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论-表现剪辑-在影视-短片艺术-中的运用技巧

冷***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5.92KB
约3页
文档ID:163517724
论-表现剪辑-在影视-短片艺术-中的运用技巧_第1页
1/3

论\表现剪辑\在影视\短片艺术\中的运用技巧摘 要:剪辑艺术在影视创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让影片的表现形式更丰富多样、如何挖掘更多的的镜头语言来表现创作的意图,都成为剪辑这个领域不断探索的内容本文将把论述的范畴限定在影视艺术中最具先锋实验性的一种形式--\"短片艺术\"和剪辑类型中的\"表现剪辑\"内,试分析艺术短片是如何通过表现剪辑的手段来增强短片的艺术感染力、传达创作者的创作精神的 关键词:剪辑;表现剪辑;试听;蒙太奇;短片艺术   普多夫金说:"电影创作的基本方法--蒙太奇的感染力,其实质就建立在这种去粗取精的可能性上"1这种"去粗取精"的过程,即是影视艺术中剪辑的工作  剪辑是影视创作中一个重要环节,它根据影片的总体构思,运用蒙太奇技巧,对镜头进行有机的衔接,调整,组合和修饰,使整部影片达到结构严谨、节奏明快、语言生动流畅、突出人物性格、深化主题的效果如果把剪辑仅当做减去多余的镜头的手段,或制作影视肥皂剧的工具,那就绝非是普多夫金所说的起决定性作用的"本体的创造力"2  本文旨在探讨剪辑这门艺术,在"短片艺术"创作中,作为一种艺术形态和本体创造力,如何增强短片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一、蒙太奇段落中的剪辑本文将重点研究剪辑艺术中的"表现剪辑"和影视创作中的先锋形式"短片"在切入正题之前,我们先来梳理一下剪辑、蒙太奇、表现剪辑及短片艺术之间的关系  首先要定义好蒙太奇的概念蒙太奇是指镜头之间、镜头组之间的组接技巧通过人们对画面、色彩和音乐音响的感知,蒙太奇运用其独特的手法,把其恰当好处的结合在影片中,给人以视听的冲击力,使观众更好的感知电影剪辑从技术上说,是运用蒙太奇技术将镜头有机地组合在一起除此之外,剪辑也是艺术创作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工作,是影视的一次再创作  许多电影理论家把蒙太奇划分为许多种类法国电影理论家马尔丹在总结这些异同之后提出了叙事蒙太奇和表现蒙太奇的概念由此也形成了两种剪辑:叙事剪辑和表现剪辑前者意为许多镜头按照逻辑或时间组合在一起,每一个镜头都含有事态性内容,从而推动剧情发展后者是一种通过镜头的对列方式呈现出的蒙太奇本文论述重点是表现剪辑,它指在镜头更换中,由于内容和形式的呼应、对比、比喻、暗示,创造性地揭示镜头之间的有机联系  而表现剪辑在短片艺术中有更大的自由创作空间和探索潜力近来,对于短片的研究正在逐步兴起,国内外对于短片还没有一个学术的定义。

那我们暂且把本文讨论的短片限定为相对于影视长片而言,篇幅相对短小,注重影片的先锋性、实验性而非商业性,为展现某一主题而创作的具有一定艺术性的影片  以下笔者归纳表现剪辑的几种常用方法,并分析其在短片艺术中如何表现二、表现剪辑的几种运用技巧  表现剪辑通过不同的形式形态,分为并列剪辑、对比剪辑、重复剪辑、隐喻剪辑1、并列剪辑  并列剪辑是指把具有某些相似之处,而且彼此没有逻辑上的呈递或因果关系的一组镜头组接在一起,形成试听上某种强烈的形式感,通过镜头共同产生的整体效果来强调导演要表达的某种内容并列剪辑重抒情、重表现,而忽略叙事要构成并列剪辑的镜头基本上要符合以下几个要素:一、景别相同;二、镜头持续时间基本相同;三、镜头连接方式相同,一般都是"硬切";四、镜头表现内容相似  这种剪辑技巧在早期的迪士尼动画中有一些经典案例,例如音乐动画《白雪公主》中白雪公主误入森林,当音乐渐起,周围各种各样的小动物们都探出了身子这里小兔子、小鹿、小松鼠的三个镜头景别相同,内容相同,镜头画面长度基本相同,构成了一组并列剪辑由于早期迪士尼动画都具有轻音乐剧的抒情特色,这种并列剪辑在这里从画面上也达到了"抒情(表现)"的效果。

  并列剪辑的形式一直被各种影片形式运用在艺术短片中,这是最基本、最常被使用的一种剪辑技巧它很容易能够创造出强烈的形式感2、对比剪辑  这是把两种内容上、形式上产生强烈的对比甚至相反的镜头组接在一起,以表达作者的某种寓意情绪,比如内容上的热烈与冷峻、富有与贫困、伟大与渺小等;在视觉形式上、造型上、影片色调上等这些对立因素的对比、强调,使得它们在一种差异中起相反的作用,来表达创作者一种情感、思想或风格"对比的结果,一个画面的效果和先行画面与后续画面的效果,非常不同,这样就创造出临近画面产生动感与观念的冲突于是从这样的冲突又产生同这个构成的分子的观念不同的第三观念"3  因此对比剪辑又可以分成两类:  第一种,同一主体的对比上下镜头中主体是相同或相近的,在时间上一般存在着较大的跳跃它通常表现为上下镜头之间的内容或形式悬殊来突出对比,或者通过同一镜头画面中左右分切画面来同时对比这种剪辑形成的对比,不仅在内容上通过冲突产生新含义而且在视觉形式上也显得很有意味  如艺术短片《父与女》通过画面的色影和影调上的对比来渲染情绪这种黑白和彩色的更迭,不仅使画面在色彩上更加丰富,而且增加了时空转换的气氛,非常适合表现音乐夹杂的一种缠绵悱恻的味道。

  补充说明一点,有些剪辑的对比是"近距离"的,即上下镜头或跳一两个镜头之间就产生了对比例如之前的例子而有些剪辑的对比是"远距离"的,它通过一整个镜头组产生的整体效果来进行对比而这样的对比可以称之为是短片的结构上的对比关系  对比剪辑其镜头或片段之间在形式或内容上呈现"两极对比"状态,如果说并列剪辑是相辅相成,对比剪辑便是相反而相成,"从相反的角度提供了同一主题的形象"43、重复剪辑  重复剪辑是指有意识地将具有一定寓意的动作、景物或者形象的场面在片中再次或多次出现,通过视觉或听觉上的重现,以突出重点,创造出强调、渲染、对比等艺术效果,从而深化主题,充分表达思想意义  在艺术短片中,如何运用重复剪辑的技巧?在影片这种视听艺术的形式中,镜头完全的重复往往会使观众感到乏味而缺乏内容因此,重复剪辑往往通过对某一关键镜头、或者其他一切试听元素,诸如人物、景物、光影、动作、角度、场面、语言、音乐、音响,经过艺术提炼就成为重复剪辑的构成元素重复剪辑中前后关系镜头的重现一般不完全相同,但可分为大致相同的重复和镶嵌式的重复  先谈大致相同的重复剪辑这种剪辑方式不仅在艺术短片中经常使用,在早期的经典电影《公民凯恩》中,就有一组经典"早餐"镜头:场景设定在凯恩别墅家中的餐桌上,凯恩和他的第一任妻子坐在餐桌的两端用早餐。

这一组镜头一共有五个镜头,第一个镜头发生在他们新婚不久,他们在用餐时用语甜蜜温暖;第二个镜头依然是用早餐,凯恩惦记工作,不过妻子还是成功挽留了凯恩在家里多陪她;第三个镜头依然是两人用早餐,他们由于对报社的某一事件意见不同而各持己见;第四个镜头还是用早餐,两人已经由于意见不合起了严重的争执;第五个镜头也是两人用早餐,场面却异常安静,原来,两人已经互不搭理了这一组形式上非常相似的重复镜头,开创了剪辑中重复这种形式的表现力它成功地压缩了影片中故事发展的时间,却增大了观众的想象空间,形成了强烈的试听形式感  重复剪辑的单一重叠性质,在MTV中运用的较多MTV这种以音乐为主的短片形式不重叙事,重表现音乐本身也具有不断重复的主题,与之相对应的画面同样要求不断重复  我们再谈谈镶嵌式的重复这种重复的技巧性比较高,若把大致相同的重复剪辑形容成线性的,那镶嵌式的重复便是非线性,或者甚至是螺旋式的这种剪辑的内容经过精心设计,一层嵌套一层,虽然内容不断重复,但让人感觉不断丰富,变化也层出不穷4、隐喻剪辑  隐喻剪辑是将两个镜头(或两个镜头组)并列,由关联中产生心理上的冲击,促进观众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含蓄而形象地表达作者的主观思想和情感。

这种技巧在爱森斯坦的理论中亦被他成为"隐喻蒙太奇",在早期的电影普多夫金的代表作《母亲》中有很好的表现:将工人罢工游行队伍和冰河解冻的镜头相互交叉剪辑象征着罢工队伍的气势如解冻的冰河势不可挡  而在艺术短片中,这种技巧更是被乐此不疲地运用和发展这种剪辑的技巧十分像文学中的比喻手法上下两个镜头之间的冲突使其分别成为本体和喻体两个镜头的内容必须有很大的差别,但之间有一种微妙的联系,当被放在同一叙事空间时,由于之间强烈的反差而形成了视觉和心理的冲突例如之前提到过的法国艺术短片《我喜欢的,我讨厌的东西》中,大量运用这种技巧  关于隐喻剪辑,马尔丹曾经予以讨论,他指出:"隐喻是通过蒙太奇手法,将两幅画面并列,而这种并列又必然会在观众思想上产生一种心理冲击,其目的是为了便于看懂并接受导演有意通过影片表达的思想"5这种理论被早期的蒙太奇所推崇虽然在之后电影发展的很长时间它被质疑和讨论着,它被认为"表现"的痕迹过重,违背了电影艺术"纪实性"和"纪录性"的初衷但笔者认为,隐喻剪辑并不是一种重在"表现"的噱头或者成为叙事剪辑的附属,它有其自身的艺术感染力和创造价值,是值得我们探索和尝试的在艺术短片中,由于这一类的影片形式担负着探索试听语言的更多可能性和潜力的任务,因此它们更容易接受和采纳隐喻剪辑的这种表现手段。

三、小结  笔者通过本文的论述分析了表现剪辑的几种表现技巧对于影视艺术而言,剪辑是影视作品的第二生命,剪辑工作是第二导演通过以上的分析,笔者试图从当今一些优秀的短片艺术作品中总结出,表现剪辑在使用技巧上的几种类型但由于艺术的表现形式是不可尽数的本文归纳的几种类型只能是一些典型的代表,而事实上有太多的影视艺术的创作是不拘泥于某一种模式的剪辑的创新从未停止过,这种创造在维持剪辑的基本功能的同时,尽可能多地展现的可能,尽可能多地表现剪辑的潜在艺术力这也是艺术要求创新的基本规律参考文献:1、普多夫金,《普多夫金选集》,中国电影出版社1962年版,第72页2、普多夫金,《普多夫金选集》,中国电影出版社1962年版,第65页3、尼克布朗,《电影理论史评》,中国电视出版社1994年版,第230~231页4、爱森斯坦,《爱森斯坦论文选集》,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年版,第339页5、马塞尔马尔丹,《电影语言》,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年版,第69~70页。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