭后又要来一句“ご馳走さま”(吃好了,谢谢或承您款待)离家时要说一句“いって参ります”(我走了),在家的人会相应地回敬一句“いってらっしゃい”(早去早回)回到家要说“ただいま”(我回来了),在家的人会相应地回敬一句“おかえりなさい”(你回来了)。

晚上休息时要互道“お休みなさい”(晚安)而在家庭之外使用礼节性语言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   二、含蓄表达——日本文化的内敛力量   (一)排斥“NO”的表达,实现拒绝冲突的愿望   在日语中,暧昧的表达可谓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已成为日本人交流、处理人际关系时的一种独特而又屡试不败的润滑剂对于深藏其中的语意与韵味,唯有日本人之间才能形神兼备地领悟和透彻地理解,不谙日语暧昧表达文化的人则往往不知所云   暧昧式表达最为常见的场合,就是在拒绝他人的时候日本人通常不会轻易地用“いいえ”(不)、“だめ”“いけない”(不行、不可以)之类的词语当问及日本人是否想喝茶时,对方的一句“いいです”有时会弄得你不知所措,甚至很尴尬因为“いいです”即有肯定的语意“好的,可以”,也有否定的语意“够了,不需要了”当被问及“你喝咖啡吗”,日本人不会直截了当地回答“不,我会睡不着觉的,我不喝”因为这种回答会被认为是对别人盛情的不礼貌因此,即使不想喝,也会回答“好的,谢谢”,然后再补充一句:“不过,我容易睡不着觉,所以……”,一幅敬谢不敏的样子日语表达中最关键的内容,特别是否定的内容往往会被省略掉,但语言交流的双方通过语境仍能心知肚明。

  日本式的拒绝“No”的表达方式,反映出日本文化中对“中庸”与“调和”的追求,这是为避免直接冲突,努力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达到与人为善和平共处的目的所不可欠缺的即使只是表面化的言不由衷的行为,也要掩饰和维持祥和的局面   (二)欲言又止式的表达,追求“和为贵”的价值诉求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日本人十分注意察言观色,不喜欢直白地袒露心迹,更不愿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对方,而往往要通过旁敲侧击的迂回战术日本人的交流似乎不是靠语言的交换,而是凭一种感觉或悟性来完成   当事先征求对方是否愿意同自己做某件事情时,对方往往会回答:“别に大丈夫ですでも……”(倒也没什么,不过……)日本人还喜欢“とても——したいですが——”(我很想……但……)、“——すればいいのに”(要是……就好了,可……)之类的欲言又止式的表达在非日本人看来或许难解其意,但日本人之间却能恰倒好处地心领神会,那被省略的部分或许更给对方创造一个思考、揣摩、判断的空间   日本人十分注重日常言行中的文明礼貌,“和为贵”的思想被普遍认同和气为本”、“和气生财”,人们看中“和”字,在人际交往中,以保持与他人的和睦相处的心情为乐和为贵”的文化特点之所以成为日本民族独特的价值观念,是因为其岛国的地理位置造成自然资源的贫乏,其与外界沟通和交往则成了日本民族生存、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从而形成了不轻易与他人发生磨擦的“和为贵”的观念。

日语中欲言又止的表达方式,往往在目标、效果上体现出以下功能: (1)用暗示来支配别人这是心理学原理的自觉运用,它比宏篇巨论来得实在2)用情感来诱导别人富有人情味的语言,早已超越了信息的符号价值,而体现了一种心理感应和情感共鸣,任何人都不愿拒绝自己经过艰辛地付出而得到别人赞许的认同3)点到为止最大限度地保留别人的面子,视别人为聪明而有悟性的人因此,欲言又止,甚至省略式的不完整的语言表达,都似一座桥梁,能沟通彼此的心声,从而表达自己的诉求   三、自谦用语——日本文化的功利追求   (一)不厌其烦地夸赞与日本文化的进取性格人的关系,本质上是生产关系为了良好的生产而合作,是人们的客观选择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日本人都希望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不厌其烦地夸赞别人正好反映了日本以礼为先的处世哲学   日本人在日常人际交往中,非常善于夸赞、表扬别人从人的形象到服饰,从事业到家庭,从语言到行为,都属无微不至地表扬和夸赞的对象这种夸赞的表达形式,似乎是进入交流主题的开场白,是陌生者之间初次相识的见面礼,它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严肃而凝重的话题变得较为轻松、随意尽管有时这种夸赞中参杂着虚伪、不实,但善意的虚伪总比针锋相对要令人容易接受。

毫不吝啬使用赞美语言,看起来和气有余、啰哩啰唆,但藉此缩短了双方的距离,往往事半功倍,极富成效这也反映了日本文化中乐于向他人学习,取人长补己短的文化哲学   (二)道歉用语与日本文化的忍让精神   日语中的道歉用语可谓司空见惯而不可须臾离开,在日本人的行为方式和感情交流中极具务实性日本人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不厌其烦而又津津乐道地尽可能使用道歉语恰如其分地使用道歉语,可使紧张的情绪松弛下来,将矛盾甚至冲突包装起来,甚至化干戈为玉帛,化误解为友情   我们以道歉语中极富代表性的“すみません”一词为例,分析一下道歉语的功能すみません”一方面表达为“对不起劳驾、麻烦(你)”之意;另一方面表达为“谢谢”之意在日语的交际语中,仿佛信手拈来却是神来之笔,它的含蓄、方便、得体,在不同的场合有着不同的感受和作用以下几种场合使用最多:⑴委婉地谢绝他人时;⑵向他人打听时;⑶打招呼时;⑷拜托别人时;⑸告辞时;⑹自我提醒时;⑺为他人服务时;⑻向他人道谢时;⑼向他人道歉时   道歉语的文化价值突出表现在巩固和维系日本人际关系务实的模式上这种务实性在于,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有意贬低自己,抬高他人,往往能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在交往中赢得积极和主动。

道歉语集中体现了一种“忍让”精神忍让,在不经意间甚至可使白热化状态下的矛盾系数降为最低,忍让也反映了一个民族以守为攻的价值选择道歉语的忍让,即退一步海阔天高,体现了一种以柔制刚的效能道歉语的外在表象是卑微、柔弱,却往往能够弱化对方的防范意识,从而赢得他人的同情和谅解,远胜过针锋相对的反击和争斗在日常生活中,日本人之间的直接冲突较少,不能不说与道歉语之类软化的语言氛围有关   (三)适度的敬语与日本文化的功利表现   敬语是日本一种特殊的语言文化现象,更是日本文化与文明的浓缩敬语是一种对他人表示敬意的叙述方式凡是在交际的双方存在着尊卑长幼关系,双方都要采取不同的叙述方式,即要用敬语来表达这是一种规范,却使语言从信息功能扩展到了社会功能   如:   尊长关系:   a.何をお書きですか/您写什么?   b.社長は明日おかえりになります/社长明天回来   谦卑关系:   a.希望でしたら何でもご說明致します/如果您希望的话,什么都可以向您解释   b.旅行の安內は私がご担当いたします/旅行的向导由我来担当   敬语最早是一种宫廷用语,逐渐从象牙塔走入平民中,并在全社会得以普及,成为大众所拥有的礼貌现象与语言交际的形式。

尽管敬语只是一种文化符号和语言表达形式,却浓缩了语言的进步和内涵,反映了社会的文明进程敬语的价值不仅在于传达了日本历史和社会变化的信息,而且推进了和谐氛围的形成,让人在怡然自得的环境中步入人际关系的规范,最大限度地减少摩擦   敬语分为尊敬語(尊敬语)、謙讓語(谦让语)、叮嚀語(郑重语)等对他人的尊重、自身的谦让、表达上的郑重和客气,都要以敬语为工具才能向他人表示敬意   a.尊敬语:对他人的行为、状态及有关事物等表示敬意的语言如,私の手紙をご覽になりましたか/您看过我的信吗?   b.谦让语:以谦逊的态度叙述自己或自己一方的行为、状态及有关事物的语言如,簡單な計算は私が致します/简单的计算我来做吧   c.郑重语:表示客气、礼貌、文雅、郑重的语言如,今日は日曜日です/今天是星期天   敬语是从皇室走入民间的,是从私室走向社会的,其本身的历史修炼就代表了一种距离美和稀缺感敬语是日本的一种特殊语言礼遇,更是日本文化与文明的浓缩,它体现了日本文化平民化、时效性的特点敬语作为一种地位的象征,使受用者享受到尊严拥有敬语,就是拥有满足,就拥有了豁达   参考文献: 【1】皮细庚.日语概说.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陈信德.现代日本语实用语法(上).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