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适诗哲学思想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曾将自己的诗归类为四种,分别是闲适、讽喻、感伤和杂律而在这其中,闲适诗占有很大的比例作为诗人的白居易有着"诗王";的称号,但白居易诗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却很少有人提到,本文以白居易的闲适诗为例,试从天人关系、儒家、道家、佛家等角度来分析白居易闲适诗中哲学思想的具体内容,以及其对后世所造成的影响 白居易;闲适;诗;哲学;思想 一、白居易闲适诗中哲学思想的形成原因 (一)历史原因 白居易生活在中唐时期,盛唐之世所带来的稳定、繁荣在经历过"安史之乱";过后而一去不复返,很快便被宦官专权、内部动乱、藩镇割据所取而代之不稳定的政治局面也影响到了个人,在骤变的形势之下,民间也突然兴起了一股务实之风白居易的闲适诗就有着务尽、尚实、尚俗的特点,而这种观念与中唐时期的时代背景和政治形势是密不可分的除了政治上的危机楚楚欲动,日本遣唐使的出现,唐代佛教思想传入中国,使得传统观念受到冲击,在佛教避世思想的影响下,更多人开始关注个人的意愿,闲适诗所带来的"闲";与"适";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推崇 (二)个人原因 古代文人大多"学而优则仕";,白居易也不例外,处在中唐时期的白居易仕途不顺,被贬为江州司马,给白居易的思想造成了极大的打击,使得白居易不得不更为关注个人的生活处境。
将关注点放在自身,便有了白居易闲适诗的出现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将自己的闲适诗定义为:"又或公退独处,或移病闲居,知足保和,吟玩性情者一百首,谓之闲适诗";退隐独处,知足保和成为了白居易生活的目标白居易出身传统的官僚家庭,天资聪慧,自幼便受儒家"仁政";思想影响除此之外,孟子所提到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更是成为了白居易一生的行为准则如果说讽喻诗体现的是白居易想要"兼济天下";的气魄,那么闲适诗展现的就是白居易想要"独善其身";的处境这种思想上的前后转变,除了时代影响之外,也与道家的顺其自然和当时盛行的"洪洲禅";中的"平常心";是脱不开关系的 二、白居易闲适诗中的哲学思想内容 (一)否定君权神授的天人观 天人关系一直都是中国哲学所探讨的几个核心问题之一,汉唐以来,董仲舒所提出的天人感应学说,对天权与人权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述,大受人们的推崇在董仲舒看来,天是有意识的存在,认为天的意识和人的意识是一样的,将自然变化认定是天的喜怒哀乐,在这一点上,白居易对天的认识与董仲舒不同,他写道:"荣枯各有分,天地本无情";(《郡厅有树,晚荣早凋,人不识名,因题其上》)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白居易的思想观念当中,"天";是自然存在的,不受其他因素影响。
这种理念与董仲舒所提倡的君权神授不同,白居易否定了"天";具有主观意识,这种对天人关系的理解,有着唯物主义的倾向白居易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他看来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时具有一定的能动性的白居易认为天灾只是一种自然规率,并不是所谓的"天怒";,虽然不可能避免天灾的出现,但人可以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去躲避这种自然灾害白居易在诗歌中也不断强调人的作用,在《天可度》中写道:"天可度,地可量,唯有人心不可防";我们可以看出,白居易不仅否定将"天";神圣化,更是突出的人的作用,白居易认为天与地是可以"测量";的,但是人心的变化莫测才是更加需要注意的在白居易的闲适诗当中,否定君权神授的天人观,突出人的作用可以说这种观念在当时的时代来讲是非常先进的 (二)独善其身的儒学观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曾提到孟子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句话可以说是白居易一生所信奉的行为准则如果说白居易的讽喻诗体现的是"兼济天下";的气魄,那么闲适诗所体现的就是"独善其身";的儒学观念白居易在诗中写道:"世间尽不关吾事,天下无亲于我身";(《读道德经》),白居易认为世间之间的事情都不关我的事,天地之间也没有我的亲人。
只有自己才能爱护自己这是因为白居易在落寞被贬之后,他的心态发生了转变,从一开始所提倡的兼济天下变成了现在郁郁不得志的独善其身除了我们之前提到的孟子古训,白居易受儒家经典《中庸》的影响也是非常深刻的最早可以追溯道白居易的名字,就是取于《礼记·中庸》篇第十四章当中的"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意思是君子心胸坦荡,不怨天地,等待上天的使命,而小人只有行险路以谋得偶然的幸运白居易在闲适诗中所提倡的"独善其身";也与自己的名字非常切合在前文中我们提到白居易受中庸思想影响很深,而儒家的中庸思想强调的是不偏不倚,过犹不及,也就是说在对待事物或处理问题时,不偏袒于某一方,而是要在其中做出适当的调和,而达到中庸的目的很显然,白居易一生的出世风格也都受到了中庸思想的影响所以在其仕途不顺之后,他便毅然决然的选择了"中隐";的道路而后白居易又以太子宾客的名义,前去洛阳工作时发出了感慨白居易在诗中这样写道:"禄俸优饶官不卑,就中闲适是分司";(《闲适》),这是一个俸禄高官衔又高闲职,此时的白居易已经处于"中隐";,对外世不再像之前那么关注,完全处于一个独善其身的状态之中 (三)知足逍遥的道学观 从白居易对闲适诗的定义中,我们了解到知足保和是白居易所追求的一种生状态。
白居易所提到的知足可以追溯到《老子》中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白居易在写诗时便强调自己的知足感受,写道:"自问此时心,不足何时足?";(《知足吟》)此时的白居易沉浸于山水之间的安宁,心灵上受到了极大的满足除了老子的知足观念,庄子"齐物";和"逍遥游";的人生态度也影响到了他庄子的齐物论指的是"齐万物而为一";的相对主义理论,在庄子看来,事物的差别都是相对的,没有确定的界限而言事物之间的差别也不是客观的事物来决定的,而是主观意识所决定的白居易在《齐物二首》中就有写道:"青松高百尺,绿惠低数寸,同生大块间,长短各有分长者不可退,短者不可进";青松和绿惠生长同一个地方,却是长短不同而这种不同就是相对的,不是通过客观事物来决定的,而是通过我们的主观意识来判断出来的除了齐物思想,白居易也认同庄子逍遥游的人生观,庄子所强调的就是"游心";"无己";的状态,摆脱肉体的束缚,一切听从自然,不去计较个人的得失与否白居易在《逍遥咏》中体现的就是这种人生状态,"无恋亦无厌,始是逍遥人";道家这种崇尚自然,有些脱离社会的观念,正适合处在困境之中的白居易,使得他从失意被贬的情绪中解脱出来这种"知足";"逍遥";的人生观也让白居易更加注重内心的宁静,注重生活中的细节,将闲适诗中的"闲";与"适";更好地表达出来。
(四)"平常心";的佛学观 白居易生活的唐代正处于洪州禅盛行,白居易也受到了影响洪州禅强调"触类是道而任心";,而大家常常提到的"平常心是道";也就是前者的另一种表达形式白居易被这观念的影响,在诗中找寻佛教"解脱";的状态白居易创造了许多与禅宗相关的诗作,他在诗中写道:"借问空门子,何法易修行使我忘得心,不教烦恼生";(《客路感秋,寄明准上人》)此时的白居易追求的就是可以忘却烦恼,所以洪州禅的适时出现,让白居易不断转变心态在七言律诗《读禅经》中白居易便提到了在对待事物需要放下执念,用"平常心";去对待事物也表达了白居易对禅院的宁静生活的向往,白居易用这种谈禅诗的手段,来平抚自己的内心创伤白居易的闲适诗大多数都是在描写身边的闲适的生活状态,观察细微,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舒适唐代禅宗注重"心";的作用,白居易曾这样描写"何劳问宽窄,宽窄在心中";(《小宅》),在白居易心中小宅不论大小,主要看自己的心灵是否宽广在《初出城留别》中提到:"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意思是我本来没有固定的住所,只有内心的安宁才是我的所归之处这时候的白居易追求内心的安宁,顺气自然白居易的闲适诗开始关注人们的精神家园,强调心的感受,这与洪州禅所提倡的"平常心是道";是密不可分的。
三、白居易闲适诗中哲学思想的影响 白居易一生受到儒释道思想的影响,他的诗歌也记录了其一生的思想历程从一开始儒家思想的积极入世,兼济天下的讽喻诗,到后来被贬为江州司马时独善其身的闲适诗白居易的一生都用在了诗歌创作上如果说白居易的作品代表着他的文学素养,那作品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描绘的就是他的人生观念白居易的闲适诗流传甚广,上到宫廷,下到民间,诗歌中所传递出来的哲学思想也渗透到了民间闲适诗中的务实、写实之风也影响了后世的创作白居易所信奉的"平常心是道";的观念影响了后世的心学,甚至为后世的宋明心学的出现奠定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朱金城1988《白居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 付兴林2006《论白居易对"天人感应说";的突破》,《社会科学家》第1期 毛妍君2006《白居易闲适诗研究》,《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学位论文》 张鲁原2011《中华古谚语大辞典》,上海大学出版社 。