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政治性汉英口译中的文化弥合标准——以温家宝总理2010年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为例

上传人:卢** 文档编号:163676292 上传时间:2021-01-25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4.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政治性汉英口译中的文化弥合标准——以温家宝总理2010年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为例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析政治性汉英口译中的文化弥合标准——以温家宝总理2010年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为例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浅析政治性汉英口译中的文化弥合标准——以温家宝总理2010年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为例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政治性汉英口译中的文化弥合标准——以温家宝总理2010年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为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政治性汉英口译中的文化弥合标准——以温家宝总理2010年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为例(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政治性汉英口译中的文化弥合标准以温家宝总理2010年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为例摘要:本文以温家宝总理2010年的中外记者招待会发言为语料来源,挑出其中文化蕴意深刻的五个句子为例,采用原、译语资料对比分析的方式,探讨了政治性汉英口译中文化弥合的标准。并指出,此类口译可尝试以 “主旨明确,效果类似”为标准。关键词:汉英文化口译; 标准; 记者招待会引言口译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形式,将所听到的(间或是所读到的)信息准确而又迅速地由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交际工具。在口译活动中,信息的完整性、交流的有效性,特别是为促进有效交流而进行的文化性调整,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正如刘和平教授所言,口译是一种分析

2、综合的过程,其中既有对源语的语音听辨,对语法结构、语义和语篇的分析、对文体和修辞特点的把握,同时还有对源语信息的文化内涵与社会性交际功能的推断和综合。(刘和平 2001)汉英口译承载着向世界介绍和宣传中国的窗口作用,政治性语篇的发布者,本身往往具备很高的文化素养,在言辞间经常出现含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信息,如谚语、诗歌、典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词汇等。本文拟以温家宝总理2010年的中外记者招待会发言为语料来源,挑出其中文化蕴意深刻的五个句子为例,采用原、译语资料对比分析的方式,尝试探讨政治性汉英口译中文化弥合的标准。温家宝总理2010年记者招待会汉英文化口译实例研究2010年的中外记者招

3、待会上,温总理多次使用成语、诗词和典故,翻译官张璐1流利地翻译了温总理引用的古诗词及典故,让人再次感叹口译不仅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我们将其中文化色彩最浓的几例以表格形式列举如下2:Figure 1:温总理2010年记者招待会汉英文化口译实例表(序号为笔者所加)序号源语目标语1华山再高,顶有过路No matter how high the mountain is, one can always ascend to its top.2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尤未悔For the ideal that I hold dear to my heart, Id not regret a thous

4、and times to die.3人或加讪,心无疵兮My conscience stays untainted in spite of rumors and slanders from the outside.4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Differences between brothers can not sever their blood ties.5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I do not fear that the floating clouds may block my vision, for where I stand is the top of the mountain.第

5、1个例子中,华山象征着艰险,通常很难通过,总理说华山再高也还是有路可以过的,表明方法比困难多,口译者在目标语表达中没有出现“华山”这个特指文化意象,而是用泛指来替代,再用“总是”(always)来强调,对于目标语听众而言,源语的意思已经被成功传达了。在第2个例子中,译员借用目标语中的一个类似概念 thousand deaths 来替代源语文化中“九死”这个表达,翻译得非常地道。第3个例子里,译员在目的语表达中用上了 rumors and slanders 这种近义词结构,恰当地体现了源语中“加汕”这一含义,处理得很到位。第4个例子中,口译员的处理尤为漂亮,“小忿”本为“愤恨”,口译者在极短的时

6、间内,能想到用differencs(分歧),而不是用 anger等表示愤怒的词,译得恰如其分。第5个例子中,源语使用了对仗结构,而这种结构是英文比较缺乏的,但其描写的意象是目的语读者比较容易接受的,所以口译者直接将源语的意思表达出来,相当清晰明了。关于汉英文化口译标准的思考:主旨明确,效果类似译界对于翻译(这里我们指笔译)标准的探讨由来已久,建立了多种翻译学派,但除却某些极端观点之外,“信”、“忠实”、“对等”此类概念,一直以来都是译界判断翻译好坏的首要标准。根据这些标准,我们不难看出,笔译界认为的好的译文,应该在语义信息、风格信息、文化信息和读者反应等方面,与原文保持高度一致。如果套用这些标

7、准,那上文Figure 1 (表一)中五个例子的翻译,无一例外均可以再进一步地完善。但口译以“准、顺、快”著称,绝不能简单套用笔译的标准。正如季羡林教授在谈到翻译标准时说,“我没有深入研究过翻译理论,凭我自己的经验,不同门类的翻译有不同的要求,有的需要严格对应,有的无需或很难对应,能达意就行,所以翻译很难有统一的标准”(顾维勇 2009:4)。对于翻译标准多元化的提法,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Newmark)亦有相关论述。纽马克(2001:15)将文本按照语言的功能分为表达型文本(expressive text)、信息型文本(informative text)和呼唤型文本(vocative te

8、xt),并指出译者应针对不同的文本类型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以表达功能为主的文本采用语义翻译法,以信息功能或呼唤功能为主的文本采用交际翻译法。作者还指出,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译语表达形式上。语义翻译要求译文接近原文的形式,在结构和词序安排上力求贴近原文;交际翻译则注重接受者的理解和反应,即信息传递的效果。笔者认为,记者招待会中的诗词歌赋等文化因素,其目的在于引起听众的注意、加深听众的印象,并进一步引起听众对某个问题的共鸣,应属于呼唤型文本,在翻译时一定要注重信息传递的效果,把听众的理解和反应放在第一位。而不应完全受限于原文的表达形式,最后导致听众听起来一知半解。在口译界,也有与纽马

9、克观点类似的结论。鲍刚(2005:263)指出:“口译的复述必须在效果的前提下全面地再现源语要点。这种标准意味着口译的全面不等于笔译中有可能做到的词层、句层信息的详细传递,它只是源语所谓要点信息的传递;而要点的确定,在口译真实现场则一般以源语话语者所意欲达到的交际效果为准。”记者招待会的口译一般皆为交替传译,源语听解和目标语产出不是同时进行的,口译员可以在听解的同时执行笔记任务;源语听解和目标语发布也没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所听取的源语片段往往也符合篇章的标准。因此,口译者完全可能关注到听众的理解和反应,在保证效果的前提下全面再现源语要点。但与此同时,记者招待会中的汉英文化口译,除了具备一般口译的

10、特点之外,还自有其特殊的要求。汉语中的诗歌、对联、典故、比喻、成语等文化韵味浓郁的表达,反映了中华民族独有的语言内部意义和内涵意义,如汉语诗歌中的平仄、对仗等语言内部意义信息,或东方式的意境等内涵意义信息等。这些信息在口译即席条件下给译员造成了极大的传译难度。口译者不可能能够像笔译者一样,以反复思考的方式搜寻出最为适宜的译语,从而尽可能多地将源语内部意义和内涵意义信息传递出去。 综合以上种种分析,故笔者认为,评价汉英文化口译的质量,既不能套用笔译的标准,也不能完全照搬一般口译的标准,译者应该根据源语话语者所意欲达到的交际效果,确定源语的的要点和主旨,再以清晰明确的方式复述出来,似可概括为“主旨

11、明确,效果类似”。对照2010年总理记者招待会的口译实例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口译者就是这样处理汉英文化口译的。翻译官张璐省略了源语中像“华山”这种中国文化特有的意象,以及中文诗歌的对仗、平仄、意境等语言内部意义和内涵意义。但是,这五个句子皆成功再现了源语话语者的主旨和目的,也能使目的语听众明白源语话语者的意图,在口译现场引起了很好的反响1。结束语口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活动,政治性汉英口译的影响则更为巨大。文化口译的成功与否,是判断口译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讨论其翻译的标准是非常有必要的。笔者旨在通过与同行沟通自己的浅见,望能引起更多翻译界前辈和同行对政治性语篇中汉英文化口译的重视,从而一起努力,为更好的传播中华文化献出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参考文献 鲍刚,2005,口译理论概述,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顾维勇,2009,实用文体翻译,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刘和平, 2001,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