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文化素质教育大讲堂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6366482 上传时间:2017-11-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百年文化素质教育大讲堂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百年文化素质教育大讲堂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百年文化素质教育大讲堂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百年文化素质教育大讲堂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百年文化素质教育大讲堂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百年文化素质教育大讲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百年文化素质教育大讲堂(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百年文化素质教育大讲堂 学期论文 论文题目:小谈中西文化差异 学生姓名:梁艳媚 学科专业:经济学(含投资经济方向) 论文提交日期:2009 年 12 月 3 日 内容提要:本文分别从价值观念、词汇的文化内涵、饮食文化、社会文化习俗与传统等方面上对中西方的文化做出了比较,并总结各类差异的重要原因,也因此作出了对中方的文化的前景的一个做法。 关键词:文化差异,颜色文化,词汇内涵,价值观念,对人礼仪,饮食文化,思维方式,文化更新 目录 一、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 个人 观 3-6 页 二、总结差异的重要原因 6 页 三、预想前景 7 页 正文:(小四号,按一般作文形式,3000 字以上) 自古以来,中西

2、文化之间的差异就不由分说的显现在我们面前。虽然在今时今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有了中国人越来越西化,西方人越来越喜好东方美的现象,但是我们也无可否认中西文化之间仍然存在许多的不同之处,并且因为这些不同之处而导引了文化上的冲突。 1、就我 个人 观点而言,中西文化的差异主要在这几个方面: 一、价值标准的差异 中国人往往认为无私奉献是最伟大的,更讲求为人的道德观念和奉献的精神。千百年来,流芳百世的人民英雄几乎都是舍己为人的大好人。然而在西方,他们追求自我生命的价值,而不是说为其他人做了什么,他们更关注于自身的奋斗和发展,讲究 个人 才干和 个人 自由,着重社会的平等和民主,并且敢于冒险。实在的说,我

3、们耳熟能详的冒险事迹,大部分都是由西方人亲力亲为的。英文中的“individualism”在英语文化中受到高度的尊重,而在汉语中,这个词常常被翻译成“个人主义”, 但在汉语中“ 个人主义”是个贬义词,常常与“自私” 、 “自利” 联系在一起。在中国并不注重 个人 的隐私,往往都是赞颂集体主义的思想,隐私权对多数中国人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外来的概念,也没有被看做是构成 个人 权利必不可少的部分,据“中国公民发展权利研究 ”课题组问卷调查显示,在回答 “如果他人宣扬你不愿被别人知道的情况时,会不会影响你的生活”的问题时,只有 10.1%的人回答影响较大,35.4%的人回答会有些影响, 24%的人

4、回答影响不大,12.5%的人回答无影响,其他的人说不清。由此可见中国隐私权利观念的淡薄。而西方人非常注重 个人 的隐私,讲求私人空间,不愿意过多地提及有关自身的问题,也不愿意别人来干预。可见,中国讲究集体,西方人则讲究 个人 。 二、词语的文化内涵差异 中文里的“故事” 和“事故”,两个字的位置调换,意思却截然不同。而相对应的英文“story”和“accident”完全没有丝毫的关联。一个词语的衍生,一个词语的扩展,是英文所不能做到的,不得不感叹中国文化内涵的无穷尽。例如英语,国家就是“nation”,没有丝毫的结构意义。但是中文“国家” ,有国才有家,国由千千万万个家组建而成,国与家之间的联

5、系永远分离不开来。中文中单纯的一个词,就能衍生出多个意思。另外,历代以来的帝王的所用的东西都加以“龙” 字,在一定的意义上,龙是中国民族源远流长的的象征。因此,国人都喜欢把自己比喻成“龙的传人 ”,中文里的很多有“龙”一字的成语都是褒义词,例如“龙飞色舞”“望子成龙 ”“龙马精神 ”“龙腾虎跃” 等等。但是在英语中, “dragon”一词的文化意义则为“怪物,魔鬼 ”,并且带有凶残的意味。不仅是有关动物的词语,有关颜色的词语的意思也大有不同。中国人喜欢红色,因为红色代表喜庆、吉利、红红火火、鸿运当头等等。但是英语中的“”则代表了血腥和危险。中国人忌讳白色,认为白色象征着恐怖、死亡、阴森的感觉。

6、可是白色在西方文化中却象征着天真无邪和纯洁,这也是人们结婚的时候喜欢穿上白色婚纱的原因。 三、饮食文化的差异 饮食与文化密切相关;不同的民族缔造了不同的饮食文化,所以饮食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对饮食的观点和态度、饮食内容以及饮食特点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在中国,世代流传着“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饮食是民生问题。回溯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从原始社会到奴隶时代,从封建主义到社会主义,每个阶段初始都面临着国民的温饱问题。封建时期的各个朝代,之所以被推翻,有一个原因就是当家的无法解决中下层国民的温饱问题。在中国,饮食已经上升到一种几乎超越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举足轻

7、重的东西,这也从日常生活中反映出来。例如,我们在平常见面的时候总是会问一句“吃过了吗? ”,而所谓的开门七件事,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国人结婚要吃,孩子满月要吃,大寿要吃,接风洗尘要吃,饯行要吃,迁居要吃,哪一样不关于饮食的。中国人饮食注重色、香、味、形俱全,在烹调中加入各种调料和辅料,使之与食物互相渗透,水乳交融,充分的把菜肴的美味表现出来。中国菜肉少粮多,辅以菜蔬,重在内在而不会刻意地去修饰外表。但是在西方人的眼中,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营养一定要足够,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的能量、蛋白质、纤维素、维生素等等,也就是说,西方人是一种理性和科学的饮食观念。他们的菜式,牛排就是

8、牛排,尽管可以用不同的配料加以修饰,但是却不会几种菜或肉混合一起,自然也没有中国的菜式那样千变万化。在中国无论是家庭用餐还是正式宴席,都是聚餐围坐,共享一席,人们相互敬酒、劝菜,要借此体现出人们之间的相互尊敬、礼让的美德以及和睦、团圆的气氛。而西方人习惯于分而食之,有专人先行分配食物,是一人一份的定量供应。在西方宴会上,虽也围坐,但各人的食物是单盘独碟的。不必固定座位,可以自由走动,不仅可以充分满足 个人 对食物的喜好,还便于社交,便于 个人 之间的情感与信息的交流,而不必在餐桌上将所有的活动公之于众。 四、社会文化习俗和传统差异 语言是文化环境中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作为记录人类历史和人类

9、思想的工具,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如中国人在听到别人称赞时常表示谦逊,说“惭愧” 、“哪里” 等,而西方人乐于接受别人的赞赏,总是回答“Thank you”。中国人见面总喜欢问“你吃饭了没有?”“你到哪里去?” ,然而西方人理解为你想邀请他吃饭。而“Where are going?”则认为是在打探他的隐私。西方人对婚否、工资、年龄等方面更是只字不提。 见面打招呼时,说汉语的人一般可以根据对方的具体情况问话,如“吃了吗?”“ 去哪儿?”“在看书啊?”或“ 看什么书啊?”而英美人通常只说一句“Hi”或“Hello” 之类的问候。这与他们那种不愿多问私事的文化习俗不无关系。西方妇女不喜欢别

10、人问她的年龄,男人不喜欢别人问他的收入,主人不能执意挽留客人,西方人喜欢当面打开别人送的礼物等,这些风俗人情都与中国人有较大差异。另外,在社会文化传统上,西方文化的起源至少有三个源头:一种是希腊的,一种是罗马的,还有一种是基督教的。中国文化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是循着一条所谓“以夏变夷” 的路线发展下来的,各种异质文化在中国文化的主体儒家文化面前不是被同化,就是被排拒,从而使儒家文化始终能够保持一种唯我独尊的纯粹性。在中国文化史上,当然也曾经有过以夷乱夏的情况,但是“以夏变夷” 始终是主导。 五、对人礼仪方面的差异 中国人介绍来宾,喜欢用褒扬的话语言辞,语言就较为主观。而且 ,中国人更为注重介绍来

11、宾的外貌,就比如气宇轩昂,比如明眸皓齿,这些都是由相而生的成语。但美国人认为,初次结识,相互介绍,不必评头论足。凡是主观性的评论,尽管是美言,也会给人唐突、强加的感觉。 西方国家在介绍客人时就只是介绍客观事实,不会加以主观的评论。并且注重来宾的身份,而不是着眼于来宾的外貌。 在探望病人时,因为美国人比较看中 个人 的独立性,所以西方人的观念是受人照顾往往被视为弱者。给对方出主意或提建议时,不能使对方认为自己小看他的能力。美国人对上面第一句话的反应通常是Take care of yourself. I hope youll be better soon.不必教人怎么做。对病人表示关心,不必尽提建

12、议。中国人则以出主意提建议表示关心,而且以兄弟姐妹或父母亲人的口吻,或以过来人的口气,这对美国人行不通。 中国亲朋好友合同事之间的串门很随便,邀请别人来访无需喂对方确定时间,自己去探访别人无需郑重其事征得同意。美国人则没有串门的习惯。一年内遇到大节日,亲朋好友才到家里聚一聚。平时如果有事上门,实现要有时间确切的预约。没有得到对方的应允,随时随地随便上门时不礼貌的行为。因此,美国同事对有空来坐坐 这句话只当作虚礼客套,不当作正式邀请。无事打电话闲聊也是美国人视为打乱别人私人时间和活动安排的毛是行为。若想邀请美国人上门,应当诚意的于对方商定一个互相都方便的时间。这里就有一个例子:一位美国教师在中国

13、任教,中国同事总是对她说:有空来坐坐 。可是,半年过去了,美国同事从来没有上过门。中国同事又对她说:我真的欢迎你来家里坐坐。如果没空的话,随时打电话来聊聊也行。一年下来,美国同事既没有来电话,也没有来访。奇怪的事,这位美国人常为没人邀请她而苦恼。 五、英汉语人名文化内涵的差异 中国人(主要指汉族人)的姓仅为百家姓,而名可谓五花八门,十分复杂,但深刻地反映了汉民族文化特征,反映了父母对儿女的不同期望。虽然名字的选择很广,但有些字在某一时期却重复出现,父母给孩子们选择名字完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英汉人名拥有两民族的共同特征,即有名有姓。但其结构有别。英语国家人的姓名由两部分或三部分组成:名+姓,

14、或名+中名+姓。其排列次序恰好与中国人的姓+名相反。英汉姓名完全相反的排列是英汉姓名最明显的差异,是不同文化在人名上的体现,中国人的姓代表宗族、血缘关系,姓必然在前,因为它代表宗族;英语国家的人普遍强调个性、个体,这种观念反映再姓名上是名在前姓在后。英美人的名字与姓氏相比要简单得多了。据说英美现在使用的姓有 35000 个,而供人选择的名字却有限,只有 1000 多个。 (楼光庆,1985 )人们平常用的女性名大约有 500 个,男性名大约有 800 个。英美人在给孩子取名时,在名字的含义上比较讲究,他们和中国人一样,在给儿女取名时往往寄托了自己的希望和祝福,乐意选用表示善良、美丽、健康、勇敢

15、、聪慧、吉祥、优雅等含义的名字。 六、子女教育态度的差异 一般来说,西方国家的家长从不帮助孩子辅导功课,他们认为:如果家长是老师,那孩子学校的老师做什么?如果孩子做作业出了错,他们也不给孩子正确答案,会让孩子再思考,他们认为,人哪有不犯错误的,不出错,怎么提高?他们很注重孩子的自信心,从来不打击孩子,不说小孩怎么笨,总是不断地夸奖.他们也不会让孩子牺牲周末玩耍的时间去学习。中国的父母之间总以子女的学习成绩为荣耀。美国父母之间谈孩子的学业不多,孩子的成绩更是自家的事,别人管不着。而当子女成人后,父母就认为自己已经没有抚养他们的义务,不会拼命的挣钱来留给子女,子女在外就要靠自己的拼搏,不能再依靠父

16、母的一分一毫。 然而中国的教育总是对孩子期望过高,父母总是忽略了孩子被支配、被指责得太多,会变得脆弱的心理状态。作为一个亲身经历过这些成长的我,亲眼目睹了很多同龄的孩子被迫去参加这种那类的兴趣班,觉得自己算是较幸运的了,虽然说在学习方面父母管的比较严厉,但至少我的父母没有强逼我去参加什么班,没有把我不感兴趣的事情强加在我身上。中国的教育体系不是塑造一个真实的孩子,总要把孩子变成自己所希望的样子。没有给孩子一个想成为自己的空间,而是别人怎么做你也要怎么做的盲从产物。兴趣对于大人和孩子都是非常重要的,让一个人去做不想做的事,只会事倍功半。在中国,父母努力挣钱,辛辛苦苦地挣钱,大多数是为了让孩子衣食住行样样最好,并且宁愿把钱都留给孩子也不舍得把钱用在自己的身上。 2、就我 个人 而言,对于以上几个方面,还是觉得差异是比较大的。归根结底,都是因为中西方的思维方式不一样。 相对来说,中国人就比较注重内在的修养,西方人就崇尚外在的表现。中国人喜欢从动态中观察分析事物,西方人习惯从静态中观察分析事物。中国人善于把握整体,注重平衡,习惯从整体中看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