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法治教育现状及对策 在收集和整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河南省民办高校法治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系统分析出河南省民办高校大学生法治观念的特点:具备基本的法律知识素养;基本具备守法用法的能力;法律意识逐渐增强,但对法治社会信心的不足;法律情感淡薄,法律信仰需要更加坚定由此提出强化对策:高校正确定位,将法治教育与德育工作相结合;加强民办高校法治教育队伍的专业性建设;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学科间的渗透教育,形成教育合力 民办高校;法治教育;现状;对策 一、研究意义 (一)是全面推行依法治国的需要 2014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召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高度重视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今天,加强高校法治教育,注重对大学生法治观念的树立与引导对实现依法治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随着民办高校规模的发展壮大,每年从民办高校中毕业而流向社会的大学生人数也随之增多而每一位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影响着整个社会青年群体的法治观念水平社会青年群体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自觉维护法律权威,这对于整体社会的公正法治目标的实现起到重要的作用,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三)是推动中原经济发展,实现中原梦的必然要求 没有一个合理、有效的法律制度做保障,也就没有高效的市场经济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说就是法治经济,而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水平的高低,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对于未来的人才素质的重要要求加强河南省民办高校法治教育,提升其民办高校大学生法治素养水平,使更多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的莘莘学子知法、守法,这将是带动河南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实现谋跨越求崛起,建小康富人民,兴河南强中原的中原梦的必然要求 二、法治与高校法治教育 (一)法治与法治教育 法治是现代民主社会政治制度的一种模式,与现代民主政治紧密相联,以民主自由为基础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法治即是法律之治,即通过法律来治理国家深层意义上的法治,不仅意味着依照法律治理国家,它更加强调的是“法的统治”。
法治的涵义,是指在一定社会中,所有成员包括制订者和执行者,都必需遵守法律国家机关的行为也应当获得到法律、法规的许可,而这些法律、法规本身应当是经过规范的程序产生的法治不仅注重实体性的规范,而且注重程序性的规范法治教育,从广义上说,是指对法治教育就是要运用教育的方法,将有关“法治”的知识、观念、思想、实施、现状等诸多内容传播给大众,使大众形成有关“法治”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 (二)高校法治教育 高校法治教育是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一般来说,高校法治教育是指通过一系列法律课程的开设以及相关的法律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大学生们了解法律知识,掌握守法用法的能力,增强法律意识,从而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律信仰理解高校法治教育的内涵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高校法治教育的对象是在校的所有专业和年级的大学生,不同专业和年级的大学生对法治教育的内容会有不同的需求,高校应根据各院系和年级的不同合理安排法治教育的内容和课外实践活动,使大学生了解法律知识、学习法律技能并不断培养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第二,法治教育包括知识层面、能力层面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三层内涵,最高目标是使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律信仰。
因此,高校法治教育不等于法律教育,而是一种信仰教育 三、河南省民办高校大学生法治观念现状 笔者于2018年9月至2019年1月对河南省民办高校各院系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一)具备基本的法律知识素养 通过对调查数据及现状进行分析,河南省民办高校大学生具备基本的法律知识素养,但是通过进一步的走访谈话的调查中,发现有部分大学生对基本法律知识的了解还远远不够,对具体部门法的了解也非常粗浅知识是观念的基础,没有足够的法律知识的积累,就不可能形成法治观念 (二)基本具备守法用法的能力 通过对调查数据及现状分析,河南省民办高校大学生基本具备守法用法的能力,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大部分同学愿意选择合法合理的途径,但是仍有一部分同学受到现代的网络媒体的影响和传统的人情世俗的思想的约束,习惯用非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同时,如果面对上级权力的压迫和从众思想的制约,有部分同学不能坚持法律至上的观点 (三)法律意识逐渐增强,但缺少对法治社会的信心 通过对调查数据及现状分析,河南省民办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逐渐增强,但是面对中国法治现状,仍有部分同学信心不足,认为现行司法体系不太完善,缺少对中国建设法治社会的信心。
(四)法律情感淡薄,法律信仰需要更加坚定 通过对调查数据及现状分析,以及通过交谈等方式调查之后发现,河南省民办高校有部分学生对中国法治建设的关注较少,表现出了法律情感淡薄的消极思想,同时,面对中国社会法治现状,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对法律信仰表现出动摇的一面 四、强化河南省民办高校法治教育的对策 (一)高校正确定位,将法治教育与德育工作相结合 对法治教育进行一个正确的定位,将法治教育作为一个系统的工程去看待,把法治教育与德育工作切实结合起来,成为民办高校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首先,高校管理层应对学校的法治教育有战略性、系统性的计划和目标高校领导应当针对高校法治教育系统地制定一个长远计划和各个短期实现计划,并付诸实践,从实践中进行反馈,不断完善和修改计划,最终达成目标其次,法治教育要以培养高校学生的法治素养和法治信仰为长远目标通过对民办高校法治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其教育的主要方式依然是依托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课堂上的法律知识的讲授只是法治教育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应该是培养法律意识和坚定法律信仰也就是通过法治教育,不仅要向高校学生传授系统的法律知识,使大学生对我国当前的法治现状有正确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增强建设中国法治社会的信心,更要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自觉遵法守法的信仰。
最后,将高校法治教育和高校德育工作进行有机结合最后,要将法治教育和德育工作进行有机结合,因为大学生的犯罪现象并不仅仅是不懂法导致,而是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偏差所导致道德和法律都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国家和社会的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同样,一个人的健康成长也需要接受法德结合的教育 (二)加强民办高校法治教育队伍的专业性建设 法治教育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知识性和实践性,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标准的内容和相对稳定的宣传教育媒介,而且必须要有受过正规培训、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专业法治教育队伍对于大学生来说,高校的教学科研人员的法治教育文化水平,尤其是从事法治教育的工作人员的专业性水平,会直接影响大学生对法治教育的理解和接受程度首先,民办高校应当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法治素养一方面,高校应积极组织对现有的教师进行培训,并为其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创造便利的条件另一方面,高校还可聘请一些高素质的长期从事司法工作的专业人员兼任关于法治教育的课程教师,由这些兼职教师定期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给在校大学生讲述发生在身边的时事案例,去解读最新的法律规定,对培养大学生的法治素养有很大的帮助。
其次,可以定期对全校教师进行相关法律知识的培训和考试,以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更有力地促进民办高校“依法治校”的建设最后,学校的教学科研人员也应当严格要求自己,为在校大学生树立“依法治教”的行为榜样 (三)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 首先,民办高校应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监督,避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大范围出现重道德、轻法律的教学风气尤其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任课教师应严格遵守教学进度的学时安排,增强对课程中法律部分的重视,同时采用多种方式考核教学内容,改革传统的单一的考试方式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新型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提升教育效果一方面,可以在法治教育中注重案例教学,让晦涩、枯燥的法律条文通过真实、具体的案件体现出来,不但易于被学生理解,而且也会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对法律条文的认识另一方面,在课堂中教师可以组织模拟法庭现场,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其中去,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到更多的法律知识,增强学习兴趣从而主动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首先,民办高校应根据自身情况,对高校进行法治战略定位,营造关于法治教育的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一方面,针对非法律专业的学生开设专门的法治教育课程,另一方面,民办高校在给大学生社团提供一个自由宽松的活动环境同时,积极引导在社团活动中渗透法治教育的理念,同时加入宏扬大学生新时代精神风貌的元素,以达到隐性教育的目的其次,应增强校园网络中的法治教育民办高校自身独立性和灵活性较强,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时俱进,利用好网络这一德育载体,借助互联网的迅速、便捷、隐蔽等优点,采取新方法和新手段,创造性的进行法治教育大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新鲜事物,是时尚潮流永远的追随者,比如时下比较流行的平台,一直受到大学生等年轻群体的青睐民办高校的法治教育应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建立相应的教育平台,与学生之间积极交流、相互关注,针对当前国际、国内的热点问题对高校学生进行正面宣传和法治引导,以防高校学生被不良分子所利用 (五)注重学科间的渗透教育,形成教育合力 高校法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学科之间的教育相互渗透,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坚定法律信仰民办高校需要动员起全体教职工的力量,增强法治教育的合力这就要求高校法治教育必须改变过去单纯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状况,在各门学科中交叉进行在现代社会中,法律已经融入到人们生活的各方各面,不管是政治生活、经济生活还是婚姻家庭生活都要受到法律的调控和制约。
因此,民办高校在进行专业课程教育时,可以将专业课的内容与法律知识的内容结合起来,在提及与生活各学科的专业训练时,训练在校大学生及时关注与此相关的法律动态,引导大学生真正做到关注、关心中国的法治建设 参考文献: [1]周康.新时期高校法治教育的内容与途径研究[J].法学理论,2015. [2]靳诺.德治法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 [3]秦树理,王东虓,陈垠亭.公民意识读本[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人民日报,2016. 作者:王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