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第3单元 我们周围的材料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6348854 上传时间:2017-11-07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第3单元 我们周围的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第3单元 我们周围的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第3单元 我们周围的材料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第3单元 我们周围的材料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第3单元 我们周围的材料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第3单元 我们周围的材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第3单元 我们周围的材料(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第 1 课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教材分析】这一课,让学生“观察和记录身边的材料”,一个十分重要的目的就是,让他们把“具体事物”与“词汇”再次建立联系。当然,学生们在区分和辨别各种物品所使用的材料时,也难免会出现问题和困难,比如,实验桌的桌面是木头还是塑料做的?电视机的外壳材料是金属还是塑料?墙上贴的是墙纸还是墙布学生们遇到了问题和困难,他们就产生了对“材料”进一步探究的需求和欲望。这也正是我们所期望的。 【学情分析】我们周围的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材料是物质,但不是所有的物质都可以称为材料,燃料、化学原料、食物、药物一般都不称为材料。材料指的是那些具有能够满

2、足使用要求的物理性质的物质。小学生从材料的角度开始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适合他们的认识需要和年龄特点的。这一课将通过观察和辨认来引导学生探究材料。他们将观察自己随身携带的物品、书包和教室里的设施,分辨它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并且在这个基础上找出常见材料,描述它们的特性。【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2我们周围的常见材料有木头、纸、金属、塑料、玻璃、纤维等。过程与方法:1调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观察和辨认不同的材料。3用词语描述常见材料。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教学重点】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教

3、学难点】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木材的特性【教学准备】6 种用最常见的材料做成的物品【教学过程】一、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1这个单元我们将开始学习“材料”,板书“材料”。你知道哪些材料的名称?什么物品是用这种材料做的?教师将学生说到的材料一一板书出来。2看看自己和小组里的同学,身上穿的、佩戴的和携带的物品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试着把它们写在书中的表格中。3交流记录的情况,看看有没有出错。4这些材料在我们身边应用很广,书包里的物品、教室里的物品,它们又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四人小组合作完成调查表,对于难以判断是什么材料制成的物品,请作出标记。5调查结束后,在小组内讨论以下问题:调查了多少物品?使用了多少种材

4、料?哪些物品是由一种材料制成的?哪些物品是由多种材料制成的。哪种材料使用得最多?6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哪些材料在我们身边被广泛使用着,为什么大量使用它们呢?二、观察描述几种常见材料的主要特点1我们周围的物品,往往都是由各种材料组成的,比如一扇门,就使用了木头、玻璃、金属等材料,不同的部位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材料?举例说说你的想法。2四人小组选择两种材料讨论它们分别有什么主要特点和用途,并记录下来。3交流各组的记录情况,有不同意见的及时补充,若认同其他组的观点,及时将它补充在自己的记录单上。4请保管好记录单,下次还要再使用。板书设计:教学后记:课后反思: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是第三单元的起始课。

5、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随身携带的物品和书包里的物品,分辨他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在此基础之上,找出常见的材料,并描述它们的特性。教材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我们知道的材料;二、调查身边的材料。本堂课上的比较轻松,以学生自主观察发现、产生问题为主。在教学中,我给了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引导学生经历调查活动,获得“我们身边的物品都是由材料做成的”“我们周围存在很多不同种类的材料”等科学概念。考虑到三年级学生才上了两个月科学课,太严谨的探究方法学生接受不了。虽然调查任务不难,我还是花了大量的时间引导学生从教室里的材料,到身上穿戴的材料,再到书包里的材料,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记录。慢慢将调查的方法渗

6、透到他们的意识中。我发现,对于单一的材料,学生了解的比较多,但是一些复合材料,他们很难理解。这个学生只要知道不同的材料可以复合成新的材料,材料是多种多样的即可。这一单元涉及的实验很多,是本单元的难点。要设计好教学过程,不但要使学生了解实验的过程,更要将实验为什么这样做传输给他们第 2 课谁更硬一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比如硬度、柔韧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2材料的硬度越大,就越能防止别的物体破坏它的表面。过程与方法:1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情感、态度、价值观: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兴趣。2认同

7、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3增强材料循环利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教学重点】比较材料软硬的方法。【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金属的特征【教学准备】学生(每小组):木头、纸、金属和塑料各两根,铁、铜、铝等金属片各一条,砂纸、玻璃杯、热水。教师准备:电路检测器、榔头【教学过程】一、比较硬度1比较纸和木头的软硬,出示纸和木头,说说它们谁更硬一些?你是怎样观察到的?(纸一折就变形,而木头不容易折)2比较纸、木头、金属的软硬,再出示金属一条,这三材料谁更硬一些,你是怎样观察到的?学生说说自己的原先观察结果,可能会出现方面,那金属条和木块谁更硬一些(用压、捏、折的方法都不易区分它们的软

8、硬)提出:判断一种材料是否比另一种更坚硬,可以用刻划的方法,若能在另一种材料表面划出痕迹,就表示它比较硬,反之则可能硬度相同或较小。学生尝试用木头在金属上刻划或金属在木头上刻划,看怎样做能划出痕迹。3比较木头、金属、塑料的软硬如果再给你一种材料:塑料,它们的软硬又会是怎样的?(学生猜测)可以怎样检测它们的软硬?怎样做到有序地观察?(出示书 P48 的记录表)实验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再适当补充,出示活动题方)活动提示:依次选择其中一种材料,分别去刻划另两种材料的平面处。用力适度,并尽量保持在每一次刻划时用力大小相同。能划出刻痕的,在记录表格内打“”,不能划出刻痕的,在记录表格

9、内打“”。要求每个人都操作一次,并且注意不要划伤手指。根据我们观察到的结果,将木头、纸、金属和塑料按硬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哪种材料最硬?二、认识金属说说周围的物品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金属?为什么用金属不用其它材料(根据学生的举例,出示材料开展实验)1易传热将大小相同的木条、塑料和金属条同时放入热水中,过一段时间,用手摸一摸哪一种材料最热?2能导电教师演示,将木条、塑料、金属条分别接入电路检测器,观察电灯泡是否发亮?3延展性试着用榔头轻轻敲打铜丝,观察铜丝发生了什么变化?4有金属用砂纸磨擦铁钉、磨擦部位发生了什么变化?三、饮料罐的故事1组织学生阅读第 50 页,了解一个饮料罐的生产过程2讨论铝片之

10、所可以做成饮料罐,主要利用了金属的什么性质?在易拉罐的制作过程中,要消耗哪些资源,会产生哪些问题?我们怎样合理使用消费金属材料?板书设计:教学后记:教学反思:哪种材料硬这一课的课程量比较大,因为第一次让学生接触材料的实验需要有一个引导的过程,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验有机相结合是这节课教师的主要工作。本课的第一个环节是“谁更硬一些?”。这块“比较软硬”的内容,学生容易跟后面一课的“比较柔韧性”混合在一起。课本中“哪种材料硬”这个实验还是比较容易操作的,但课本上的记录表感觉比较抽象,三年级的学生不容易理解,而且自己跟自己比谁更硬个人觉得也没什么价值,所以我对表格进行了象作业本中的简单处理。可以说这个环

11、节的教学效果和效率还是挺高的。后面一个环节是“金属的特性”。教学时,从前面实验得到的“坚硬”引到寻找金属的特性,比较自然。但接下来的金属特性,学生就很难跟上节奏了,除传热性和光泽比较容易一些外,导电性个别学生能够接受,延展性很难理解。而且每个都做实验很不现实。我主要是出示图片,请学生根据金属的用途推断它的特性,然后填写气泡图整理这一块知识。防止这块内容的教学变成了老师的独角戏,让学生感觉乏味空洞。第 3 课比较柔韧性【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2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度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过程与方法:1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

12、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情感、态度、价值观: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3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教学重点】用简单测量方法比较材料的柔韧性。【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金属的特征。【教学准备】学生(每小组):1一套宽度、厚度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尺(每种材料的一端打一个孔)2一套宽度、厚度不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做成的物品。3测量弯曲度的“T 字”尺一把。450 克钩码一个,回形针一个。老师:同样宽度、厚度的粗塑料条、木条各一根,两桶水。【教学过程】一、柔韧性的认识出示两根长度、

13、厚度和宽度一样的塑料条和木条。师:请两位同学上来各取一根,分别去取同样重的两桶水,观察塑料条和木条的变化情况。两名学生上来演示,其它同学观察,然后汇报观察到的情况(木条断,塑料条没有断;塑料变了,没有断,木条先是弯了,最后断了)老师指出:我们把像刚才这样塑料条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特点叫做柔韧性。二、比较 3 种不同材料的柔韧性1提供三种物体,找一找它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木头、塑料、不锈钢)2用自己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柔韧性,并把比较的结果排一排序(提示学生材料不要弄断)3学生汇报比较结果,当各组意见分歧时,引导学生发现:比较的材料由于宽度、厚度、用力大小不同,这样比较它们的柔韧性是不公平

14、的。4教师出示宽度、厚度相同的木条、塑料条、不锈钢条,问:可以怎样研究它们的柔韧性?5学生小组讨论、汇报,教师引导,最后边小结边演示操作步骤:把木条、金属条、塑料条放在桌面上,一端用手压住,另一端伸出桌面1 厘米,用回形针挂上钩码,观察它们的前端弯下去了多少。测量材料前端弯下的距离时,眼睛要平视。分别测量木条、金属条、塑料条伸出桌面 5 厘米、10 厘米和 15 厘米后前端弯下的距离,把结果记录在表格中。6学生分组实验后汇报实验情况。三、认识塑料1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有哪些塑料制品?2出示各种塑料制成的物品图片,观察后思考:这些塑料制品分别是利用了塑料的什么特性,并把观察和思考的结果记录在气泡图上

15、。四、讨论了解塑料的循环使用1阅读教科书,说说你了解了些什么?2出示“可回收标志”,认识可回收标志。3讨论:我们以后在使用塑料制品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板书设计:教学后记:教学反思:比较柔韧性一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两三个内容,一是比较木头、不锈钢、塑料尺的柔韧性;二是认识塑料;三是学习塑料的循环利用。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本课教学设计力求体现孩子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在满足孩子发展需要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创设条件让他们能直接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让孩子们在“做中学”,在大量的亲历活动中,让学生能够认识塑料的几种特性,并在过程中体会并学会科学观察、研究的一般方法。这节课比较柔韧性的实验我没有

16、展开,给自己找个理由:材料没有准备好。这个实验对器材的要求是很高的,课本插图中的三种尺子很不科学,厚度明显是不一样的。不展开实验,到讨论方法止步,一节课还是很紧张的。在讲解塑料的性质前,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来主导课堂,看看学生自主掌握的情况如何,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将专业术语变为自己的理解。比如说:通过学生在前面的课程中掌握的铁、铜导电的特性,让学生去思考为什么我们手握插座线时不会触电;为什么从事一些特殊行业的人员要戴着塑料手套,如从事化学工作、医生等。第 4 课它们吸水吗【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2吸水性是指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过程与方法:1用观察的方法检验材料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