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八中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上传人:lb2****090 文档编号:163538559 上传时间:2021-01-24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67.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八中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重庆市八中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重庆市八中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重庆市八中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重庆市八中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庆市八中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八中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可修改重庆市八中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一、 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经典的形成总是与特定的文化背景、特定的民族和地域相联系,因而经典具有了某种特殊品格。但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还表现于它的超时代价值。论语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体现了春秋时期政治体制及伦理关系中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内含从普遍的文化层面加以阐释的可能,例如,今天我们可以从责任意识和义务意识的层面进行阐发,思考如何使个体充分履行各自义务的问题。经典不仅有超越时代的价值,更有超越地域的世界性的意义。真正的经典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它

2、是世界文化共同财富的组成部分。中外经典,概莫能外。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西方文化中的经典,其重点讨论的正义问题的意义和价值不只适用于西方;儒家典籍论语讨论的仁道原则,其意义同样超越中国。在不同的文化尚未相互作用时,这样的意义也许隐而不彰,但当不同文化彼此相遇,经典的世界性的意义就会显现出来。承认经典具有普遍意义,就意味着我们要开眼界。在阅读、理解经典的过程中,如果眼界封闭,常常会给经典的理解带来多方面的限制;而视域的扩展,则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经典。因此,一方面,我们需要引进来,借鉴西方历史演化过程中积累的文化成果;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主动走出去,参与世界范围的百家争鸣。不管是西方文化的引进来,还是中

3、国文化的走出去,都既要以其各自的特殊内涵为背景,也要以它们所具有的普遍意义为前提。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及其对经典理解的影响,今天依然可以看到。“西学东渐”这一思想背景,使我们可以在更广的文化参照视野之下反观经典自身,从经典中读出以往的思想家们未能读出的新的意义。仅仅封闭、限定于单一传统,无助于理解经典的深沉内涵。基于上述前提,对时下一些流行看法似乎需要再思考,如“以中释中”,即以所谓纯粹传统中国概念去理解中国的问题,这种思路明显忽视了经典的普遍意义。外来语已逐渐输入并融入现代汉语,这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外来思想和观念内容。当我们用受外来语影响的现代汉语去理解经典时,相应地也受到外来语背后的深层思想和

4、观念的影响,因而,试图以“纯而又纯”的中国观念去解释以往的经典,事实上已缺乏可能性。与之相比,王国维在二十世纪初所倡导的“学无中西”的观念则更具有开放意识,他就是在当时世界文化融合的背景下,以世界文化视野来反思和理解多样文化经典的。近代梁启超、章太炎、梁漱溟等大儒者,他们尽管以回归或延续儒学为学术旨趣,并对西方文化有各种批评,但他们对以往经典的诠释在不同层面上都受到西方外来观念的影响,都体现了“学无中西”的理念,这也就是他们的学说被称为“新儒学”的重要原因。(摘编自杨国荣经典的意义)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经典的形成与特定的文化、民族和地域有关,同时又有

5、超越时代和地域的价值。B. 中西方不同文化相互作用,使经典具有了普遍意义,成为世界文化的共同财富。C. 借鉴西方的历史文化成果,我们可以从经典中读出前人未曾发现的新的意义。D. “新儒学”学者们借鉴西方观念诠释以往经典,其学术目的是回归或延续儒学。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章以“经典具有普遍意义”为前提,提出要以开放的视野来阐释经典的建议。B. 文章在解释经典的“超时代价值”和“世界性意义”时,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C. 文章从“引进来”和“走出去”两个方面,来论证打开眼界有助于深入把握经典。D. 文章批评了一些忽视经典普遍意义的看法,并引出了“学无中西”的

6、“新儒学”。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理解经典的内涵,应该跳出经典的特殊性限制,着重分析它的普遍意义。B. “新儒学”既接受西方文化观念也批评西方文化,体现了“学无中西”的理念。C. 外来语在输入时不可避免地带来外来思想观念,进而不可避免地影响对经典的理解。D. “以中释中”的尝试在现实中走不通后,王国维开始倡导“学无中西”的理念。(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粮食产量突破13000亿斤。我国粮食产量已经连续多年稳定在12000亿斤以上。国内粮食市场的基本稳定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就之一

7、,也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重大贡献。“我国人口众多、农业资源人均占有水平低,虽然近年来粮食连年丰收,仍然无法完全做到自给自足。国际贸易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会长于旭波说。我国耕地占全球近10%、淡水资源占6%,却要养活全球近20%的人口,资源与人口完全不对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不断升级,正由“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部分粮食出现了较大供求缺口,需要通过国际贸易来适当调剂余缺。增强保障粮食安全应该植根于国内粮食供应基础之上。目前全球粮食贸易量每年在4亿吨左右,仅占我国年消费量的三分之二。此外,当前我国粮食个别品种供求矛盾突出,大豆对外依赖

8、程度超过80%,优质粮食供给成为“短板”。我国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但从中长期看,无论中国还是全球,粮食安全都隐患不少,风险仍然存在,需要各国加强合作,扩大贸易流通,促进全球粮食资源合理流动,提升整体粮食安全水平。(刘慧我国筑牢粮食安全屏障,选自经济日报2019年1月)材料二:“到2020年全国耕地保有量不少于18.65亿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15.46亿亩,确保建成8亿亩,力争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1月24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在解读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时说。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说:“严格实施耕地的数量保护,既要少占,也要补足。就是说要减少新增建设

9、占用耕地,同时要拓展补充耕地渠道。”对于加强保护耕地质量,余欣荣说:“耕地是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在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要积极开展退化耕地的综合治理,污染耕地的治理修复,统筹推进耕地休养生息。”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不论任何时候都必须首先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绝不能有丝毫闪失。(王立彬“农地农用”原则碰不得,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9月)材料三: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报告(20122017)显示,近5年来,在耕地、淡水等资源约束加剧的情况下,科技对我国粮食单产水平提高的贡献不断加大,粮食产量自2013年以来连续5年都稳定在12000亿斤以上。在品种上

10、,2012年以来我国选育推广了超级稻、节水抗旱小麦等一大批稳产高产新品种;在技术上,面向全国发布推广了粮食稳产增产、农业防灾减灾、农机农艺融合、农产品储运保鲜等先进实用的技术;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全生育期作业机械已基本形成规模。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2年的53.5%提高到2017年的57.5%。数据显示,20142017年,全球农业领域论文总发文量排名前5的国家依次为美国、中国、英国、巴西和印度。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所长孙坦指出,中国是20142017年全球农业发明专利申请量最多的国家,但授权率仅为13.2%,在二十二个国家中排名第九。中国发明人主要申请地区仍在本国,国

11、外专利布局量相对较低,技术创新主体主要由高校和科研机构组成,农业企业表现极弱。(摘编自杨舒专家解读)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2018年我国粮食产量突破13000亿斤,国内粮食市场基本稳定。但我国人口众多、农业资源人均占有水平低,粮食仍无法完全做到自给自足。B. 老百姓对粮食消费的需求不断升级,我国部分粮食出现了较大供求缺口,国际贸易是调剂余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C. 从2013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多年连续增产且稳定在12000亿斤以上,有力地稳定了我国粮食市场,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D. 近几年来,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提升,对粮食生产的支撑作用不断

12、加大,主要表现在品种、技术和农业机械方面。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到2020年全国耕地保有量不少于18.65亿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15.46亿亩,这是国家对耕地保护的要求。B. “少占”意味着强化对建设占用耕地的管控;“补足”则意在治理退化耕地,修复污染耕地和统筹推进耕地休养生息。C. 我国耕地和淡水资源都不及全球的十分之一,人口却近全球五分之一。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必须首先把耕地保护好。D. 尽管我国农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多,但质量方面仍有不足,农业技术创新主体结构需调整,要提升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实力。6. 请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如何才能保障我

13、国这个人口大国的粮食安全。(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士兵与猎手 戴涛1944年冬,中国黑龙江小兴安岭。一个日本士兵端着枪,在冰雪覆盖的山林里穿行,忽然,他弯下腰在雪地上寻找着什么,终于,他又看见了两排漂亮的梅花印,于是他又兴奋地朝前追去今天清晨,当他走出兵营撒尿时,他在雪地里意外地发现了梅花印,他不禁一阵狂喜,因为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曾告诉过他,这梅花印代表着什么。当年他的父亲在南洋做生意时,他的最高理想就是得到留下这梅花印的百兽之王。可最后的结局是,他父亲没有得到这百兽之王,而百兽之王得到了他父亲。此时,他觉得该是实现他父亲遗愿,或者说是

14、替他父亲报仇雪恨的时候了,尽管这是中国的东北虎,根本与南洋的爪哇虎无关。在另外一片树林子里,一个鄂伦春族的年轻猎手也在追赶一只东北虎。鄂伦春人世代以打猎为生,日子过得倒也自在,可自打来了日本人,这森林里的动物好像知道了要大祸临头,一下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今天,当他在雪地里发现这排梅花印时,他不知道有多兴奋,这虎皮虎骨虎肉,意味着全家半年的吃用。起风了,风将天上的雪、地上的雪刮得满世界飞舞,除了雪,别的一切都变得模糊不清了,而一个日本士兵和一个鄂伦春猎手,还在苦苦地追逐那些神秘莫测的虎爪印。已经是第三天了,饥饿和劳累使得日本士兵眼前的树木开始不断晃动,就像他跟他的部队向中国的老百姓扫射时,那些老百

15、姓也就是这样晃着晃着倒下去的。突然,一种从未有过的恐惧感向他袭来,莫非这些梅花印原本就是中国人设下的陷阱鄂伦春猎手尽管年轻,可除了老虎,几乎小兴安岭所有的野兽都被他的猎枪击中过。打猎对他来说是件非常轻松愉快的事,可这一次好像不同往常,奔走了三天,他竟一点也无法预料结局将会是怎样。第四天,日本士兵踉踉跄跄,又走出一片树林,突然,眼前的画面让他惊呆了,突然放晴的天空下,阳光照耀着的小兴安岭银装素裹,显得纯净安宁,不远的山顶上,两只色彩斑斓的东北虎在嬉戏,它们相拥在一起,一虎眯着眼,温顺地躺着,而另一虎不停地在它脸上咬着啃着这使日本士兵想起家里两只可爱的波斯猫,可仅仅是一瞬间的犹豫,他又举起了那杆“三八枪”当鄂伦春猎手钻出另一片树林时,他被眼前的场景所震慑仅仅是一瞬间,他听老人们说过,动物里老虎的相亲相爱是最不容易看到的;他还听老人们说,见过老虎亲热的人,会有美丽的爱情。他小心翼翼地放下猎枪“叭咕”,一声刺耳的枪响打碎了天地间的宁静,下面那只东北虎的额头上顿时流出殷红的血,在阳光下,这血格外鲜艳,它努力挣扎着站了起来,却又马上倒了下去,它痛苦地在雪地上翻滚,洁白的雪上留下一片鲜红,终于它又站了起来,纵身一跃,跳下山崖。另一只东北虎一声长啸,也跟随着一起跳下崖去。日本士兵被眼前发生的一幕惊呆了,枪掉落在雪地上。鄂伦春猎手呢,当他弄明白刚才发生的一切,便愤怒地从地上捡起猎枪,将枪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