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中学习有效性的探究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163683059 上传时间:2021-01-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课堂中学习有效性的探究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课堂中学习有效性的探究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课堂中学习有效性的探究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课堂中学习有效性的探究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课堂中学习有效性的探究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课堂中学习有效性的探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课堂中学习有效性的探究(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数学课堂中学习有效性的探究张贵贤一、问题的提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次学习方式的变革。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要求呼唤着转变全体学生的学习方式,呼唤着在教育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与学习的有效性。我们意识到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学习,必须从课堂教学改革人手,形成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科学的教学行为。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区的教学研究从学生的学习方式着手研究教师教的方式,从而达到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性。二、伴随“新世纪”研

2、究的历程(一)发现问题现象一:“合作学习”等同“合坐学习”一位教师的叙述一说合作学习,我们的教师便把学生分成几人一组的小组,形式上是合作学习,本质上是几个人坐一块各学各的。再说讨论吧,老师把问题提出,学习小组就开始讨论,要么是一两个人在发表意见,其他人只是听;要么老师刚把问题提出,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讨论还没来得及展开,老师就急着要求学生回答,举手的人不多,而学生回答的仅仅是自己的见解,并不是小组的意见。没有互相的支持与配合,极大多数是各行其事。甚至,有些自制力低的小组乱中作乐,有时给课堂纪律带来混乱,起到负作用。案例分析: 这种目标不明、意见不一、没有倾听、没有评价的合作学习,虽然热闹但是浮

3、躁,有交流但无效。这种合作学习只有形式,没有实质;只有讨论,没有思考。它只关注课堂活动的形式,没有关注活动的内容是否围绕目标展开,是否落实了双基,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对合作学习的含义理解不清、思考不深,对课堂预设不足。进一步要研究的问题:第一, 在教学中如何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学内容,恰当地提出问题?第二, 教师怎样正确地把握学习时间,既保证讨论的有效性又不浪费时间?第三, 当合作学习时,教师的作用是什么?第四, 怎样的讨论形式和人员分工,才能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现象二:情境设计信马由缰教学片断一:加减两步计算师:小朋友,你们喜欢春天的景色吗?(伴着音乐课件播放春天的景色)生:喜欢。

4、师:春天里,大家最喜欢做什么?生1:我最想去春游。生2:我喜欢去爬山。生3:我喜欢去动物园。生4:我要去郊游。师:刚才有小朋友说要去春游,这节课我们就带小朋友一块去春游,大家高兴吗?生:高兴。师:大家去春游会带些什么呢?生1:我要带风筝去,休息时可以一起放风争。生2:我要带滑轮鞋去,可以滑旱冰。生3:我要带吃的喝的去。生4:我要带面包、矿泉水去,但不能浪费。生5:我要带垃圾袋去,我们不能乱扔垃圾。师:小朋友们说的可真好,刚才有个小朋友建议带上面包,下面我们去面包房看看。课件放图师:大家仔细观察,面包房前怎么样?生1:有人在排队。生2:有人买好了走了师:对呀,他们也要排队。课件出示三个信息:我一

5、共做了54个面包,小明买了22个,小红买了8个,还剩下几个?案例分析:教师创设情景后,由学生在漫无边际的闲谈一圈后才引出“三个信息”。教师过分看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将自己纳入教学主要的轨道,因而在学生的回答跟数学没有关系时,不敢及时了断,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数学的思考。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一, 老师怎样的情境问题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波澜?第二, 老师如何才能引领学生纳入教学的主要轨道?现象三:无价值的探究教学片段二:解方程的格式一位教师在教学解简易方程13+x=30时,师:同学们先试做。师:哪个同学来汇报?生1:x=30-13 x=17生2:我也是这样做的:x=30-13 x=17师:同学们讨论

6、:你们是怎样写的?(时间5分钟)师:我们一起来看看:方程的格式是这样写的。(板书)案例分析:教师用了很长的时间,让学生探究解方程的格式,看似讨论很热烈,却没有思维的碰撞和递进,这种探究毫无意义。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怎么样的内容适合探究学习?现象四:过份追求“算法多样化”教学片断三:9+5怎么算?一位教师在教学“9加几”的加法时,首先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明白需要用95来解决,放手让学生讨论95?怎样计算?生1:用数数的方法,即:9+1+1+1+1+1=14生2:可以把5分成1和4,9和1相加得10再加4得14生3:因为10+5=15,所以9+5就等于14了。师:这种推理的方法很好!还有其它的算法吗

7、?生4:可以把它算成9加2再加上3生5:还可以把它算成9加3再加上2师:这两种算法也可以,真会动脑筋!还有其它算法吗?生:可以把9分成4和5,5先加5再加上4得14师:(满意的)对了,你真聪明!案例分析:算法多样化是指群体的多样化,对每个学生来说,只要求掌握自己喜欢的方法。并不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能用几种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它不同于“一题多解”。 教师不必“索要”多样化的算法,更不必为了体现多样化,引导学生寻求“低层次的算法”。前三种想法,分别是通过数一数、拆小数以及推理的方法由学生得出的,由此可见对于同一个问题,学生得出许多不同的计算方法,体现着学生思维的多样性,这种交流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8、但教师硬是要让学生回答出它预设的那种把“9分成4和5,5和5相加得10再加4也得14”这种方法就过于牵强了,浪费了很多时间。且把5分成2和3或者3和2,把其中一个数先与9相加的算法是没有很大的意义的。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一, 怎样理解算法多样化?第二, 教师怎样围绕算法多样化组织教学?以上的案例足以说明我区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环节中还存在方方面面的问题。进入国家实验区之后,教师在不断地吸取新课程的理念,但对于理念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而在实践中对新课程理念的充分、科学地予以落实就更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二)通过课例分析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意识到必须通过看的见摸的着的行动研究,来帮助教师探

9、索具体、可行的教学方法。于是我们把课例研究作为行动研究的基本方法。我们的具体做法是首先由教研员和骨干教师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大量观察和分析,对教师课堂行为的合理分解,来寻找造成无效或低效教学行为的根源,探求有效教学的实施办法。之后,我们通过教学研究报告会等形式,运用这些课例分析的研究成果对教师进行了全面培训。研究中,我们总结出了许多令人欣慰的案例,比如下面“分类”的教学。【片段1】学生面对一堆零乱的东西,老师对学生说:把会游的分成一类,带翅膀的分成一类。学生开始操作,成为活动的机器。【片段2】整理玩具小汽车老师先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然后说一说,为什么这么整理?生1:我把颜色一样的放在一起。生2:我

10、把形状一样的放在一起。生3:我把大小一样的放在一起。生4:我拉人的分成一类(汽车、火车),拉东西的分成一类(货车)。生5:我把在地上跑的分为一类(汽车、货车);在铁路上跑的分为一类(火车);基于两个片断的分析:片断1中的学生是被动地接收教师的指令,是教师在向学生灌输他分类的结果,而学生对分类没有的自己真正的理解。学生没有学到什么是分类。片断2是一个学生自己经历分类的过程。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能够成功地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并从中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片断1是告知教学方式,但告知的内容还不是分类的方法,而是分类的结果。经过这个过程是学不会分类的

11、。片断2是自主学习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活动深刻体会到了什么是分类,分类的标准是什么?就这样,我们通过结合具体的课例掰开揉碎地给老师们进行分析,慢慢地让老师们认识到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又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三、在研究中成长新课程的教学如一石惊起一池春水,搅动着大家的思维与习惯,在新型的课堂学习方式的有效性的探究中,人们与课程研究共同成长,共同提高。一位老师在教学日记中这样写道:“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真好!新型学习方式的构建,师生关系也蜕变了,我的心情也好多了,不必板着脸面对着孩子,孩子们的自主意识增强了,合作愿望不断提高,探究热情持续高涨,使课堂中经常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激

12、动人心的场面:老师,我对的XX的说法有补充;老师,我不同意XX的意见;请问XX,你这样算的理由是什么?有序的发言,有理的争辨,相互补充,静静的倾听。课堂充满着生机和活力,成为学生个性张扬和生命涌动的舞台。 我深深的感到“新”的方式中,师生“动 ”起来了,课堂也“乱”了,可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孩子们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尊重,注意力明显集中,学习有较强的目标性,学习效率很高,学生学会了倾听、表达、思考和争辩,一个形式上有秩序而内容上有着个性追求思维发展的课堂就是我的真实课堂!一位家长也在我们的博客中留言:孩子在家里谈论数学的时间多了,双休日跟着父母去超市买东西,孩子主动将所买东西的总价进行估算,与购物小

13、票是否相符。购买花布时,观察哪些图形是对称图形;欣赏图案时,研究这些图案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形成的;装修房屋时能够很快地帮助家长计算一些磁砖所需的块数;计算水电煤气费用时方法也很得当;还能统筹安排家里的一些生活,最主要的是孩子在面对现实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角度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这种在生活中的主动学习的那种心劲是让人感到无比欣慰的。在学生座谈时一位学生这样说:我喜欢数学课。因为数学课上有操作、交流和游戏,最主要的是它太贴近我们的生活了,一节数学课,不知不觉就上完了,总是觉得意犹未尽。比如,有这样一个 “有危险吗?”的数学小故事(注:在北师大教材三年级下册,于学习了“平均数”后),游泳池平均水深1.2米,而孩子的身高1.3米,会有危险吗?这可是非常有趣的噢。还有淘气和笑笑比身高矮时,故意踮起脚尖来,这可是太好笑了,我们班上就有好多这样的“淘气” 数学课堂应是精彩的、生成的、快乐的课堂,无疑,我们的教师、家长和学生都感受到了有效课堂的无穷乐趣。伴随着新世纪小学数学课程的研究的实验,我们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数学课堂必须强化有效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探究,让我们的课堂永远成为师生共同成长学习的互动的摇篮;让它更充满思辩的理性,更具有生活的积淀;让所有的人都来共同感知和感悟数学美的真谛!为此,我们还将不断地进行实践、总结和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