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课《世界动物奇观》期末论文

上传人:笛音 文档编号:16356563 上传时间:2017-09-05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64.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选修课《世界动物奇观》期末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选修课《世界动物奇观》期末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选修课《世界动物奇观》期末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选修课《世界动物奇观》期末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选修课《世界动物奇观》期末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选修课《世界动物奇观》期末论文(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程论文学院:班级:姓名:学号:【前言】 防御行为是指任何一种能够减少来自其他动物伤害的行为。防御行为可分为初级防御和次级防御,共有十种防御方法,即穴居,隐蔽,警戒色,拟态,回缩,逃遁,威吓,假死,转移攻击部位和反击。【关键词】防御行为 拟态 警戒色一、动物防御行为的概念及类型动物的防御行为是指任何一种能够减少来自其他动物伤害的行为。 可分为初级防御和次级防御两大类, 除去十种防御方法外, 动物依靠分泌物招引各种其他个体前来一起栖息、 共同取食、攻击外来侵犯,形成种群聚集,这也是动物的防御行为。二、动物防御行为的实例(一) 、种群聚集防御在白蚁、蜜蜂、蚂蚁等昆虫组成的几十万只的群体中,这种防御

2、行为取食御敌有重要意义。 当群体中某一个体受到敌害攻击时, 它能发出一种特殊的化学信号物质, 使同伴得到信号后, 引起警觉或逃避, 如 1 只蚂蚁体内有 100 700 微克的警告物质, 传递的半径是 110 毫米, 2 秒钟内气味就会扩散到被警告者, 同时蚂蚁攻击敌害时分泌的蚂蚁酸还能起到对敌害的麻痹作用。栖居在北极苔原地带的麝牛, 在遇到狼的袭击时, 会把幼牛保护在牛群中间, 成年的麝牛成群地围成圆阵,个个头朝外,用犄角与狼搏斗。在这种阵势下,狼是无能为力的,最后一退了之。初级防御不管捕食动物是否出现均在起作用, 它有助于减少与捕食动物相遇的可能性。初级防御有四种类型,即:穴居、隐蔽、警戒

3、色和拟态。警戒色有毒的或不可食的动物往往具有极为鲜艳醒目的色彩, 这种色彩对捕食动物具有信号和广告的作用, 能使捕食动物见后避而远之。 胡蜂和黄蜂的身体具有黑黄相间的条纹, 它的作用不是隐蔽自己而是起警戒作用。 每一个捕食动物在学会回避警戒色以前, 至少得捕食一个具有警戒色的动物, 在尝到了苦头后才能学会回避它, 这就叫条件回避反应, 很多脊椎动物都形成了条件回避反应。穴居穴居生活的动物使捕食者很难发现。 蚯蚓和鼹鼠等动物终生都生活在地下并形成了极特化的习性和食性; 野兔在晨昏和夜晚才在地面觅食, 而在易被捕食动物发现的白天则隐藏在洞穴中。拟态一种动物如果因在形态和体色上模仿另一种有毒和不可食

4、的动物而获得好处, 这种防御方式就叫拟态。 一种无毒的物种模仿一种有毒的物种叫贝茨拟态, 如食蚜蝇模仿蜜蜂。 两种有毒的物种互相模拟叫缪勒拟态,这种模拟对双方都有好处。隐蔽很多动物的体色与环境背景色很相似, 因此不易被捕食动物发现。 如螽斯的体色是绿色的, 水体表层的浮游动物常常是透明的。 北极地区的哺乳动物和鸟类每年可变色两次, 夏季时雷鸟和雪兔是褐色的, 此时它们在岩石和稀疏的植丛中栖息和觅食, 但到冬季, 它们全身变白,与茫茫雪原混为一体,所以它们在两个季节都能隐蔽自己。(二) 、初级防御1、 穴居或洞居 有许多动物都有建筑巢穴的行为, 动物的这种穴居行为能够有效的防御来自天敌和恶劣环境

5、, 避免其对动物造成严重的伤害。 一般这种动物会有两种方法克服觅食困难:( 1) 、终生都生活在地下或洞穴中,形成极为特殊的习性和食性(如蚯蚓和鼹鼠) ;( 2) 、至少有部分时间在开阔地生活,例如: 野兔于晨昏和夜晚来到地面觅食,而在易被捕食动物发现的白天则躲藏在洞穴中。2、隐蔽隐蔽性并非单指猎物的保护色, 也包括猎物的行为和栖息地等。 很多动物体色与环境背景色很相似, 因此不易被捕食动物发现。 如水体表层中的浮游动物常常是透明的。 动物的行为也具有隐蔽性,如静卧不动(如模拟枯叶的昆虫和鱼) ;停留在适当的背景上(海龙、竹节虫等) ;体纵纹与背景纹条同向(很多蛾和鱼)等。3、警戒色有毒的或不

6、可食的动物往往具有极为鲜艳醒目的颜色, 这种颜色对捕食动物具有信号和广告的作用, 能使捕食动物发现后避而远之, 这种现象就叫警戒色。 警戒色特点是色彩鲜艳、容易识别、能够对敌人起到预先示警的作用,因而有利于动物的自我保护。每一个捕食动物在学会回避警戒色以前,至少得捕食 1 个具有警戒色的猎物,当尝到了苦头后才能学会回避它, 这就是条件回避反应。 比如黄蜂腹部黑黄相间的条纹就是一种警戒色,鸟类被黄蜂蛰一次, 会记忆几个月, 再遇到黄蜂就会很快避开。有些蛾类的幼虫具有鲜艳的色彩和斑纹, 身上有毒毛。 如果被鸟类吞食这些毒毛就会刺伤鸟的口腔黏膜, 尝到这种苦头的鸟类再见到这些幼虫就不会再吃了。警戒色

7、动物的运动通常都很缓慢,这有利于捕食动物的取样和经常看到它们,从而可不断强化所形成的条件回避反应。4、拟态 一种动物如果因在形态和体色上模仿另一种有毒和不可食的动物而得到好处(主要是生存和安全上的好处) ,这种防御方式就叫拟态。它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达到了令人惊奇的程度。昆虫的拟态尽管千姿百态,但仔细研究不外乎拟行、拟色两种。( 1) 、拟行模拟栖息地的形态,模糊自身,躲避敌害。如南美天蛾的幼虫,遇上敌害,立即将整个身体弓起, 胸部有力地向上侧膨胀, 显出两个黑色的伪眼和蟒蛇般的花纹, 身子还能左右扭动,活像一条小眼镜蛇,天敌见了,立即掉头仓皇逃跑。( 2) 、昆虫体色模拟其生活环境或栖息地

8、的颜色,是昆虫体色与其背景色调相仿。生活在青草中的蝗虫显绿色,生活在枯草中的蝗虫显黄色。(三) 、次级防御次级防御只有当捕食动物出现之后才起作用,它可增加和捕食动物相遇后的逃脱机会。次级防御有六种类型,即:回撤、逃遁、威吓、假死、转移攻击部位和反击。回撤是穴居动物最有效的次级防御手段, 野兔一遇到危险就立即逃回洞内; 管居沙蚕遇到危险则立即缩回到自己的管内。在同样情况下,有壳动物会缩入壳内,有刺动物则会滚 成球或将刺直立起来,保护其软体部位。逃遁很多动物当捕食者接近时往往靠跑、跳、游泳或飞翔迅速逃离,有时采取 直线运动,有时采取不规则运动。 例如夜蛾和尺蠖蛾在蝙蝠离它们较远时采取直线飞行, 以

9、便尽快飞出蝙蝠的搜索区,但当蝙蝠离它们较近时,便采取飘逸不定的不定向飞行,使蝙蝠难以捕捉。非洲猎豹快速追捕瞪羚时,瞪羚在全力奔跑一阵以后,会突然停住,马上改向一侧跑去。如果它不拐弯,仍照直跑, 那么它很有可能被猎豹抓住。瞪羚虽然跑得不一定很快, 但它在奔跑过程中有急转弯的特殊本领,因此它常常能从猎豹的爪下逃脱。威吓不能迅速逃跑或已被捉住的动物, 往往采用威吓手段进行防御。 蟾蜍在受到攻击时会因肺部充气而使整个身体膨胀起来, 造成一种身体极大的虚假印象。 螳螂遇到危险时会把头转向捕食动物, 翅和前足外展, 把其上的鲜艳色彩暴露出来, 同时还靠腹部的摩擦发出像蛇一样的嘶嘶响声,这种行为常常可把小鸟

10、吓跑。假死很多动物都以假死习性来逃避捕食动物的攻击。 如很多甲虫、 螳螂、 蜘蛛和哺乳动物中的负鼠等。这些动物通常只能短时间地保持假死状态,之后便会突然飞走或逃走。转移攻击部位有些动物是通过诱导捕食动物攻击自己身体的非要害部位而逃生的。 眼蝶和灰蝶的翅上常常生有一个或多个小眼斑, 其作用是吸引捕食动物的攻击, 从而使身体的头部或其他要害部位免受攻击。很多蜥蜴在受到攻击时会主动把尾巴脱掉,以后会再生出新的尾巴。 反击一个动物在受到捕食动物攻击时的最后逃生机会, 就是利用一切可用的武器 (如牙、角、 爪等)进行反击。 大部分动物在遭捕捉后都会进行反击。栖居在北极苔原地带的麝牛,在遇到狼的袭击时,会

11、把幼牛保护在牛群中间, 成年的麝牛成群地围成圆阵, 个个头朝外,用犄角与狼搏斗。在这种阵势下,狼是无能为力的,最后一退了之。1、 回缩 回缩是洞居或穴居动物最重要的次级防御手段。 有壳动物 (如软体动物和龟鳖)将头缩入壳内, 有刺动物则滚成球或将刺直立起来保护其软体部位。 对于无关刺激作出回缩反应对动物往往是不利的, 正因为如此, 很多动物对各种简单刺激都已经习以为常, 不再作出回缩反应。2、逃遁 是指遇到危险时动物快速躲避天敌的一种行为。如气温较高的季节,虎斑颈槽蛇非常活跃, 当遇到危险时, 如附近没有裂缝、 巢穴可回缩,其首先采用的方式是快速逃遁。3、威吓 不能迅速逃跑或已被捉住的动物往往

12、采用威吓手段进行防御。如狗、狮子等的吼叫。蛇类在一些情况下会出现威吓行为, 体态是皮肤向两侧膨起, 变得扁平: 头部与颈部几乎呈直角, 左右晃动身体后半部成 S状。 许多蛾类后翅上的大眼斑突然暴露出来也常会把黄胸鹀一类的小鸟吓跑。 小鸟害怕猛禽的大眼睛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而蛾类却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点。利用大眼斑威吓捕食动物的还有灰天蛾、靶螳螂和鹰眼蟾蜍等。4、假死 动物采取技巧的动作来防御敌人:青蛙把肚子翻过来朝上,一动不动 假死。比如很多甲虫、 螳螂、 蜘蛛和哺乳动物中的负鼠等。 通常这些动物只能短时间保持假死状态,之后便会突然逃走或飞走。5、转移捕食者的攻击部位 非洲猎豹快速追捕瞪羚时,瞪羚

13、在全力奔跑一阵以后,会突然停住,马上改向一侧跑去。如果它不拐弯,仍照直跑,那么它很有可能被猎豹抓住。很多蜥蜴在受到攻击时会主动把尾巴脱掉, 但蜥蜴的尾巴是可食的, 即使重新长出了尾巴, 捕食者还是从攻击中获得了一定的好处。6、反击 当动物受到攻击时会做出一些反击手段,给对手造成伤害,从而击退敌人。当乌贼、章鱼遇到危险时,就会把墨囊中的墨喷射出来。 这种墨汁的成分是黑色素,使周围的海水变得一片乌黑,在一团黑色的掩护下,它们逃跑了。鱼类中有些种类具有发电器官,能发电以进行防御和攻击。产于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电鳐,电击对手,逃脱猎食。【结论】动物的防御行为复杂多样,方式各异,但都能相对有效地防御敌害、保护自己,从而使自己的种族得以延续。防御行为对动物个体的生存和种群的繁衍是十分重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